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 廖凯
摘要: 本文综述了蒿属植物黄花蒿、艾蒿、野艾蒿和茵陈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的开发与利 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蒿属; 黄花蒿; 茵陈; 艾蒿; 利用
前言菊科(Composde是植物植物分类学中最大的一个科,而蒿属 (Artemisia L.) 在全世界,约有 380种,在我国分布的约有 180 余种和 44个变种。蒿属植物在温 带和热带山区分布最广,并在草原、荒漠、高山和亚高山草原等生态环境中起着 重要作用。蒿属下分两个亚属,分别为蒿亚属 (Subgen. Artemisia )和龙蒿亚属 [ Subgen. Dracunculus (Bess.) Peterm ]。按植物系统分类,蒿亚属包括 5 个组,即 莳萝蒿组、艾蒿组、艾组、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龙蒿亚属包括 2 个组,分别为 龙蒿组和牡蒿组。蒿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以及非洲地区,在我国则各地均有。 本属植物许多为中医药以及民间常用药材,如黄花蒿有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 截疾的功效,常用于痢疾,伤暑潮热等症;艾蒿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的 功效,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先兆流产,湿疹等症;茵陈蒿 和滨蒿等则具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降血压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黄疸型肝炎, 胆囊炎和小便不利等;而牡蒿全草入药,具清热凉血解暑等功效,常用于感冒发 热,中暑,肺结核潮热等 [1]。
蒿属植物可能是本科植物中发育到的最高层次。经林镕等研究,认为本属植 物起源于东北亚至东亚和东南亚的森林环境中,不晚于与白垩纪至老第三纪,而 后才随着全球或某些局部地区的旱化而扩散、 分化和发展的 [2]。在蒿亚属中, 林有 润认为莳萝蒿组和艾蒿组是该属中较为原始的,而艾组较前 2组为进化,腺毛蒿 组和白苞蒿组则可能是从艾组的祖先种中分化出来的,在冰河时期向南迁移分别 在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侧和亚热带中部、南部繁衍生活。在龙蒿亚属中, 牡蒿组则较龙蒿组更为进化。本属植物除广泛作为药用外,在生物防治等方面也 有一定作用。 1. 黄花蒿
黄花蒿(Artemisia annul Linn .),又叫青蒿,全草人药。清热凉血,退虚热, 解暑,截疟。用于疟疾,伤暑,潮热等症。因其含治疗疟疾的特效成分青蒿素及 其衍生物,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多,是该属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挥发油成分方面 的研究,陈伟民报道了青海产青蒿的挥发油主要含樟脑、蒿酮、龙脑、松油醇、 桉叶油素和蒎烯等成
分;其中挥发油以茨烯( Camphene、&茨烯(Camphere) 异蒿酮(Isoartemisis Ketone)
B
左旋樟脑(1-Camphor)、伕丁香烯(&Caryophyllene) 等几种成分为主。黄花蒿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青蒿素治疗 疟疾有着治愈率高,复发率小,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 “世界 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也是我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西药研究标 准开发的新药。青蒿素为一种含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与奎宁类抗疟 药不同,即它是一个不含杂环的非生物碱类抗疟药。为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的青蒿 素含量比较发现,其在盛花初花期花后期花前期 ⑻
V
V
V
0
黄花蒿做为药用植物,不仅体现在其所含的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方面,在其 他药用方面,也有很好的功效在古代,青蒿就是作为中医的一味退热良药与 其治疗疟疾不
0
0
同的是,作为解表药,南杜蒿也为地方习用品但作为截疟药,则 仅黄花蒿有这个功效
0
0
中医用单味青蒿治愈不明发热的病列屡有报道郝小玲 [4] 用半夏泻心汤加青蒿治疗中暑
0
等湿热病症,收到良好的效果青蒿鳖甲汤至清代 穿里以来,一直受到青睐,其在治疗
0
慢性肾功能衰竭、更年期综合征、伤寒、光 化性类网状细胞增生症等症方面均有应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期患者的免疫 功能也具有调节作用 [56]
、
0
此外,青蒿不仅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植物保护方面也有一 顶的功效姚安庆 [7]等通过利用青蒿的乙醇浸提物对菜青虫喷洒, 发现菜青虫的拒 食率达
0
72.11%,而且有明显的触杀作用2. 艾蒿
0
艾蒿(A. argyi Levi. Vant.)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具有浓烈香气,以叶如药, 习称艾叶,湖北蕲州产者为佳 , 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 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捣绒为
0
艾绒苦辛温 , 归肝脾肾经艾叶具有散寒止痛 , 温经止血之功效用于治 疗小腹冷痛,
0
0
0
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 , 崩漏经多 , 妊娠下血;外治皮肤 瘙痒。果实亦入药。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 蒎烯、&■蒎烯、松油烯、松油烯、 1.8-桉叶素、蒿
a
a
Y
酮、蒿醇、 2-环己烯- 1-醇、樟脑、龙脑、松油醇等刘先 华 [8]报道了艾叶挥发油
0
