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舸(ɡě) 挥斥方遒(qiú) 廖廓(liáo) 浪遏飞舟(è)

B.青荇(Xínɡ) 霉菌(jūn) 倾圮(pǐ) 罗绮(qǐ)

C.诅咒(zǔ) 佝偻(yú lǚ) 踯躅(chí chú) 叫嚣(xiāo)

D.漪沦(yī) 发酵(jiào) 笙箫(shēnɡ) 天堑(zh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诀巧 磨砺 赝品 浅尝辄止 B.赦免 落寞 蓬蒿 好高鹜远 C.哂笑 自诩 告罄 倍道兼程 D.辍学 倩影 消弭 功亏一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是 ( ) A.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本报热切期待您:(1)惠赐大作;(2)提供话题;(3)推荐作者;(4)提出批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C.《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自由”,是大海之魂。

D.《再别康桥》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梦境,他在梦中回到学校。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6-7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面是对词的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7.下面对这首词的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谓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来源:学#科#网]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汝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党(邻里和乡党)姻娅(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chài,同“瘥”,病愈)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节选自[清]蒋铨《鸣机夜课图记》)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 陈:陈列 B.则少加夏楚。 少:稍微 C.旋复持儿泣曰。 旋:转 D.外祖母病且笃 笃:病重。

9.文中“令铨坐膝下读之”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 A.句读之不知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辍耕之垄上

D.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该文主要记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自己勤学苦读的故事。 B.铨在母亲生病时大声诵读,可以给母亲以精神上的安慰,使母亲的病好得快些。

C.母亲对蒋⼠铨要求很严格的原因是他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作者不成才,母亲就失去了依靠。

D.作者九岁时,母亲便请人教他学习《礼记》、《周易》、《毛诗》等,以后作者又抄录了唐、宋诗人的诗歌。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10小题,共120分。 四、(28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妹一儿也,何苦乃尔!

译文: (2)闾党姻娅,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译文:

(3)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5分) 答:

(2)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3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2) 满载一船星辉,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君知其难

也。 ? 邻之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君亦无所害。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来源:高考资源网]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

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亲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

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4.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15.(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2)

16.(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1)

(2)

17.(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1)

(2)

六、(10分)

18.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特点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希望是冷冷冰雪中灿然开放的梅花,让你在严冬中感觉到春的气息; 希望

是 ; 希望

是 ; 19.请从下列一则消息中分条概括出“泰坦尼克”号遇难的“不可思议”之处。(6分)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1000多人沉入大海。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舱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舱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不可思议”处:

七、(60分)

20.《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中有这么一段话:“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又何尝没有“衔过青橄榄”呢?在你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联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5.(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1)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分哀伤,七天不饮不食。亲戚和邻里,当时人人夸她是孝女,到现在还是这样说的。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