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4期□经贸论坛

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李孟刚,蒋志敏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44)

摘要:产业安全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基础,是一国制定产业,进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

发点。产业安全理论的产生重新界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将原有的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理论四部分扩展为包括产业安全理论在内的五部分内容。构建产业安全理论,不仅有助于产业安全维护实践,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推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产业经济学框架的拓展,也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理论;产业安全理论中图分类号:F062.9产业经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真正形成为一门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中叶。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产业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无论是对老问题的新回答,还是对新问题的探索,其理论发展始终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到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理论的产生,再到产业安全理论的初步构建,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09)04-0030-03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并对的宏观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遭到了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及其他一些学者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该理论忽视了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忽视了企业行为的差异,而且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静态的、单项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些经济学家在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框架下,对主流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后来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大量引进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了理论研究。由于新产业组织理论特别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因此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

迄今为止,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形成了一门的、较为成熟的学科。

□□□□□□□□□□□□□□□□□□□□□□□□□□□□□□□□□□□□□□□□□□□□□□□□□□□□□□□□□□□□□□□□□□□□□□□□□□□□□了第四个要素———工业组织,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许多西方产业组织学者把马歇尔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围“马歇尔冲突”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接绕

近实际的理论探讨。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总结了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的实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其标志性成果就是贝恩于1959年出版的名著《产业组织》。在该书中,贝恩明确了产业组织的含义,把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各种类型的市场关资源占有关系、利益系,即交易关系、关系、行为关系。同时他提出了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和市场绩效(P)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市场结构为研究重点,建立了结构—行为—绩效模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主流(经典)产业组织理论。由于它特别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故而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与发展[1]

产业组织问题是西方产业经济理论中最早研究并卓有成效的基本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古·斯密。亚当·斯密在典经济学家亚当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经常为后人推崇的两个原理:一个是市场竞争机制理论,另一个是劳动分工理论。这两个原理都论及自由竞争市场下厂商的市场行为问题,这对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和重大作用。

1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之外,增加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性。其研究大体按照两个层次进行:一个是从广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

30

关系,主要是三次产业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从狭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工业内部各产业间的关系。

研究三次产业间关系的学者,首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Petty)。配第在《政治算这本名著中,利用英格兰和荷兰的术》

大量统计资料论证了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收入的规律,同时指出这种产业之间相对的收入上的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动力。

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Fisher)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把对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制造业,其中二次产业以外所有包括矿业;把第一、的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

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G.G.Clark)在配第和费歇尔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许多国家大量的经济统计资料,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和转移的规律性,后来被人们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又对产业结构理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拓展。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mets)广泛收集并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资料,深入考察了经济发展中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关于工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由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首开先河。他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把全部产业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论证了消费资料产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产业净产值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下降,他还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了消费资料产业比重逐步减少,资本资料产

业比重逐步上升的结论,这一结论又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与产业结构理论相联系的还有产业关联理论。它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联与关联方式。对产业关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他创造了投入产出法,利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对指导经济发展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西方经济学科体系中并没有成为的分支,而是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发展经济学或增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研究走向区域总体的研究,从只注重区位经济产出的单一目标向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多重目标转变,从纯理论假定的理论推导走向实际区域的分析与应用模型的研究。现代区位理论的代表主要有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历史学派、计量学派等。派、

!!!!!!!!!!!!!!!!!!!!!!!!!!!!!!!!!!!!!!!!!!!!!!!!!!!!!!!!!!!!!!!!!!!!!!!!!!!!!!!!!!!!!!!!!!!!!!!!!!!!!!!!!!!!!!!!!!!!!!!!!!!!!!!!!!!!!!!!!!!!!!!!!!!!!!!!!!!!!!!!!!!!!!!!!!!!!!!!!!!!!!!!!!!!!!!!!!!!!!!!!!!!!!!!!!!!!!!!!!!!!!!!!!!!!!!!!!!!!!!!!!!!!!!!!!!!!!四、产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此之前产业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发表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F.List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对各国的经济与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特别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与海外扩张,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植,提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提出并实施产业且卓有成效的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遭失败,战后日本经济危机重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本面临着恢复经济的考验。通过实施产业复兴与产业合理化,日本成功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产业重建与经济复兴的目的。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振兴并迅速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和发展序列,确定战略产业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措施扶植的经济计划、

