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梅州质检)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 “浮图”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黔东南模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解析】 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理学思想。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6·南充质检)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
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 C.以和为贵 D.偏听偏信
【解析】 材料“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明儒家强调的中庸,应指正道和天理,故A项正确;不偏不倚是中庸的表象,不能体现其实质,故B项错误;以和为贵是中庸的实现手段,故C项错误;偏听偏信不符合中庸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广东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C项理学的作用也是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排除;D项并未说明理学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B
5.(2016·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1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解析】 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黑龙江联考)《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
A.良知即天理
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格物以求理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
【答案】 B 7.(2016·哈尔滨模拟)《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C
8.(2016·黄冈模拟)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心之所发便是意”“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知该哲学家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物,B项最符合要求。A项主要描写自然环境清幽,C项主要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D项主要表达诗人夜雨候客的闲定心理,都与材料观点不符。
【答案】 B
9.(2016·昆明模拟)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
2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
【解析】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6·保定模拟)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
A.知行并重的关系 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解析】 题干中没有体现知与行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反对只格一物便通万理的思想,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穷理的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6·南京模拟)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解析】 有关“实践”的观点是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广安模拟)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 )
A.万物皆有天理 B.“灵明”是良知 C.人与自然的和谐 D.“天人感应”思想
【解析】 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项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说明在他看来,灵明就是天理、良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
3
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题第一问回答儒家在秦代、汉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第二问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题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的信息分析概括。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从理学的形成角度来思考。
【答案】 (1)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学。
(3)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14.(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
4
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即可,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得出“理”是万物的本源,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可以得出“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从“总名”“件数”得出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第二小问应结合理学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第(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二,材料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心学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第(3)问,既要利用材料信息,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相同点可以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可以从二者对“理”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
【答案】 (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思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3)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