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卷(二)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A.徘徊./脚踝. 臧否/五脏六腑 联袂.../决断如流 B.杂烩.../市侩.. 悲怆/满目疮痍 愠怒/晕头转向 ....
C.睥睨/媲美 裨将/卑躬屈膝 辞藻/名噪一时 D.蹩脚/别扭 膏腴/阿谀奉承
觇视/瞻前顾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潦草 侃大山 名门望族 自负赢亏 B.蝉联 出洋相 计日成功 源远流长 C.裱糊
座佑铭
轻歌曼舞
绿草如茵
D.绿阴
肖像画
心无旁骛
心驰神往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B.思维速度大大超过言语表达的速度,因此思维时语言一般呈现为简约的、破碎的、零乱而跳跃的——它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也往往来不及处理语句间的逻辑联系。
C.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严重的骚扰电话一旦被查清,骚扰人可被施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D.舞剧《霸王别姬》以项羽、刘邦、虞姬为主线,以《十面埋伏》、《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作背景,重新谱写了一曲爱情之歌。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我国计算机汉字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以一项发明_____了一家企业的基业,更波及一个时代,使中国印刷业划时代地“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产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②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做到清醒任职、清正_____、廉洁从政。
③在近代科学论中,_____是在经验论派_____在唯理论派那里,我们都常常碰到这种看法:人类经验的原始材料是处在一种无秩序的状态之中的。 A.造就 履新 无论/以及 B.成就 履新 不管/还是 C.造就
履职
无论/以及
D.成就
履职
不管/还是
5.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明这次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他的爸爸郑重其事....
地打了他一顿。 B.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衣食无忧。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没有他们,难有我们的今天。
C.面对不同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举办的“国宝展”“为国宝代言”等活动,浮光掠影....,吸引了不少观众。 D.“整本书阅读”受到广泛关注,这项教学活动在我市部分中小学也开展得绘声绘色....。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招商引资,是硬环境更重要还是软环境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用不着再去争议。 B.2023年,我市高考获得大丰收,八千多人考上大学这个成绩的2023届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C.泸州集装箱码头的建成,将使我市的水路航运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川南物资集散、转运的第一港口。
D.据可靠消息,2007年,四川将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届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那溅着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假真真假凭罗织,非是是非靠引申,弹雨枪林走过了,归来阶下作囚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揭露了“四人帮”以假乱真,真假不分,以非压是,是非颠倒的滔天罪行。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智慧,但更离不开精神与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嫦娥、玉兔、桂花树一定比登月车还永恒。 ①这不是因为我们都是诗人,而是人的灵魂中都常驻着美好,美好的东西才不朽 ②人类的审美情感需求往往大于科学需求,大于探索需求
③所以,我从不担心科学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生存状态处于像知道了胜负再去看足球比赛那样索然无味之中 ④科学只能满足我们的头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
⑤正像美国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的那些有审美诗性的话 ⑥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伟大事情,那颗诗性的心灵永不泯灭 A.①⑤⑥③④②
B.⑤⑥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⑤⑥①
D.②①⑥③⑤④
二、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1题。
①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中,真相往往在最初就被掩盖,公众沉浸在意见的交锋过程中。经过话语博弈,真相才展现于公众。可以说,“后真相”已经成为当代互联网社会中一个约定俗成的话语框架。在“后真相”时代下,传统媒体遭遇了哪些困局?又该如何突围?后真相引发的情绪先行、真相在后的舆论格局该如何规避?
②“后真相”已经被牛津词典列为2016年年度词汇,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够影响民意。”相较于意见和观点的随意性来说,事件本身或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人们能够通过情绪和意见建立彼此的信任,2016年8月,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刊发的评论文章中说到,传统媒体孜孜追求的事实、真实已经失去了意义,业界已经进入了强调观点情绪和意见的后真相时代。
③值得注意的是,后真相并不是代表真相的缺席,而是指真相的到来比以往要来得更艰难崎岖一些,人们对真相的追求态度也更为平淡,相反那些带有情绪化表达的观点更容易被人接受。
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发展,去中心化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思想深入人心。相较于社交媒体,大众媒体的时效性滞后,导致人们开始主动追求对真相和事件缘由的探索。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算法机制填补了认知的空白,凭借精准推送和对个人兴趣爱好的把握,主动将信息推送至目标更为明确的群体之中,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集合在一个网络社群之中。
⑤信息茧房的围困使得人们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只能看见自已感兴趣的话题和角度。网络用户在重复性的相似兴趣投放中或有相同观点的网络社群中逐渐内卷,更难以接受其他观念,在观念的“过滤气泡”中走向极端,让真相的传递更难以到达。
⑥在物理空间领域,人们无法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个事件的流动之中,借由传统媒体的报道和权威式解读能够弥补受众的“不在场”。然而当新闻反转、虛假新闻等事件频发,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抗拒,信任度下降。受众往往会被流言、谣言、假新闻等迷惑。
⑦而在情绪先行的谣言、假新闻机制中,骇人听闻的情绪化表达成为“出圈”“流量”的工具。例如利益至上,唯流
量论的“标题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本表达,更加助长情绪化的观点表达。同时,浅层次的碎片阅读给情绪性极强的观点留出了空间,不在意逻辑,不在意理智的表达思维鞭挞着事件襄挟着若干“来路不明”的观点前行,人们在简单认识事件样貌后,就急着用相关的情绪或印象加以评判,让理智的声音来不及走在真相之前。
⑧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容易被无门槛、易操作、煽动情绪的低质量内容填满,真相自然被这个快速、简易和鱼龙混杂的流程抛却在外。近年来,对于新闻反转再反转,谣言、虛假新闻,人们早已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但是在无数次的反转与情绪狂潮的侵蚀下,消弭的是公众对新闻传播主体和维持社会健康公序的信任度。
⑨传统媒体应当在信息冗杂的情况下给予专业的建议和疏导,更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发挥传统媒体应有的新闻伦理道德作用。在目前的传播机制下,许多以自媒体为主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采编能力。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能够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填补后真相时代下情绪在前,理智缺位的空白,利用深度报道来引导和教育人们理智思考。
