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作就是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心声的过程,而“循环日记”, 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教师也参与批阅和评价,达到全班学生写作水平整体提高的一种习作形式。本文利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在批改他人的日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信心,促进自我反思,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提升学生循环日记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元评价;作文教学;循环日记;策略
三年级下期,学生作文总写不好也写不长,更是写不清楚。小学生作文的困难归纳为:学生不喜欢写不愿意写—缺乏写作的兴趣;学生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的素材;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缺乏写作的方法。我想到利用 “循环日记”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困难,喜欢上写作并提高写作能力。经过反复讨论《利用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循环日记实效的实践研究》的微课题研究,既能解决学生们写作的困难,又能提高学生写作和鉴赏能力。
“循环日记”, 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教师也参与批阅和评价,达到全班学生写作水平整体提高的一种习作形式。我把全班同学每4人为一个小组均衡搭配,每个小组共用一个循环日记本,按“值日”,循环写日记。并利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在批改他人的日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信心,促进自我反思,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提升学生循环日记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日记,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就是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心声的过程,有真情才能说真话,首先教学生用放大镜来观察生活,正如冰心奶奶说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有地放施的训练在生活中用放大镜来观察生活。
1、训练从“大”事情中选材。学生总是无事可写,觉得生活中没有“大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对他的一句表扬,同学之间的一个小矛盾,学校组织的活动等都是大事情。告诉学生可以带着放大镜来观察生活,从“大”事情中寻找写作题材。
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开学,我们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学期新气象新校园,我灵机一动,给学生们确立一个主题《我们的校园》,我们班的黄诗雯是
很安静的小女孩,她选择学校的大事,用心观察,这样写,一走进学校,焕然一新了。学校的左边是新修的家长等候区,椅子有红色、粉色的、淡蓝色的,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方便同学们在那里写作业等候家长。校园洗手池也变了,五颜六色的,形状是大象的样子,非常可爱,让我们好好的爱护它吧!还有厕所门帘,门外也换成了航天小学标志的布帘,就感觉整个校园变得很有特色。我们的操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操场铺满人造草,走在上面软软的,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就算摔倒也不会受伤,很有人文性。下课,我们来操场上玩,有的人在玩写大字;有的人在比赛跳绳;有的人在比赛跑,有的人在踢足球;还有的人围在一起玩石头剪刀布,校园一下就变得热闹起来。她把学校的大事也变成自己的大事,这样写
就变得有血有肉了。什么才是“大事情”,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他们感兴趣的就是大事。
2、从日记中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创作总是由内而外,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写下来。小学生们也不例外,每天坚持读写和分享,学生们的“语感”也就有了,自我的评价也提高了,敢大胆说真话了。渐渐的学生们带着放大镜来观察生活的习惯初步养成。记得日记主题是《给最爱人一封信》,我班的王雪瀛给妈妈的一封信,我好想对您说:我已经九岁了,
再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希望您不要把我看得太紧……我的确不会照料自己,洗澡时不知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衣服不会洗;炒菜更是一窍不通……偶尔,您忙时,就学着你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我是多么的开心!尽管我没您做得好,但这毕竟是我自己想做的啊!我就是我,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唱歌、看书,而您却成天板着脸要我写作业。多少次,我看故事看得起劲的时候,您却凶巴巴地夺过我手中的书,厉声说到:\"赶紧做作业!\"妈妈,您知道吗?每这个时候,我心理是多难过!我知道您是希望我考得好成绩!可是您知道吗?您这种做法太专制……妈妈!如果您真的希望女儿成才,那就请您放下架子和我谈心,走进女儿的心灵,听女儿的倾诉,不要对我过分地\"关爱\";不要把我管得太严,让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我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因为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
二、循环日记,训练要有目的性。
我们的“循环日记”,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何利用好它,让它更好的成为习作教学的有效帮手呢?我们有目的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对学生的训练才会有章可循。为了让学生将习作写清楚,教他们学会使用“问题式”提纲来构思。看到作文题目时,首先问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例四年级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我喜欢的人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为什么喜欢他?学生在习作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那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呢?我们从“外貌描写要有特色” “场面描写要有层次”“语言描写要有特点”“心理活动要有波澜”“动作描写要有妙招”“修辞手法应用要巧妙”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我自己执教了《我喜欢的人》习作指导课,以一个生活情景贯穿始终,师生共同梳理“小妙招”:还要仔细观察有序写;抓住特点放大写;巧用修辞更传神;抓住神态写内心。
