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来源:欧得旅游网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 一、选择题(A)卷

1、鲍姆嘉通被称作美学之父,1735年第一次在《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称诗的哲学为感性学,标志着学科美学思想的成立。

2、以下不属于美学的是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学科 3、最早的史前壁画拉斯科岩洞壁画 4、谎诞

5、我国第一个正式将美育定为教育内容的提倡者蔡元培 6、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突出的一种是情感 7、崇高

8、漫画、相声……………………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9、不属于自然美代表模式的是天然模式 10、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是儒家的孔子 二、填空

1、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

2、审美经验模式有审美体验、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

3、德国美学家本泽通过三种特性将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做了区分,这三种特性是固有性、预期性和确定性

一、选择题B卷

1、19世纪末页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形而上学思辨。

2、在论述人格美时孟子提出了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句话中的美指崇高优美

3、人的本质力量化又指……………………马克思 4、酷

5、第一个提出寓教于乐的是贺拉斯 6、春风又绿江南岸感觉

7、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接触桥梁是艺术品 8、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是对称与均衡 9、古希腊悲剧…………命运悲剧 10、梁启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 二、填空题

1、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

2、审美领域的基本特点情感性、非概念化与感知性、趋向无限性、直觉性

3、18世纪后期出现了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美的艺术专指音乐、诗歌、绘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实用技术是指农业和纺织,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

二、名称解释 1、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它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具有源初性、亲历性和整体性。

2、功能美

从人的使用对象的角度对技术美进行分析,也可以把它视为功能美。功能美的范畴具有广泛的意义,首先,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展示,它的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观化,其次,功能美通过特定的组合秩序促进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

3、自然人化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从本质上讲:指自然在

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

4、恐怖

是丑的审美范畴之一,主要是对“异性”反常的形式的虚构组合,是对形式背后可能的内容和支配力量的“升格”或神秘化,其审美感受是恐惧感、惊悚感、崇拜感和厌恶感的混杂。因此,否定、背离以及与之相关的惊悚、恐惧、神秘、厌恶等,是恐怖美学范畴的主要特征。

5、完型心理

又称“格式塔心理”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也指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心理倾向。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人的心理对对象的组织构造和整体化作用,即“完型”作用。

6、实用器物

实用器物的意义在于其实用性,即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联。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实用器物包含着人的需求、态度、目的,体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创造性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反映出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所达到的历史性水平。

7、荒诞

是指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的本质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或成。换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

8、技术美

技术美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人类物质生活中最基本的审美存在。一般把现代技术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称为技术美,它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技术美的概念是相对于艺术

美、自然美的概念提出来的。

三、简答题

1、简述美育作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必定审美对象。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最后,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令受教育者感到愉快的、寓教于乐的教育。

2、简述审美范畴(喜剧的本质)

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四个基本要素: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喜剧审美地主体所承当的喜剧效果。喜剧特征:

①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 ②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 ③喜剧矛盾的突发性 ④喜剧效果的愉悦性

3、简述自然美欣赏有哪些代表性模式 (1)如画模式

中文“如画”一词大约最早出现于中国六朝,普遍被用于形容人的眉目面容之美。“ 如画”被直接用于形容(或笼统赞颂)山川景物之美的著名例子。明末清初画家王鉴“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染香庵画跋》)一语,在一定意义上则可称之为对主要体现于自然美欣赏实践中的中国“如画”观的一个简明总结。

“如画”( 又译“如画性”“ 如画风景”)在欧洲语言中的字面义即“像画一样”。当一片风景或园林能使人想起某个著名画家的画或某个风景画,人们就说它“如画”。可以说,正是在现代美学观念产

生的过程中,“如画不仅成为视觉审美领域的通用方式,而且也成为诗歌、绘画、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一致推崇的审美价值与审美风格。

从审美本质角度看,“ 如画”之风景模式是指艺术美中的自然美题材作品因其典型化,而成为引导现实中的自然美欣赏的典范。这表现出艺术审美对自由形式及其感觉方式的重大推广作用:本来发端于劳动自由形式的艺术审美,反过来也成为深刻塑造人类感觉方式的模式与标准,以至人类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艺术形式来感受并评价包括自然在内的现实生活。(2)比德模式

