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进一步的疏解工作。孔疏在继承毛传、郑笺的同时又发展了它们,这主要体现在文字训诂、句意讲解、
经义思想等三个方面,其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由简到详。在文字训诂方面,孔疏注释的字词更加全面,孔疏 将毛传、郑笺已经加注的文字予以补充且引用大量他书他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句意讲解方面,孔疏以
章为单位诠释句意。在经义思想方面,孔疏一方面将毛传、郑笺的思想给予补充;另一方面,将毛传、郑
笺没有涉及的思想提出来。(外,孔疏还对毛传、郑笺没有阐释到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挖掘。[关键词]《毛诗正义》;毛传;郑笺;发展[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 0292 ( 2019 ) 05 - 074 - 04一、文字训诂方面毛诗属于古文经,与齐、鲁、韩三家今文诗
年”为“大有之年也\并补充“万亿及n”意
为“以言谷数多\"o郑玄已经不仅仅是关注某个
单字的训诂了,他将“万亿及n”的喻义“言 谷数多”诠释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毛传。孔疏对毛传进行补充,说明其“丰”的注
注重义理阐发不同,它的重点是对字词的训诂。
在文字训诂方面,郑笺对毛传有一定的补充与修 订:一是对毛传没有注释到的字词加注,包括读
音;二是将对毛传有异议的地方提出来,并阐述 自己的观点。在此方面,孔疏较毛传、郑笺有较
释来源于《尔雅•释诂》,“1 ”的训诂出自 《尔雅•释草》,他为毛亨的注补充说明了出处。
且在注“1”字时,孔颖达引用郭璞的话,“今
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孔疏对文字阐释得更
为精详:一是孔疏注释的文字全面,它将毛传、 郑笺没有注释到的字词补充出来;二是孔疏将毛
传、郑笺已经加注的文字予以补充,将注再注, 并说明毛传、郑笺注释的出处;三是孔疏大量引
沛国呼稻为1”,引用他话为“1”的注释补充 了证据。毛传对于“廩”字的诠释,今人读注
又有一定的疑问了,对此,孔疏引《尚书》《周
礼》《礼记》三经,和《诗经》中《信南山》 篇进一步诠释“廩” “p” “穗”。首先,孔疏
先将“p” “盛”梳理清晰:盛了食物的器具, 叫作“p”;没有放置食物,只是单纯的一个器 具,叫作“盛”;这里“p盛”连用,是饭食的 意思。对于“藏米为廩”,孔疏引《尚书》《周
用他书他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1,
亦有高廩,万亿及n”。毛亨对其中的五个字进
行注释,传曰:“丰,大。1,稻也。廩,所以 齋盛之穗也。数万至万曰亿,数亿至亿曰n” 郑玄增加了 “亦”的注释,将“亦”训为 “大”,且在毛传“丰”的注释基础上,释“丰
[收稿日期]2019 -09 -28礼》《礼记》《诗经•信南山》等四书说明此廩
米、粟皆藏。其次,孔疏说“万万为亿,亿亿 为n”是唐朝的计数方法,这种计数方法从汉[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经学史”(7BZS07)[作者简介]尚梦,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与地域文化;焦桂美,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经学史、清代文献。— 940 —朝一直沿袭到唐朝。以采摘使用了。之后,毛传也是着重于对单个字
词进行训诂,如“Z” “}”,除此之外,将
“Z”涉及的关于女子制衣的制度略作诠释:古
孔疏又对郑笺进行补充,“年之丰熟,必有 大物”,“丰”训为“大”,“丰年”,则为“大
有之年\"o《春秋谷梁传》注有“五谷大熟为大 有年”,《春秋公羊传》认为“大丰年”,体现了
代王后亲自编织玄紈,公侯的夫人要编织级艇,
卿的夫人织大带,大夫的夫人缝祭服,庶士的妻 子要加缝朝服,自庶人及以下的人的妻子,各为
“有年”与“丰年”的同义关系。孔疏引用他
书,为郑玄的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使郑笺更
具有说服力。她们的丈夫做衣服。郑笺则对毛传没有注释到的
词进行补充,将“服”释为“整”,并将其喻义
“后妃性专”诠释出来。虽然作疏者都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
