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
朱兰、紫兰等。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收敛(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可治疗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破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如:现代医疗中用白芨做的胶膜块,在肝脾手术中贴于刀口处,可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
近年来,由于白芨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家种经验和技术,白芨人工种植没有大面积推广,亩产量低。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白芨生存条件的独特性
一是白芨对生存环境要求独特。白芨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的向阳山坡、树林、草丛中或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在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均可生长。白芨生长的岩石均为砂岩类。白芨喜温暖、阴凉、湿度较大的环境,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白芨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适宜白芨生存环自然环境资源有限,目前,白芨野生自然资源产地仅剩下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省极其有限的少数地域的偏远山野。
1
二是白芨无性繁殖独特。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白芨虽然结果,但是,却不能依靠种子繁殖。成熟的白芨种子呈橄榄型,黄色粉末状,非常细小,种皮由单层细胞组成,侧壁加厚,细胞器及原生质均已消失,是一层半透明的死细胞,胚椭圆型,未分化,为原胚阶段,胚柄退化,无胚乳。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萌发成苗。
三是种群分布独特。白芨在大自然界呈现零星分布状态,至今没有发现连片生长的,野生白芨的群落分布小而少。发展家种,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所以产量低,生产成本高。
四是生长周期独特。白芨生长周期长,种植两年生的假鳞茎只能长2个新的假鳞茎,第三年增长成4个,第四年增长成8个,是典型的1+1=2繁殖方式。即使家种成功,从种到收要至少历时四年。在自然界,超过四年的白芨假鳞茎,不但不增长,反而会因假鳞茎过于拥挤而腐烂。
第二了解下形态特征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也就是块根或块茎),块茎肉质、白色,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不同,晚冬至夏季都可能开花。
1、茎。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2、叶。白芨有叶4-6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
3、花。白芨花为总状花序,有朵花3-10朵,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凋落;花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
2
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带紫红色;花蕊柱状,长18-20毫米。一般花期4-6月。 果期7-10月。有变种白花白芨,花白色,园艺品种还有蓝、黄、粉红等色。白芨的花粉呈块状不易散开,不利于授粉。
4、果。白芨果为蒴果,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萌发成苗。
第三个方面了解下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白芨栽培地块要选择疏松、肥沃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在排水良好的山地栽植时,要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栽培前翻耕土壤,耕层20厘米以上,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或撒施复合肥50公斤,翻耕土壤,使土壤和肥料混合均匀。栽植时再浅耕一次,整平耙细地块,按垄宽80厘米、垄高10-15厘米,垄沟30厘米的进行高垄栽培。
2.块茎种植。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用块茎繁殖容易,目前一般均为块茎种植。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虫害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按行距20~25厘米,株距10~12厘米,沟深5~6厘米进行栽种,栽种时芽向上,栽植后要保持土壤潮湿,3~4月即可出苗。每亩白芨用种量100公斤左右。
3.田间管理(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3
一是中耕除草。白芨种植后可喷洒乙草胺进行除草,白芨苗出齐后及5~6月白芨生长旺盛期,分别进行除草,结合除草松土,除草时要浅锄,以免伤根。
二是适时追肥。白芨是喜肥植物,每个月应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浇施稀释的人畜粪尿,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三是灌溉排水。白芨喜阴,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栽培中有灌溉条件的,干旱时要浇水,尤其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涝,避免伤根,在长时间的淹水条件下白芨块茎易发烂根病。 4. 繁育方法
白芨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挖出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须带顶芽,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分株繁殖的缺点是:生长周期长,繁殖效率低,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需要。
白芨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 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部分科研单位对濒危保护植物研究投入力度加大,兰科植物育种工作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无菌播种和试管育苗能获得大量种苗,用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商品的生产。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我县田家坝周祥云组织培养育苗初步取得成功)
第四个方面了解一下采收
4
白芨种植2~3年后, 9~11月份,地上茎枯萎时采挖。采挖后将块茎单个摘下,选择无病虫害、大小中等的新块茎留作种子。一般亩产鲜白芨800~1000公斤,加工干产品200~300公斤。 第五个方面了解一下病虫害防治
1、烂根病: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排水防涝。 2、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3、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可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防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