战略产业成长,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由于产业的有效作用,日本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越来越引起各国实业界与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编写其14个成员国有关产业的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

发展

以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是最早专门论述产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古典区位论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省,不考虑市场消费因素与产品销售问题,通常被称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三产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迅速发展,运输因素不再是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而市场因素成为产业能否赢利甚至生存下去的关键。区位理论逐步从古典区位论的成本学派发展成为近代区位论的市场学派,由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由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最大。市场学派主要以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为代表。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理论应运而生。现代区位理论改变了过去孤立研究区位生产、价格与贸易的局面,开始将整个区位的生产、交换、价格、贸易融为一体进行研究,

31

一系列研究报告,使产业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当时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日本的产业政成果,如小宫隆太郞的策》、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论》、宫《产业经济学》等。日本学者泽健一的

将以往的西方产业经济理论高度概括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编撰出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程中不仅没有被淡化反而越来越突出。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相当重视,尽管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它们在产业安全应对方面有着相当丰富而成熟的经验,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高效的审查机构与灵活的运作方式。

在我国,近年来产业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与研究的热点,有关产业安全问题的文章屡见报端。2000年,唐旭在《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一文中,建立了金融产业的产业预警系统;2003年,何维达针对部分出口型工业,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2003年,王元龙在《中国金融产业安全论》一书中,对中国金融安全状况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价;2006年,李孟刚在《产业安全理论研究》一书中,系统构建了包括产业保护理论、产业损害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控制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五部分在内的产业安全理论体系,成为产业安全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产业实践,实现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基础,是制定产业,进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安全问题应该作为贯穿现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一条主线,也应该作为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终极目的,产业安全理论应该成为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对

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完善,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六、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业经济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一直集中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产业等几个方面。随着产业布局、

实践活动的发展,前所未见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准确把握产业现状,合理制定产业,有效维护产业安全,需要有创新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撑。产业安全这一现象孵化出的理论就是———产

[3]

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业安全理论。

五、产业安全理论的产生与

发展[2]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任何国家的产业都很难脱离世界市场发展,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业控制权已不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本国经济对产业的控制权,在维护本国产业相对安全的前提下求得发展,成为各备受国(地区)产业实践中刻不容缓、关注的现实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所谓后工业化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产业保护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立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即便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一个全面体现全球主义意志的机构,也规定各国可以根据“安全例外”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措“安全例外”原则施,而产业安全就是的核心。国家竞争从来没有被超越过,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过

形成是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孟刚,蒋志敏.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2]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6.

[3]李孟刚.产业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2.

[作者简介]李孟刚(1967-),男,山东省博兴县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理论、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蒋志敏(1978-),女,江苏省武进县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经济产业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心化。

责任编辑:陈静

DevelopmentofIndustrialEconomicsTheory

LI

Meng-gangandJIANG

Zhi-min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Industrialsecurityisthebasisofthenationaleconomicsecurityanddevelopment,andalsothestartingpointoftheindustrialpolicyandeconomicinterventionofanation.ThetheoryofIndustrialsecurityhasredefinedthescopeofthestudyofindustrialeconomics,whichoriginallyfocusedon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industrialstructure,industrialdistributionandindustrialpolicy,andhasextendedtothefive-parttheoryofindustrialeconomics,includingthetheoryofIndustrialsecurity.Developmentofthetheoryofindustrialsecurityexpandedtheframeworkofindustrialeconomics,andwastheinnovationofthetheoryofindustrialeconomics.

Keywords: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ofindustrialstructure;theoryofindustrialdistribution;theoryofindustrialpolicy;theoryofindustrialsecurity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