但孔颖达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由孔疏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颖达对此章 了 “传”和“笺”,有人评价《毛诗正义》乃
至《五经正义》太过于烦琐,但是正是由于 《毛诗正义》如此,才让人们在读懂的基础上更
加全面地了解唐代之前经学、训诂学的成就。二、句意讲解方面对《诗经》的注释,毛亨、郑玄是以句为
单位的,注单个字或者对一个句子进行诠释。而
孔颖达则是以章为单位,他在疏中先站在整体上
阐释这一章的原文章意,包括它的表意及深义, 再用“引经据典”的方法分别阐释传和笺。毛 、 笺的 的注 、 句的句意, 与 的 意
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有利于读者对整篇文章 的理解。如《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
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Z,为{为络,服之 无}。”毛亨、郑玄先对前一句“葛之覃兮,施 于中谷,维叶莫莫”作注,后又阐释“是刈是
Z,为{为络,服之无}” 一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莫莫,
成就之貌。笺云:成就者,其可采用之时”是刈是Z,为{为络,服之无}。(Z,煮 之也。精曰{,粗曰|。數,厌也。古者王后织
玄紈,公侯夫人级艇,卿之内子大带,大夫命妇
成祭服,士妻朝服,庶士以下各衣其夫。笺云: 服,整也。女在父母之家,未知将所适,故习之
以{络烦辱之事,乃能整治之无厌倦,是其性贞 专。)【疏】“葛之”至“无數”。正义曰:言葛
之渐延蔓兮,所移在于谷中,生长不已,其叶则 莫莫然成 。 葛 成 , 可 用, 后 于 刈取之,于是煮之。煮治已讫,后妃乃缉绩之, 为{为|。言后妃整治此葛以为{络之时,志无, 后 之性 专 。毛传将“莫莫”训为“成就之貌”,郑笺将
毛传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说葛叶有成就,是指可
有
的诠 , 的 意 地 在读者的眼前;第二,在疏中,单个字词的注释是对
应清晰准确的,由此可以知道此章中任何一个字 的含义,如“施”对应“移\“莫莫”对应
“莫莫然成就”;第三,孔疏将其蕴含的典章制
度和喻义诠释出来。各阶级的女子要为她们的丈
夫缝制衣物,而“贵者所为少,贱者所为多”,
女子还未出嫁,将来不知道嫁给什么阶级的人,
在父母家时,都要从采葛开始学习,做如此繁缚
的工作而又不感觉到厌倦,说明此女子性贞专。毛亨、郑玄在注《诗经》时,提到很多的
典 , 在 句意 行 ,
的制度通过《周礼》《礼记》《仪礼》等书一一阐
释精详。孔疏在阐释句意时,以“章”为单位
是其突出特点。三、经义思想方面《诗经》是教化人心的,孔疏在阐释《诗
经》思想时,一方面,是对毛亨、郑玄已经阐
发出的思想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对毛亨、
郑玄没有阐释出的思想进行再挖掘。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毛亨在对“关关”和“雎鸠”训诂
后,接着阐述自己儒家道德人伦思想:“夫妇有
则父子 , 父子 则 , 则朝正,朝廷正则风化成。”只有夫妇之间有所分
别,才能让父子之间有亲情,君王和臣子之间就
会有统一的价值观,上下一心,朝廷就会端正风 纪,百姓就能养成好的社会公德与习俗。孔疏在阐释毛传时,也认同“夫妇有别”“
成” 的 提, 在 中 一步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风华成的因果
关系:“后妃之德能如是,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使夫妇有别。夫妇有别,则性纯子孝,故能父子
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 既敬,则朝廷自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 141 —
非礼,故王化得成也。”夫妇之间有所区别,他 准,多不过五,少才取一。或偏举两字,或全取
们生养教育的儿子就会性格纯正、孝顺父母,所 以父子之间就会有亲情;为人子能孝顺,那为人
一句。偏举则或上或下,全取则或尽或余。亦有
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或复都遗见文,假外 理以定称。臣必忠心,所以父子之间有亲情就会使君臣之间
有统一的价值观;君臣上下一心,朝廷的风纪自
孔颖达认为,《诗经》的题目都是作者自己
命名的,而且是先写诗,后命题,这样题目就可 以从诗歌正文中选取了。题目字数是没有规定
