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5.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季,从“”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9.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0.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3.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B
解析: (1)B(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2. (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
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 秋蝉、柳树
⑵ 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 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3. (1)一个“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之大,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2)前两句诗写的是当前实景,诗人羁旅巴山,提笔回信的场景;后两句诗写的是将来虚景,诗人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前者表现了诗人归期无期的无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相见共语的期盼和未来团聚的欢乐。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是诗人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何当共剪西窗烛”,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一个“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之大,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⑵ 前两句诗写的是当前实景,诗人羁旅巴山,提笔回信的场景;后两句诗写的是将来虚景,诗人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前者表现了诗人归期无期的无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相见共语的期盼和未来团聚的欢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
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4. (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2)本诗表达了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表现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故答案为:⑴“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⑵本诗表达了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 (1)夏季;暮春
(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乙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故答案为:⑴夏季;暮春;
⑵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6.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①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③动静结合;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7.C
解析: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
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8.C
解析: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9.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10.D
解析: (1)D
(2)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时诗人漂泊在外,并没有暗示要回答家乡,而是思乡的愁绪。所以D错误,选D。
(2)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这一联先写
“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孤独之情开篇显露。②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见到鸿雁,想到鸿雁传书,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 (1)曲牌名;思绪(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12. (1)秋蝉、柳树(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3. (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4. (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15. (1)一个“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之大,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2)前两句诗写的是当前实景,诗人羁旅巴山,提笔回信的场景;后两句诗写的是将来虚景,诗人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前者表现了诗人归期无期的无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相见共语的期盼和未来团聚的欢乐。
16.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17.C
解析: (1)C(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8. (1)羡;醉(2)“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浪”表现春色之浓。“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 19. (1)阴阴;又(2)思乡。
20.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