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古诗词里的书信
转
以前车马很慢,一封家书要抵达到亲人的身边,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
然而,古时没有别的联络工具,只能等。就像杜牧的《旅宿》当中所说,这一等,也许就是一年“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我在清晨的时候做着回家的梦,但山长路远,一封家书往往隔年才能送到。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当中也表示“书回已是明年事”。
尤其在战乱年代,那时收到一封家书,是千金不换的事情。杜甫《春望》当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时的家书,恐怕是每个在外的旅人最期盼收到的礼物,因为当中有亲情,有牵挂,还有思念。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京师得家书》明 袁凯
袁凯的这首《京师得家书》是作者在北京收到家里写给他的一封信,这封家书非常简短,跨越了三千里的江水来到作者的身边,但却只有区区十五行字。这十五行字里没有别的内容,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希望他能早点回到家乡。
按理来说,一封信要经历那么远的路途才能够送达,必定是要多说一些的。但洋洋洒洒所说的一切都不如这“早还乡”的愿望那么迫切,那么朴素和温暖。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唐.岑参
这是诗人岑参在西行的路上,碰到了回长安的使者。匆匆相遇之间,百感交集,写下这首《逢使入京》:我向东望向自己的家乡,漫漫长路,我已经离家很远了。思乡之泪我用两个袖子不停地擦,也擦不干。我想让你帮我捎一封家书回去,但苦恼的是,我们在马上短暂的相逢。没有纸笔,写不了信。那就烦请您帮我带一个口信回去报个平安吧。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唐.杜甫
杜甫的这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他的家人被安置在都州,而他在长安。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对家人的挂念,也写出了对当时的唐王朝深深的忧虑。
经过战乱之后的唐王朝虽然还是旧山河,但朝廷已经千疮百孔了。以前的长安春暖花开,草木葱茏,但现在人烟稀少,荒草丛生。想到这里看到花开也会让我感伤落泪,因为我离开了家,听到鸟鸣也会心惊胆战。在这连绵不断的战火当中,能收到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珍贵。日夜忧愁,我的白发因为我不断地搔头,所以更稀疏了,几乎都要插不上簪子了。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寄外二首》清.陈蓬姐
陈蓬姐的《寄外二首.其一》就是写给离家在外的丈夫的一封信:一封信就可以知道我有多懒散了,写完了,折叠好,没敢封起来,因为还会打开,补上漏写的部分。唯恐这
封信不能够把我的心意都说清楚,信纸上的字那可能完全说明白我心中的感受呢?
我盼了很久,大雁能够把书信带来,但大雁的踪迹仿佛在云端,还隔着数座山峦。估计这书信到你那里会经历两三个月吧,别说着只言片语的书信没有多少分量,那里面是我对你所有的思念。
以前写信总是写完封口之后,又想到很多心事好像没有写尽。陈蓬姐是这样,唐朝的张籍也是如此。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唐.张籍
张籍的这首《秋思》是很经典的一首描写思念的诗。洛阳城已经开始刮起了秋风,我想要写一封家书,心里千头万绪。又害怕匆匆写就的这封信没能把我想说的都写进去,送信人离开之前,我又把信打开来检查。
古时山长路远,纸短情长。这每一首诗词,每一封家书都裹着乡愁,带着思念。如今信息这么发达,也许没有人再用这么古老的方式去传递情感。但一封手写的信,还是会让人产生原始的感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