然端正;朝廷风纪端正,那天下都会谨遵
“礼”,所以,百姓就会养成好的社会道德与风 俗。的,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或者直
毛亨和孔颖达都强调儒家道德人伦思想:夫 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且都将夫妇关系
接选取整个句子,都是可以的。《诗经》有自己 独特的形成方式,它是由百姓传唱,文官去民间
放在首位。它在人伦道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
, 人伦道德之 , 人伦道德之心:没有婚姻制度,也就没有父子、兄弟以及各
种亲戚关系。由此观之,毛传、孔疏都将“夫
妇有别”放到人伦道德之始,是非常有道理的。上一例子是孔颖达对毛亨思想的补充,还有
一方面是毛亨、郑玄没有阐释出篇章中所蕴含的 思想,如《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
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笺曰:
“敦敦然道旁之苇,牧牛羊者毋使獵履折伤之。
草盛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
爱之,况于人乎!”道路旁边的芦苇聚集生长在
一 , 牧 人牧 人 好 ,
使 践到 边的 。 朝的
为
的用处如此爱惜它们,何况是人呢?人的贡献要比芦苇
大得多,那么周朝的先王是多么的爱惜人才呀!
这里也是孔疏所认同的,然而,孔疏在最后明确 提到“是其忠厚之极也”,将其思想“忠厚”提
出来,什么阶层的人,哪怕是到了君王,也要有 “忠厚”的品德。毛传、郑笺没有提到“忠厚”,
而孔疏明确提出了,这就体现出孔疏在思想阐释 方面较毛传、郑笺更有进步。四、孔疏对毛传、郑笺没有阐释的问题做了
深入的挖掘在《诗经•周南•关雎训诂传第一》中,
孔颖达用大量笔墨阐述了毛亨、郑玄没有探讨的
两个问题:《诗经》的题目来源和《诗经》的排
列顺序。(一)《诗经》的题目来源《诗经》题目是比较特殊的,有的一个字,
如《氓》;有的两个字,如《关雎》;有的三个
字,如《麟之趾》;还有的四个字,如《君子于
》, 为何会出现
的 呢?然则篇名皆作者所自为名,既言为诗,乃云
名之,则先作诗,后为名也,名篇之例,义无定— 942 —采集的,没有固定的形式。(二)《诗经》的排列顺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按照顺序分为十五《国风》,那为什么 《风》分为十五《国风》,而《雅》不分国家
呢? 十 《国 》 为 么 按照 《 南》 《南》《邺风》《擲风》《卫风》《王风》《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
风》《曹风》《豳风》的顺序排列的呢?孔颖达先诠释为何《风》要分国家,而 《雅》
分国家: “一国之 为 , 下之 为雅。”国是社会风俗的界限,针对各国有不同的
教化,所以应当以国家为界限。而《雅》叙述 的是天子的事,政治教化要统治四方的,所有不
分国家。在说明十五《国风》顺序的时候,先总体 《 南》 《 南》 经, 理 放在 面,“自卫以下,十有余国,编此先后,旧无明说, 去圣久远,难得而知”,孔颖达表达得非常清 楚,《卫风》之后的顺序是很难得知的,所以后
面 所 的, 自己的 。 首 , 出三个假 : 一 诗的 后 , 那齐国
在卫国前面,郑国在桧国后面,然而实际上是相
的, 此, 十 《国 》 按照国家的 后
顺序编排是不正确的;二是按照国家面积大小顺 序,郑国比齐国小,魏国比晋国小,然而《齐
风》在《郑风》后,《魏风》在《晋风》前面, 所以若说它是按国家面积大小编排的也不成立;
三是采诗的时间顺序,《鸡鸣》篇作的时间比
《缁衣》篇早很多,《鸡鸣》属于《郑风》,《缁
衣》属于《桧风》,而《郑风》却在后面,怎么
会是先作后采、后作先采呢?这也是矛盾的。因此,孔颖达得出结论:“盖迹其先封善
否,参其诗之美恶,验其时政得失,详其国之大 小,斟酌所宜,以为其次。”后逐一说明每个国
家的时政、诗歌的作用、时代、国家的大小,如:者明白《国风》为何这样排列,而且让读者对
邺、擲、卫者,商纣畿内千里之地,《柏
周朝各个国家的历史也有大体的了解,这对诗理 作相关篇章的内容大有裨益。舟》之作,夷王之时,有康叔之余烈,武公之
盛德,资母弟之戚,成入相之勋,文公则灭而复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孔颖达《毛诗 正义》对毛传、郑笺的发展,孔疏在文字训诂
兴,徙而能富,土地既广,诗又早作,故以为
“变风”之首。既以卫国为首,邺、擲、卫之所
上更详,在句意讲解上以“章”为单位,经义 思想上既继承了毛传、郑笺,又将毛传、郑笺没 有诠释出来的思想阐述清晰。孔颖达《毛诗正
