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大岭坡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张照龙 时间:2011-5-17点击次数:128
我要发言
--------------------------------------------------------------------------------
上一页 下一页 共1页
根据、市“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农发办驻盐池河镇大岭坡村工作队通过三个月的驻村工作,给该村群众送去了,送去了信息,送去了技术,力所能及地为驻点村群众办了些实事好事。尤其是在“两个全覆盖”和进村入户过程中,分别与村、组干部和农户进行座谈。通过调研,着重了解了该村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大岭坡村基本情况
大岭坡位于武当山南麓,地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田260亩。全村居住在平均海拔600米以上,距城区98公里,距盐池河集镇10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区村庄。全村214户,750人,辖5个组, 2010年农民人平纯收入3393元,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72元相比相差779元,在全镇行政村排名第4位。
二、大岭坡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早在2004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9年初,、省把我市列为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之一。编制完成了市级“1+3+16”的脱贫奔小
康总体规划以及全市18个农村乡镇规划和201个村规划,建立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市、乡、村三级规划体系。按照总体规划,我市将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成为全省脱贫奔小康的先进试点县(市)、7个试点县(市)的“排头兵”,实现三年基本脱贫,五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2009年共确定了四个示范区,并首批启动了49个试点村建设。2010年在继续抓好去年启动的49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又新启动6个示范区、13个示范片区、75个试点村建设。截至目前,共整合项目资金3亿多元,加快了示范区和试点村建设,推进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大岭坡村被、市确定为2011年重点村建设,目前,该村现状为:
(一)村民居住分散,90%为土木结构。由于该村海拔高,1100亩耕地几乎全是坡地,全村5个组,分散在22个居住点,一组离村部主干公路1.5公里,有55户178人,有6个居住点;二组距村部5公里,55户179人,有4个居住点;三组距村部9公里,42户150人,有4个居住点;四组距村部6公里,34户131人,有4个居住点;五组距村部8公里,30户112人,有4个居住点。目前全村750人,除去外出打工和在家照顾小孩子上学的农民后,常住人口不足300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的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农民俗称386199人员。居住房屋90%以上为土木结构。四组张文菊家4间土木房屋,已居住近百年。
(二)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省、市连续多年下发了关于农业、农村的1号文件,都是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从该村实际看,一是人畜饮水方面,近几年全村人畜饮水几乎全部是村民自筹资金建设,自找水源建设的简易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没有真正意义上有过滤池和消过毒的自来水;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村现有60—70年代建设的上百方山塘10口,260亩水田,没有一米水泥衬砌的渠道,没有一座蓄水池,多年来仅去年立项的小流域治理,清理河道和两边新建河堤1800米;三是机耕路建设情况,所有耕地中没有一条象样的机耕路,农民耕作几乎全部靠肩挑背驮,如今年政
府下达全村300亩烤烟任务,因不通公路,一组、二组一半烟叶种植面积难以落实。由于该村耕地以坡地为主,土地瘠薄,水利设施落后,旱涝保收的土地资源很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绝大部分耕地是靠天收。
(三)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情况。近几年村里争取国家村村通村公路的补贴,2006—2008年先后建设全村通组公路23.9公里,其中,2006年新修一组公路4公里,新修四组和五组公路8公里;2007年新修二组公路4.9公里;2008年新修三组公路8公里,从表面上看每组都通了公路,可由于该村居住十分分散,每个居住点还没互通公路,初步估算若每片互通还需建设联户路10公里以上。
(四)民生条件改善情况。由于该村今年才被被列入新农村建设重点,前几年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几乎为空白,农房几乎全是土木结构,厨房、厕所、猪圈和往年没什么两样,没有一户用沼气的农户,村容村貌依旧,看不到新农村的迹象,更谈不上绿化、香化、亮化、美化和垃圾处理了。移动电话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无人问津。据村张明国说,这里农户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大部分不愿在当地建房,经济条件好一点的,都愿在集镇、武当山特区和丹江城区买房。若给予农户建房优惠,给在当地建房的农户一定补助,最多有一半农户愿意在当地新建房屋。
(五)该村产业状况。2001年全市开展每村“一村一品”建设,该村以发展木瓜、枣皮、菌特为重点。一是木瓜产业现状,目前已发展木瓜900亩,2007—2008年开始挂果,仅去年,按照每亩100棵木瓜树,每棵树平均产量10斤算帐,每年产量在60万斤左右,按照当时预测每斤0.5元钱计算,可级农民带来经济收入30万元。实际上,当地木瓜由于品种问题,用药药性达不到,食用木质太大,导致价格低廉。2010年60万斤木瓜,实际销售了10万余斤,最高售价0.3元,有近50万斤木瓜,由于价格低,无人问津,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多数村民认为摘木瓜不如给人干活挣钱多。二是枣皮产业现状,80—90
年代全村50多农户发展枣皮100亩,如今已进入丰产期,每亩地按70棵,每棵枣皮树20斤计算,年产鲜枣皮14万斤,鲜果价按每斤0.8元,年增加收入12万元,实际上,由于枣皮采摘麻烦,加之受销售影响,有时一斤最高可卖到4元钱,很多年份没有人收购,农民戏称,收药材的为“药疯子”,价格无常,收购无常。三是菌特发展情况,在该村户户都种有香菇、木耳,椴木种植多者30架,少者3—5架(每架100根,1.2米长),由于受采伐计划,不能大规模生产。每架香菇平均可收入600元左右,每架木耳平均可收入200元左右,仅椴木香菇、木耳一项农户平均增收在1000元以上。再就是袋装香菇、木耳种植,袋装原料是除了松树、柏树以外的杂木粉碎后,每袋装6斤左右,干蒸杀菌后点菌种,因袋装菌特种植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可观,目前,全村只有7户种植,户平10000袋以上,年收入在28万元以上,还是因资源采伐和资金问题不能够规模发展。