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抑菌作用 , 其抑菌作用优于或等同于红霉素;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感染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叶春枚 [9 ]等也报道了艾烟熏的抑菌作用 , 发现艾烟 熏20m in后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熏30 m in可抑制大肠杆菌 熏 50m in 可抑制绿脓杆菌。艾灸由于它集化学有效成分 (单方或复方 ) 穴位针灸和 物理热疗于一体 , 因此治症广泛 , 功
效卓著 , 已应用于治疗化疗造成的白细胞下 降、急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痈疡、指 (趾 ) 甲癣、鸡眼、湿冷下痢脓血腹痛等 疾病。此外 , 对各种慢性虚弱疾病 , 可用艾绒灸熏 , 使药物热气内注 , 可温煦气血 , 调整机体功能 , 缓解减轻病情症状。孙景奎
[10]
报道用艾叶油加入到湿化瓶内给病 人吸入, 以缓解哮喘症状 , 共观察12 例哮喘病人,
结果10 例哮喘发作消失 , 2 例 减轻, 有效率 100%。
同时,艾蒿还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物质。每 100g嫩茎叶含胡萝素5. 14mg, 维生素B2 1 07mg,维生素C52mg。每克干品中含钾38. 4 mg,钙9. 9 mg,镁2. 53 mg,磷2. 14 mg,铁158ug,锰63ug,锌33ug,铜15ug。艾蒿的果实一艾籽不仅可 食,而且还是一种用途较广的中药,具有温通经络、血、安胎等功效。艾叶也具 相似功效。民间有以6g炒成碳的艾叶,加当归9g,菟丝子和桑寄生各15g,用水煎 服,治先兆流产的偏方,点燃艾绒,炙烤人体穴位,也能治多种疾病。此外,艾 蒿提取物还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赵春 [11]等研究了以水、丙酮、乙醇、氯仿、乙醚 为溶剂的艾蒿提取物及艾蒿精油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和 精油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乙醇提取物主要表现为触杀活性,精油主要表 现为胃毒和拒食活性。在水产业和养殖业中,艾蒿也有大量使用
[1213]
,
。淡水鱼类
好食具有方向性气味的饲料,同时,艾蒿中喊有的氨基酸,蛋白质等也为鱼肉品 质的改善有一定帮助;在家禽家畜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艾蒿粉在降低饲料消耗的 同时更能促进它们的增重。 3.野艾蒿
野艾蒿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 甚广,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较丰富的资源,蒙名为哲日离格一荽哈,是蒙药中的 常用药材。野艾蒿在许多地区也作为传统中药得以应用,其具有散寒、祛湿、温 经、止血作用,可入药作艾叶的代用品。顾静文 [14]等通过GC/MS检测野艾蒿精油
化学成分,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 金合欢烯、樟脑、2 ,6 ,6 - 三甲基,2 ,4 - 环 庚二烯酮 -1、香草醛等。据王登奎
[15]
报道,内蒙古野艾蒿中含有 17种氨基酸,其 中
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富含Cu、Zn、Fe、Se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检测出 的10多种维生素中,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萜类化合物是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化 合物,其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并且是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止咳、 消毒、杀虫等作用。Cu、Zn、Fe、Se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体内各种酶有 活性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选择含 Zn、Fe高的药材,从化学元索 角度可提高肌体的免疫
功能, 野艾蒿中的含铁量较高,对于增进免疫功能的提高 会有促进作用。铜能促进铁的吸收转运和利用,促进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但由 于铜与锌的原子结构相近,在生理条件下铜与锌的离子均能够通过阴离子通道透 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两个元素在机体内有拮抗作用。铜的配伍能力较强,过量 的铜会在体内与氨基酸、蛋白质或其它物质形成配合物,可以和酶、核酸和 DNA 等大分予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恶性分化和形成
[16]
。
从化学元素角度分析,治疗过 程中长期服用Cu/Zn值高的药材是不适宜的,而野艾蒿中的含铜量较低,而
Cu/
Zn值也相对较低,从化学元素角度看,野艾蒿是比较适宜的中药材,人体多种生 理机能起着关键性作用,缺硒常引起多种疚病,如心血管疚病、免疫功能紊乱等。 硒以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消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减少细 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损伤
[17]
。含硒量高的药材在治疗组织炎症、心血管 疾病会有积极
的作用,野艾蒿中有较高的含硒量,可以阻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 消除组织炎症起到一定的作用。
4. 茵陈蒿和滨蒿 茵陈为传统中药 , 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 ,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黄疸、肝 炎等疾病。 2000版药典规定中药茵陈的植物来源为菊科蒿属植物滨蒿 (A .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capillaris Thunb.) 的幼嫩茎叶干燥 后入药。 两种植物外形相近 , 所含化学成分、 功用主治也很相似。 滨蒿和茵陈蒿含 有多种化学成分 , 类型涉及香豆素、黄酮、色原酮、有机酸、烯炔、三萜、甾体和 醛酮