灭,风俗虽异,美刺则同,依其作之先后,故以 《邺》《擲》先《卫》也。邺国、•国、卫国,在商纣畿内,地方千 里,土地广大;《柏舟》作的时间,是周夷王
时,诗作较早;康叔封是卫国第一任君主,他励
义》体现了唐代南北经学大一统的盛况,实现
了经学意义上的一次交汇融合,是汉唐《诗经》 学的集大成之作,是《诗经》研究乃至经学史
精图治,为有德之人,卫武公时,犬戎攻打西周
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卫武公率领卫国的精兵 强将,协助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平息犬戎叛乱,并
上不可缺少的一部著作。[参考文献][1] 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2] 程俊英7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勤王的功劳,可称为 ; 卫 , 灭国, 卫文
复 , 国力有所恢复,到卫成公时,迁都帝丘,经济繁荣
发展,时政也可称善。由此可知,卫国地方广
[3] 张立兵.论《毛诗正义》的学术成就[D].扬州:扬州
大,诗又早作,劳苦功高,灭而又起,所以 《卫风》列为《国风》之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7[4] 胡继明.《广雅》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8孔颖达对《国风》顺序的阐释,不但让读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huan and Zheng Jian
in Kong Yingda' Justice of Mao ShiSHANG Meng, JIAO Gui - mci(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dism, Shando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do 255340, China)Abstract:Moo Shi Zhenayi by Koi/ Yinado in the To/ Dynasty is on impoeant worb in the histora of the
Boob of Songs. A has done furthee relief worb on the basis of Mao Zhucn and Zheng Jian. Kong SFiu inderiteX
Mao (^血// and ZOx/ Jian and developeX them at the same time, weich mOniy embobieX in three aspects : text exeyesis, sentence intemmtatiob and Jingyi thobuht. \"111” overali trend of theie development was from sim
plicity to detail. In the aspect of text exeyesis, the worbs of Kong SFiu' s annotations are more compreXensive. Kong SFiu supplemented the worbs alreadn annotated by Mao Chucn and ZOx/ Jian and cited a larae nnmbee
of other boobs to prove Os point of view. In terms of sentence intemmtatiob, Kong SFiu internrets sentence
meaning in chaptee. Confucius: on the one hand, suppamenmX the)00£”13 of Mao。”口/ and Zheng Zhi, on the other hand, pp) forearb the idexs that Mao Chpcn and Zheng Zhi did not involve. In addidon, Kong
SFip also made a deey excavation of the problems that Mao Chuan and Zheng Zhuan did not explain.Key wordt: Mao Shizhengyi ; Mao Zhacn ; Zheng Jian ; development[责任编辑薄冈叮—19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