三、循环日记,多元化评价促实效
《新课标》中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天,我会抽时间对循环日记进行点评,更多的让学生来说,与自己的日记对话,评价同学的日记好在了什么地方。每周,对日记进行自评和互评,每月评出班级里的“日记小达人”。还把他们的作品整理成日记集。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出,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给大家学习机会。在循环日记的循坏过程中,不断提升的习作能力。
1.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在评价内容方面:审题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突出。无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流畅。用词准确生动,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开头能点明主题,结尾能呼应。多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书写美观漂亮。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借鉴,不足的提出好的建议。通过自评,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反思,进而达到修改和优化日记内容;通过互评,促进小组内成员四位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发展;通过师徒结对评价,“师傅”在帮助“徒弟”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断积累经验,“徒弟”在“师傅”的帮助下会不断进步,实现师徒相长,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每次写完日记后都要先进行自评,然后再组员间相互评价,或定期在小组与小组间进行循环评价,或师徒结对评价等,在评价中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学生在习作中自觉养成评价的习惯。
3.提高学生循环日记的实效性。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进行评价,还能通过评价去发现自己日记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日记进行修改、完善,从而提升循环日记的实效性,达到提高习作水平的最终目标。
(1)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习作成了很多学生的拦路虎,为了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写循环日记来增强学生信心,提升习作能力的办法。通过在教学中实施自评、互评、小组评、组间评、师徒结对评等多元评价,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强了学生习作的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循环日记不再流于形式,学生写作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是提升学生循环日记实效的有效途径。
(2)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循环日记实践中通过多元评价,培养了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日记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循环日记评价中,发现同学写的日记存在语句欠通顺、语句啰嗦的问题,会指导学生分析它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写作之前,必须确定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思考怎么写的问题。
四、循环日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循环日记开展的过程中,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乐写、善写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还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小练笔,不知不觉中,学生喜欢上了写作。小小的循环日记,却在习作水平提升中发挥大作用。循环日记训练促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1.习作语言更流畅、精美了。学生刚习作时由于生活经历少,语言积累匮乏,习作经验不足,习作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很多学生都是口水话记流水账,艰难凑足习作要求的字数,更就谈不上通顺流畅,语言优美了。经过两年循环日记的训练,学生观察的多,写得多了,再通过多元方式的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地就积累了习作的经验,学会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习作更加
生动形象。在循环日记的训练中,还学会在写作时恰当运用成语、俗语,谚语、古诗、名言等来为自己的习作添砖加瓦。有的同学在习作中引经据典,让自己文章更有说服力。
2.习作内容更具体、生动了。在两年的循环日记训练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将习作内容写得更丰富,故事情节写得具体、精彩,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更让人喜欢。学生懂得了在审准习作要求后,根据习作表达的主体去选择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所选素材进行概括、梳理、取舍,确保习作不会偏离主题。怎样才能让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呢?如写人记事类文章,我们就可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爱好及主要事迹方面入手,把人物特点展现出来。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人物外貌描写要真实,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特点。再描写人物的爱好、主要事件时,要将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恰当的细节描写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与特点。
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进行评价,还能通过评价去发现自己日记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日记进行修改、完善,从而提升循环日记的实效,达到提高习作水平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云.借力\"小组循环日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1(5):2.
[2]曹乐香.运用循环日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J].文理导航, 2021. [3]冯少辉.多元评价助力学生习作能力提升[J].小学语文教学, 2022(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