“比德”说被中国当代美学家普遍视为中国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重要的自然美观。依照此说,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即从中可感受到某种人格化的道德美。因而,“比德”之“比情

4.马克思审美本质观内容p32

审美作为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自由形式,这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本质观包含着需要展开理解的一系列内容,同时揭示了美学史代表性理论的深层基础: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

客体的自然。在劳动系统中,人的欲望需求转化为目的,自然力量转化为规律;目的与规律相磨合为合目的的规律与合规律的目的,双方统一为工具技术的自由操作。

(2)与启蒙运动以来视劳动为人类征服(统一)自然的片面理解不同,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念重心在于劳动对人类自身任性欲望的陶冶。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定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也就是说,自由形式不仅是工具积淀的结果,而且是工具活动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自由形式与工具劳作互为因果。)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

践活动中介方式,或者更加通俗地说,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仅会被后续扩展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态,被人类第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6)规律与目的相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5、社会交往中的美与人物美的特征 (1)社会交往中的美

社会交往中的美是指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体现的美。

①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以及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重要桥梁。通过人们的语言可以辨别其内在修养和境界。《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通过儿子与兄女的咏雪,看似一个简单的比喻,却能显现出才女谢道韫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底蕴。

②形体交际是指通过形体语言、形体动作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体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往往能够产生某些特殊的效果。在《论语》中,关于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描写,对于表现曾皙的个性,呈现所谓“曾点气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③心灵交融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的彼此心意相通、精神交融的效果。社会交往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彼此的相互理解

(2)人物美

①人物美是指人自身显现出来的美,具体包括人体美与人格美,人体美主要侧重于外在的方面,而人格美则主要侧重于内在的精神方面。

②人体美通常是指人的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美。西方古希腊十分推崇人体的完美,青年人大半时间在练身

场上;中国有“吴带当风”的生动细腻、敦煌飞天的婀娜多姿。因此,人体美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历来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③人格美是指在人的形体、行为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论语》中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西方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往往体现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的自由和超越的追求,人格美往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永恒的精神的道德的范型。

四、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火于综艺节目《奇葩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

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为此也引来造句风潮,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恶搞。这段歌词算是整首作品最精髓的部分,当然听起来也确实够鸡汤的。

但也别看不起鸡汤,至少在这个充满戾气的时代,以及充满味精汤的音乐时代,这种心灵鸡汤还是能起到情绪的调节和缓冲作用。鸡汤再怎么次,它好歹还是有营养的,比起碳酸饮料还是能起到些滋补作用的,更比被心灵砒霜毒死要好得多。况且,每个人的审美体质不一样,在现在这个时代大环境下,动不动就炖弗洛伊德、柏拉图,或者里尔克和兰波这些大补汤,恐怕更多人会虚不受补。

(1)苟且从何而来?

“苟且”源于人们对物质的紧张感。生活的最基本层面,是要保证人的生理存在,就是要“活着”。“活着”之后,才能讲“生活”。物质的紧迫,往往会孕育恐惧、焦虑、怀疑和逃离。当你支撑不起“归去来兮”所需的成本之时,能够践行的也只有与生活和解,并找寻帮助自己从这“苟且”之中通往诗与远方的路。没有脚下,就没有远方。没有面包,饥肠的咕噜声终会盖过诗吟。

(2)是生活的苟且,还是你我的苟且?

“苟且”只是人个体的一种选择。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坦然面对“苟且”愿意搏一个未来――这时,所谓的“苟且”就成为“诗和远方”的阶梯,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卧薪尝胆”。在这种信念支撑下的“苟且”,又何尝不能接受。

(3)何为诗和远方?

不同的人对“诗”的理解不同,对“远方”的定义也不同。很多时候,“诗和远方”也只是人们矫情的鹦鹉学舌而已,最终沦为“空想”。其实,“诗和远方”是因人而异,具有心灵自由的特性的。

(4)如何对待诗和远方?

