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③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打梨深闭门④。
【注释】
①忆王孙: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
②萋萋芳草:淮南小《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③杜宇:杜鹃。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 我望帝魂也 ,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 杜宇 。
④ 雨打 句:刘方平: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相关】
《忆王孙 夏》
蒲猎猎小池塘,过雨满院香。沈李浮瓜冰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1
《忆王孙 秋》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 冬》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瘦影横。
【】
李重元,传世词作仅《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这首词主要是写,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
2
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 张力 ,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即以 柳 而论,从《》中的 杨柳依依 到韦庄的 无情是台城柳 ,从的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到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再如 芳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淮南小山《招隐士》):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