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10题。(共6分)
【甲】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甲诗全诗都是写实,无一“游”字,而处处扣合“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C.乙诗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D.乙诗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而“过夜半”则表现出诗人等待时间之久。 9.“闲”在古代诗文中常被赋予丰富的意蕴。甲乙两首诗都提到了“闲”,表达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分别说说这两首诗中的“闲”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10从诗人所处时代的角度看,如果陆游要“约客”一起去“游山西村”,以下人物最有可能与其同游的一位是(2分)
A.陈子昂 B.李商隐 C.龚自珍 D.杨万里
(二)(其6 分) 8. B 2 分
9.示例∶甲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对田圆生活的喜爱和不合。以及敏似A透却仍心系
因事的复杂情感。乙诗中的\"闲\",则表现了一种长久未等到客人赴的的夜效根桐,以及因独享商夜诗意而生发的一种闲情逸致。 共2分。每首诗各1分,解说出其\"闻\"的内在情感之一,意思对即可 10.答案∶D 2 分
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第10-11题。(共4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有感而作。“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这里的“古人”指已故之人,“来者”指未来之人。
C.“念天地之悠悠”这一句诗人登高远眺,既写出了宇宙茫茫,空间辽阔,也衬托出人的渺小。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1.古人常登高抒怀,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此诗均为登高之作。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4分) 10.答案:B(2分) 11.答案要点: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分,每点1分。)
北京市首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1-12题。(共4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
咸阳城东楼
许浑
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③云初起日沉阁④,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⑤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②汀洲:水中的小洲。 ③溪:指磻溪。 ④阁:指慈福寺。⑤芜:丛生的杂草。
11.《登幽州台歌》和《咸阳城东楼》这两首诗都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创作的,可是产生的情感却有所不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表达了 ① ;许浑登上咸阳楼观赏风景,触景生情,表达了 ② 。(2分)
12.发挥联想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11.①表达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②表达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分。每空1分)
12.答案示例1: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楼顿时沐浴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答案示例2:乌云刚刚浮起在磻溪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城东的咸阳楼满是风声飒飒。
(2分。描写出“溪云”句的内容1分,描写出“山雨”句的内容1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7.(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登幽州台歌
①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材料二】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陈子昂《郭隗》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李白《古风•其十五》
注释:①[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②[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 ③[黄金台]相传战国时代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④[燕昭]即燕昭王。 ⑤[延]聘请。
(1)阅读材料及注释可以推断,“幽州台”可能就是“黄金台”,它是燕昭王为招纳 (人名)所建。陈子昂借这一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
(2)《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登台的感慨。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久远,第三句登台远望,表达空间的 ① ,“悠悠”与第四句的“② ”字鲜明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悲伤。
(3)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诗文都与“登高远眺”相关。请默写任意两句。 【分析】【材料一】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材料二】
唐代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七)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
唐代李白的《古风•其十五》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诗句“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注释②[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注释④[燕昭]即燕昭王,可知,“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纳郭隗所建。
④
⑤
②
③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3)本题考查对诗歌记诵与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答案: (1)郭隗。 (2)辽远 独。
(3)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材料一】
登幽州台歌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材料二】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七) 燕昭王延请郭隗,高筑起了黄金台。
古风•其十五
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5分)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农家盛情款待客人 山间水畔之景 ③ 诗人期许再来做客 诗人的情感 ① 由疑惑转为②
赞美 留恋热爱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含着什么哲理?
【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答案:
(1)①赞赏②喜悦③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
(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参考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5.(7分)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① ”(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② ”(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们③ 的品质。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作者④ 之情。
(2)《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请你解释这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其蕴含的哲理。 (3)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山西村》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极力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 C.《过故人庄》诗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又不荒僻。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
【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记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
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比较阅读。《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可见出宾主之间的感情融洽,友谊深厚。《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具鸡黍”,写出田庄(农家)朋友准备了富有农家特色的饭食,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表现出田庄朋友的好客热情、质朴大方。也能表现出诗人与村民平等交往的淡泊情怀。由此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诗中的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衍生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春社”是村民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的一种活动,颈联表现了山西村民风的淳朴、自然的特点。 故选:B。 答案:
(1)①足鸡豚或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或丰年留客足鸡豚) ②具鸡黍
③淳朴、善良(敦厚淳朴或诚挚好客或热情好客等)
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赞美)或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欣赏等)
(2)示例:原意:这里青山连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蜿蜒,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哲理: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3)B 译文:
《游山西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过故人庄》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乡村田家玩。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6.(5分)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 ”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 之情。
(2)结合画线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记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
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每联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及对炼字技巧的把握。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尾联诗人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颔联中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答案:
(1)①足;②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2)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