莫让“诗和远方”成为一种矫情。你可以将“诗和远方”作为一种调剂生活的情怀,但如果希望将它作为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对改变生活的苟且却难有助力。因此,我们不该以谄媚和矫情的方式去寻找诗和远方,也不要用逃离姿态奔向诗和远方。

(5)何处有诗,何处才是远方?

诗和远方就是自己得以畅游的地方。理想生活就是合适的远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你的内心丰富且自由。

(6)“生活”与“诗和远方”的关系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认为自由是相对的,同样,“诗和远方”也是相对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上没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内心的自由。唯有内心的自由才能冲出世俗的束缚,换来一片宁静的天空。同样,当你固执地认为现在的生活是一种苟且时,“诗和远方”亦可能是存在另一个环境里的苟且,环境易变心难变。

诗和远方就在生活中,人可以选择诗意地活着,得以把生活过出诗味,找到精神的原乡,抵达梦想的远方。

二、如何理解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①这句话是对悲剧与喜剧的经典概括

②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

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

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悲剧至少有一个值得同情和认同的个性化人物作为主人公。其次悲剧人物会遭遇到一个结局不幸的灾祸、失败或死亡的悲惨事件,并常常使个性遭遇到毁灭或者使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再次,悲剧人物所遭遇的痛苦甚至死亡结局以及人性伤害或丧失,既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又同时是不正当的、令人不可接受的。最后,悲剧会引发其审美者恐惧、怜悯与悲伤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反应与审美感受,甚至发生某种精神提升或转变。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

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③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2.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3.喜剧矛盾的突发性4.喜剧效果的愉悦性。

揭穿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本质和无价值形式,以激起人们最后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本特征。鲁迅先生在讲了“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之后,紧接着又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当丑的恶的东西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但仍与善进行挣扎,并以美的形式来掩饰其空虚、愚蠢的内容,因而呈现出种种可笑的丑态,使审美主体在自由、轻松的感性形式中,以笑来嘲笑、揶揄丑。人们在嘲弄丑时,看到了恶的渺小与空虚,因而体现出告别旧势力的自豪、优越、愉快的审美感。

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笑也是喜剧性在欣赏者生理上的集中反映。喜剧来自笑,通过笑的形式才得以实现人格的轻松。也只有当笑用于否定丑、肯定美时,才构成喜剧。什么是笑?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对此作过有意义的探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因为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憾

动人心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喜剧性的笑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从而表现其空虚。”柏格森强调“笑是处于内在矛盾对立的对象中的机械性压倒生命性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笑首先是人对社会或艺术中的喜剧现象所处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丑的东西的一种情绪上的反映,因此笑的内容是社会性的。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笑与人的不正常的语言、行为等因素相联系,也与日常生活中的背离情理的现象有关,如成年人头上戴一顶婴儿帽,一个现代裁缝扮演一个罗马大将去演悲剧,一个猴子穿上一件上衣等都会令人发笑。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扮演的工人拧螺丝的动作,是机械的生产动作形成的。后来,成了习惯动作,见了什么都想拧,便十分滑稽可笑了。

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堂吉诃德的形象便融入了许多夸张手法,卓别林的喜剧动作也是通过变形夸张进行的。但是夸张要抓住实质,表现要适度,否则就引不起喜剧性美感,反而可能生厌、流于浅薄。

④悲剧是以“人生”“有价值”为前提,喜剧是以“人生”“无价值”为前提。进一步说,悲倒是人间视点的体现,因为觉得它有价值,才有悲凉的感觉;而喜剧,是非人间的视点的体现,看出它的可笑之处,它的无价值之处。悲剧和喜剧关键并不在于结局如何,或者说不仅仅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你是怎么看法,在于是用两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去看。

那些无价值的东西莫过于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桎梏,将他们用艺术表演的形式“撕破”无疑是一种大快人心的辛辣讽刺。相对的,有价值的东西——人性中的闪光点:公德心,同理心等在当时社会枷锁的禁锢中渐渐消逝,则令人扼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