(六)医疗、文化建设情况。据村卫生室经营者张文有介绍,他今年62岁,从医40年了,卫生室2间房,一间是药房和诊室,另一间房一半是寝室,一半是病人打针时的坐处和他做饭的厨房,他说全村750人,实际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看病的人很少,每月看病毛收入近千元,每月补贴100元,去年4个月村民就医门诊可就地扣除核销费用。今年只搞了两个月就停了,原因是他没有电脑记帐,收入明显减少,大部分人都到镇卫生院看病。另外,他家住在该村五组,距村卫生室8公里左右,有时还要回家干点农活。在我们驻村期间,一组范益芳老人,62岁,本身弱智,家境贫寒,一天上午到别的地方办事,中午回家后得病,不到一个小时就病逝了,据医生说她是心肌梗塞引发的死亡,这里我们不得不想到村卫生室就医条件有限,给病人家属带来的终身遗憾。村级农家书屋,2009年组织部协助建成,存书千余册,包括科技、、财经、少儿、文学、生活类等方面书籍,由于年青人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的多半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因文化素质和时间,很少有人借阅。
三、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今年是全市脱贫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3个年头,也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攻坚年。从目前全村的现状看,该村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水利建设, 投入等问题。
(一)要避免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防止新农村建设上热下冷现象,杜绝各类形式主义倾向,要积极向农民宣传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少搞表面工作,要把发展生产,生活富裕放在首位,帮助村级搞好产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进一步做好通组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避免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从市对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情况看,在该村村部周边规划了农户住宅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该村的实际情况是,耕地大都在半山腰,离村部最远有9公里,很大一部分在5公里左右,为此,一是忽视了农民生产与城镇居民生活存在的重大区别,以城镇住宅规划代替了农家群落规划;二是高标准规划,忽视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成为新的农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违背了农愿;三是以村容规划代替了新农村规划,在内容上忽视了发展生产重要内容,从以前他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看,往往大部分财力和精力都花费在刷白墙和村庄建设中。
(三)投入重点存在问题。从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看,列入新农村重点村、示范村的投入资金比较多,而这些村大部分都在公路沿线或村级集体有收入的村,往往偏远村、集体无收入的村投入力度不大,示范村投入多的有数百万元资金,而偏远村投入远远低于重点村和示范村。
(四)文教、卫生条件不够完善。因村级学校生源少,村级中心小学都撤销了。现在
包括幼儿园、学前班、小学都在镇上读书。据了解全村3年级以下有4人在镇小上学,家长都在镇上租房,由父母或爷爷奶奶陪读,在农村幼儿园就代替了学前班,从幼儿园到三年级需要4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亲人就要陪读4年,据初步估算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连房租和影响农活,每年要影响一户农民收入5000元左右,用老百姓的话说:“真正丢下千官求一官,为的都是娃子们”。另一方面,村级卫生室存在着环境差、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卫生消毒不够等现象,该村卫生室1995年建成,房屋简陋,设施不全,医药用具大部分还是七十年代所用的。
四、对进一步做好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出现的问题,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上的问题,既有决策上的问题,也有农民落实上的问题,只有积极妥善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给老百姓真正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科学规划村庄,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征求的情况下搞好村庄建设。比如确实偏远的5户以下农户在本组地域选择条件好的地势,尽量和大片住户连在一起,在房屋建筑上要考虑农民承受能力,在给予优惠后农民建得起房,不给农民形成新的债务;二是做好当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做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旱涝保收;三是做好当地通组公路和连户路建设,以及机耕路的规划;四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包括村组集体经济和农户产业发展规划。
2、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现有已见效的产业进行招商引资,也可以鼓励当地返乡农民工承包租赁基地,从品种改良、销售信息、深加工上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木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给当地广大农户带来实惠。同时,要对该村的
枣皮产业进行保护,搞好信息服务,保证以合适的价格畅通销售。在农户菌特种植上,在采伐计划受限的情况下,支持鼓励袋料香菇、木耳生产。除此之外,还可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油茶和烟叶生产,以提高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条件。市及乡镇在对待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上要一视同仁,甚至要出台高于公路沿线和经济富裕村的优惠,让贫困村和贫困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让他们尽快缩小与富裕村的差异。一是在支持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倾斜,鼓励投资者针对资源进行投资办厂,对当地农产品和药用果品进行加工销售;二是在村庄改造上给予资金倾斜,鼓励农户按规划到集镇、公路沿线建房发展,对各组零散的农户,在迁移时给予相应的建房补助;三是对山区通组道路、连户路和机耕路建设给予资金倾斜;四是对山区水利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倾斜,在搞好山塘清淤改造的同时,可考虑建蓄水池,铺设管道,修建水泥浆砌渠道,以改变农民因缺水减收的现象;五是在卫生条件改善上给予优惠,改善现有的卫生室环境,增添相应的仪器、设备,实实在在的改变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