[18]
。目前, 从滨蒿和茵陈蒿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多样 , 其中多种成分具有 利胆保
肝活性。 随着茵陈有效成分利胆、 保肝机理的阐明 , 还发现其中多种成分具 有抗肿瘤、抗炎和抗心绞痛等药理作用 , 使得对茵陈活性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滨蒿和茵陈蒿均含大量挥发油成分 , 其中一些具有很好的利胆活性, 一些成分 除具有利胆、保肝活性外 , 还具有抗肿瘤、抗心绞痛、舒张气管平滑肌、抗炎镇痛 等多种药理活性。 两种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十分相近 , 但又有所区别。 如茵陈香豆酸 类化合物仅见于茵陈蒿中;滨蒿所含利胆活性成分对羟基苯乙酮并未从茵陈蒿中 分得。有研究者 [19] 从茵陈蒿中还分得粗多肽,滨蒿中尚含植物雌性激素和胆碱。 滨蒿内酯(6, 7•二甲氧基香豆素,scoparone是其中主要的利胆成分之一,同时也 是茵陈药材的特征性成分之一。猪毛蒿(A. scoparia Waldst)与茵陈蒿同等人药, 化学成分也相似。
茵陈中多种成分具有利胆作用。 大白鼠急性利胆实验表明对羟基乙酮具有明 显的利胆作用 , 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 , 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 胆汁酸和胆红素的 排出
量,对于CCi4引起的肝损伤大白鼠也增加胆汁分泌[20]。日本学者报道,采收 期的不同会导致茵陈蒿保肝活性的显著差异 , 9 月份采收的药材具有显著活性 , 8 月底采收的药材 , 保肝活性会有一个显著增加 , 茵陈蒿中的一些色原酮、 黄酮和香 豆素成分有抗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诱发的大鼠肝细胞毒性作用 []。从茵陈中分离的 化学成分还具有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消炎镇痛和舒张血管平滑肌等作用。
此外,本属还有牡蒿(A. japonica Thunb)、南牡蒿(A. eriopoda Bunge)、 狭叶牡蒿(A. an gustissima Nakai)、滨海牡蒿(A. 1ittoricola Ki — tam)、海南 牡蒿(A.
j
aponica Thunb. var. hainanensisY . R. Ling)、北艾(A. vulagaris Linn)、 歧茎蒿
(A. ig niaria Maxim)、南艾蒿(A. verlotorum Lam one)、魁蒿(A. prin ceps Pamp)、蒙古蒿(A. mongolica(Fisch. ex Bess. )Nakai)、萎蒿(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和)龙蒿(A. dracunculus Linn)等药用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戴小军,等 . 蒿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中药材, 2002,28(3): 243~247 [2] 中国植物志 . 481~482
[3] 陈伟民,等.青海几种蒿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与用途.青海科技, 2004(4) :
7-9
[4] 郝小玲 .半夏泻心汤加青蒿治疗伏暑的体会 . 河南中医, 2007,27(3):21-22 [5] 黄礼明 .青蒿鳖甲汤的临床运用 .江苏中医, 2001,22(3): 34-35
[6] 黄礼明 .青蒿鳖甲汤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运用 .四川中医, 2002,20(12): 74 [7] 15
姚安庆, 梁德华 . 樟树和黄花蒿浸提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 . 中国蔬菜, 2004( 5):14-
[8] 刘先华,等 . 艾叶挥发油体内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
(8): 25-26
[9] 叶春枚, 呈荧, 高建芳.艾熏治愈54 例手指骨髓炎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上海针灸, 1988,
(2) : 7
[10] 赵春,李水清 . 艾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4: 44-46
[11] 李大业,贺晓玲,芦宝林 . 艾蒿粉饲喂肉兔的效果研究 . 中国畜牧兽医, 2007,34(5):
36
[12] 孙克年 .艾蒿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与利用 .广东饲料, 2006, 15(3): 36-37 [13] 孙景奎, 等.艾叶油吸入缓解哮喘的观察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9,3 (4) : 22.
[14] 顾静文,等 .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 江西科学, 1998,16(4): 273-276
[15] 王登奎,等 . 野艾蒿中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 . 中成药, 2006,28(11):
1658~1660
[16] 黄家琛.微量元素铜、锌与肿瘤.微量元索与健康研究, 2002. 19(2): 72-74. [17] 陈义朗,等.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广东微量元紊科学, 2001,8(2): 6-9.
[18] 胡润生,李宝珍,陈玫 . 滨蒿利胆有效成分的研究,提取物的水溶部分 . 药学学报, 1965,
12 (5) :289-294
[19] 蒋洁云,徐强,王蓉 . 茵陈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2,23 (5):
283-286
[20] 谭忠华,戴国华,李军 . 茵陈素对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中国药房, 2001, 12
(5) : 267-26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