⑩借鉴一些西方经验,西方新闻界建立的“事实核查机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致力于核实公众人物的言论和相关报道,日渐成为辨别虚假新闻和监督公众人物的有力监督工具。
⑪一是在新闻生产中公开新闻来源并将一切利益团体囊括进来;二是“参与的透明性”,公众应对新闻生产有所贡献,鼓励公众参与到新闻制作,用于矫正和对抗新闻生产者的主观偏见和立场。
⑫由于受众触网率和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同,互联网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受众的情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造谣者煽动利用,搅浑互联网健康生态。作为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受众有责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
⑬社交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承载体,填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空白。后真相时,代下的情感更容易被人控制和利用,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是没有身份限制的,随时随地就可以不计后果地发布信息。然而社交媒体作为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一体的平台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流量就一味地追求制作低俗化、标题党的内容,导致新闻反转、虛假新闻、谣言频发,助推“后真相”。
⑭因此有关平台应当建立自我审查机制,面对一些极具煽动性和倾向性的言论及时地做到管控。并配合网信办等有关监察部门的审核,定期清理不合格或有违规行为的内容生产者账号和平台。
(摘编自石牌《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真相”可以理解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够影响民意,但不代表真相缺席。 B.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带有情绪化表达的观点,而不再去追求事件本身或事实本身。 C.大众媒体的时效性往往滞后于社交媒体,这也是人们开始主动追求对真相和事件缘由探索的原因。 D.无数次的反转与情绪狂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新闻传播主体和维持社会健康公序的信任度。
...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在简单认识事件样貌后,就急着用相关的情绪或印象加以评判,让真相滞后,是缺乏逻辑和理智的表现。
B.面对冗杂的信息,传统媒体要给予专业的建议和疏导.还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发挥传统媒体应有的新闻伦理道德作用。 C.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致力于核实公众人物的言论和相关报道.西方新闻界成为辨别虚假新闻和监督公众人物的有力监督工具。
D.受众的情绪容易被人煽动利用,与受众触网率和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关,而互联网环境的复杂多样也影响了互联网健康生态。
1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观点“信息内卷导致真相传递更难”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戴维斯:传统媒体追求的事实、真实已经失去了意义,业界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B.利益至上唯流量论的“标题党”已呈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本表达。
C.近年来,新闻反转,再反转,谣言与虚假新闻不断出现,人们早已屡见不鲜见怪不怪。
D.网络平台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将信息推送至明确的群体,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集合成一个网络社群。
三、本大题1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1)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四、本大题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①
.魏其侯实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四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②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甜,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危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实婴。
.
实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宝诸窦毋如实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
辄令财③
.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荣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候。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瑰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注】①观津,地名。②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宫中事务的官。③财,通“裁”,酌量,裁度。
...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病免 . 免职 B.实婴亦薄其官 .
轻视
C.固辞谢病不足任 道歉 ...
D.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归附
14.对下列语句中相关文言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其侯突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是判断句。 B.“千秋之后传梁王”,“传”之后省略了“皇位”。 C.“上何以得擅传梁王”是宾语前置句。
D.“乃拜婴为大将军”“乃”是副词,表判断。
...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窦婴是孝文后的堂侄,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魏其侯。孝文后即汉景帝梁孝王的母亲窦太后。 B.窦婴和窦太后两人互相对立,格格不入,是因为在是否立梁孝王为帝的问题上,窦婴坚决不同意。
C.因为窦婴平时喜欢结交宾客并且平定七国之乱被封为魏其侯,所以“诸游士宾客”才争相归附到窦婴门下。 D.汉景帝时,窦婴的声誉很高,每当朝廷商议大事,别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与条侯周亚夫对抗,不敢发表不同意见。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4分)
(2)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4分)
五、本大题1小题,共6分。
17.填充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把酒问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六、本大题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0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
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C.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D.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了两次,强调灯光给伍原带来的激动和欣喜。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20.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流泪的原因。(5分)
七、本大题3小题,共75分。
21.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7分)
22.置信职业中学拟于2023年12月30日,上午9点组织高一年级农学专业学生到昆山村参观村里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请你代学校教务处写一封介绍信给昆山村村委会。(8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8岁的大一学生乐国强从小有口吃,但因梦想成为法官而选择在公交车上演讲,为自己的梦想发声,希望自己克服口吃。他说:“我的18岁,敢想,敢为,敢当。”对于乐国强的言行,有网友赞赏,鼓励,还有网友质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