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
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 ( ) (2)吾为将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 、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 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 ( ) (2)乃诣长史蔺仁基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
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 ( ) (2)就笼与语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 ;(4)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
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1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移时饮归 ( ) (2)中使具如公对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3. 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
4. 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 、 的思想性格。
(五)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六)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 )(2)及后苑游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七) 洪承畴①二事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②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
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 [注释]①洪承畴:明朝末年将领,后降清。②旗下:指清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为天下除害 ( )(2)经略疾走得免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 3.太夫人对洪经略的态度是“大怒骂,以杖击之”, 黄石斋则是“ ”,他们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就是
2
4.请说说这幅对联的一个明显特点:
(八)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比食至 ( )(2)公强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2)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3.下列与“比食至”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B)比其反也 (C)天涯若比邻(D)鳞次栉比 ....4.阅读本文,从一个方面,说说你的体会。
(九) 明成祖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
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 [注释]①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 )(2)君子守道而无欲(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十) 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
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丰庆为河南布政使( )(2)顾谓令曰(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
3
4、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十一)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
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召还 ( )(2)顾谓子友沂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 ”(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十二) 谲判
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
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
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
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哗。
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举金以授卖菜者,曰:“汝无罪妄得吾笞,吾过矣,今聊以是偿⑥,汝母所谓不祥者,验矣。”促持去,一市称快。
[注释] ①题:标明、注记。②窭人:穷苦人。③分:本分。④匿其五: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子。⑤笞之五:在此谓打了五板子。⑥聊以是偿:姑且用这个作为补偿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中拾遗金一封 ( )(2)或逼偿致死矣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
3.当官的不把银子判给丢失的人,而是给了拾到银子的穷人,这是为什么? 4.故事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十三) 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
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④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④吏将:差役中的统领,相当于现在的领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云耕者入冢而得 ( )(2)玉盏俱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4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3.这则故事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韩魏公的,如“公神色不动”与“ ”对比,“物破亦自有时”与“ ”对比。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十四)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 ) (2)弗食鸡则已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五)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
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
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②肩舆,轿子。③仰攒,向上排列。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解释文中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顶至足 ( )(2)有极天之天门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
4.这段选文写出了泰山的“ ”和“ ”。(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十六) 鸟 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
②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
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
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注释]①日:有一天。②
⑤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
:鸟卵。
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二鸟相和之声。③巢:做巢。 ④掬:捧。⑤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小不能盈掬(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3.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 ”,“ ”。
(十七) 说马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奠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
5
4.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鸟喻人。联系文章分析,从鸟的命运折射出人的怎样的命运。
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尝游牧山中 ( ) (2)而马为虎所毙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 3.联系文章分析,这匹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负? (1) (2)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十八)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
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
[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 (2)遂悉偿所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十九) 君子济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①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②,赍金③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④,.
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⑤,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水经注·河水》)
[注释]①幸:帝王驾临。②大贾:大商人。③赍金:带着钱币。④津长:长官渡口的官。下文“子封”是他的名字。⑤发冢举尸:挖掘坟墓,移开尸体。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迷失道 ( )(2)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 3. 津长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有 的德行。 4.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介绍 。
(二十) 赵母训子
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续世说》)
6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 ) (2)竟不食其膳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一) 司马温公故事二则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问曰:“衣得无薄乎?”
[注释] ①龆龀:指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儿得不死 ( ) (2)与群儿戏于庭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
4.本文两则故事各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 第一则故事: ; 第二则故事: 。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情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 ) (2)极不敢忘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十三) 句章野人
句章之野人①,翳其藩②以草,闻唶唶③之声,发之而得雉④,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郁离子曰: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
[注释]①野人:农夫。②翳其藩:翳,遮蔽。藩,篱笆。③唶唶:鸟鸣声。④发之而得雉:发,扒开。雉,野山鸡。
7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事之小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3.“翳其藩以草”的“草”在故事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二十四) 善士于令仪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尔素寡过( ) (2)既去,复呼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1) (2) 4.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1)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
(2) (3)
(二十五) 王德用有量
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①,乃罢.
枢密②,出镇③。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④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
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 ①以为言:意思是王德用。②枢密:宋朝的。③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④以: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 ( ) (2)客有谓公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 3.下面两句话,表现王武恭公德用是个怎样的人?
(1)被罢免后,“举止言色如平时”: (2)“可惜朝廷一直臣”:
(二十六) 李崇断案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①,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注解]①旬:一旬等于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遇贼亡失 ( ) (2)崇察知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 3.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8
(二十七) 顾况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
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②,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出《幽闲鼓吹》) .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②个语:这样的诗句。
1.白居易是 (朝代)的著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米价方贵( ) (2)居即易矣(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十八)人虎说
宋濂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①之。至正②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③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
啮状。裂其囊,拨④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蹠⑤,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帛无算。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
[注释] ①由:经过。②至正:元惠宗年号。③缘木:爬树。④拨:挑选。⑤蹠(zhì):足跟,脚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绝类 ( ) (2)有负囊至者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2)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
3.“民竟逃去”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这句话能否删掉?说说理由。
(二十九)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 ) (2)人云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三十) 凿壁借光
9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 )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三十一)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
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予思益苦 ( ) (2)然试易地以处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3. 概括这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 ; 第二段: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三十二)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平公曰:“善。” ( ) (2)孔子闻之曰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3. 孔子称赞祁黄羊的理由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