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疗方法。
2.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特色兼及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学说的一门课程。
3. 五行互藏:是指五行之中又有五行,五行的每一个行里还包含一个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又各有木、火、土、金、水。 二、判断该错
1. 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
2. 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是载方最多的方书。(明代朱橚等编纂的《普济方》)
4. 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5. 孙思邈主张养生方法应简单易行。 6. 孙思邈可划入伤寒学派。
7. 钱乙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作为制作丸剂的赋形佐料。
8. 钱乙反对使用金石、介类等药。(钱氏还将金石、介类、香窜、走泄等不宜入汤剂或药性峻猛之药,多入丸、散之中)
9. 钱乙诊断儿科疾病重视指纹。(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10.钱乙常根据病情轻重判断其预后。(钱氏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以判断其预后)
11.钱乙继承《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之旨,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以虚实寒热概括脏腑病理变化,用五行阐述五脏之间相兼为病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刘完素因家居河间府,故被后世尊称为刘河间。
13.刘完素专治火热病,被称为寒凉派。(总结火热病与杂病的治疗经验) 14.张从正师承刘完素,治病主张攻邪。(私淑)
15.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16.刘完素首先提出热极生风理论。
17. “三一承气汤”出自医家吴有性,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病证。(刘完素) 18. 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张元素。 19.张元素创立脏腑苦欲理论。(《黄帝内经》)
20.张元素创制枳术丸以阐明其制方大法。(当归拈痛汤) 21.张元素创制许多新方。 22.张元素为易水学派创始人。
23.张元素认为风性药皆味之薄者,味薄则通。
24. 张元素指出肝病的演变是旦慧、晚静、夜甚。(晚甚、夜静)
25.张元素论药物气味升降时提出“气薄者未必尽降,味薄者未必尽升”。(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26.张元素在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遣药制方) 27.张从正认为正虚邪盛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张氏还十分重视七情所伤和治疗失当所造成的药邪)
28.张从正应用补法,首选温补药。(张氏应用补法,并非以应用温补药物为首选,而是多以攻药居其先,寓补于通之中) 29.张从正使用下法常与吐法前后连用。 30.张从正应用九曲玲珑灶发汗。
31.张从正应用吐法每先用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
32.张从正的吐法包括有催吐、探吐、鼻饲、催生、下乳等五种。(取涕、催泪)
33.朱震亨是丹溪学派代表人物。
34. 朱震亨以逍遥散统治郁证。(越鞠丸) 35.朱震亨是儒医兼备的典范。
36.朱震亨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37.朱丹溪治疗痰证善用越鞠丸。(郁)
38.朱丹溪论述“相火论”的著作是《局方发挥》。(《格致余论》) 39. 刘完素的代表作是《局方发挥》。(朱震亨) 40.薛己以六味地黄丸温补肝肾。(补肾阴)
41.薛己朝夕互补法是指朝补脾胃,夕补肾命。(气阴两虚者,朝用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以培补脾胃之气,夕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以调补肾命水火。) 42.薛己一概反对纯用补法。(偏虚纯补法) 43.薛己主张以温补之法升罚脾胃阳气。
44.薛己认为某些感染疾病由脾胃虚弱引起。
45. 薛己:若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八味丸。
46.吴有性认为戾气即是杂气。(吴氏将杂气中毒性大,传染性强,所致疾病颇重的称作疫气、戾气。) 47.吴有性是温病学派的先驱。
48.吴有性用承气汤攻里通下治疗温疫。 49.吴有性认为,募原又称膜原。
50. 吴有性治疗温疫时常用大枣保护胃气。(生姜) 51.李中梓常与王肯堂、秦昌遇进行学术交流。 52.李中梓认为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53.李中梓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的癃闭。
54.李中梓常用行瘀散结治疗癃闭。(清金润肺、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渗分利、梳理气机、苦寒清热、温补脾肾) 55.李中梓善于著书立说。
56.叶桂主张用苦寒药濡养胃阴。(甘平或甘凉)
57. 叶桂在河间理论影响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伤寒) 58. 叶桂养胃阴主张脾胃分治。
59.唐宗海著《血证论》详细论述各种血证,探讨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祛瘀与生新的关系,并评价说:“王清任极言瘀血之之症最详。” 60.王清任首先提出脑主神明观点。(《黄帝内经》) 61.王清任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采用不同方剂治疗。
62.王清任将半身不遂称为中风。(王氏在《医林改错》中不用“中风”病名,而以“半身不遂”四字代之)
63.王清任认为气虚是导致血瘀的唯一原因。(将瘀血的病因分为虚实两类)
64.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阴阳”这个论点,是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所在。(气血)
65. 王清任代表著作是《血证论》两卷。(唐宗海)
66.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就是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三个方面的因素。(劳逸失度)
67.李杲提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 68.李杲论“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元气,相火)
69.成无己是首次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的医家。(王叔和) 70.方有执是错简重订派的代表医家。
71.《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
72. 张介宾真阳论:阴阳二者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 三、简答
1. 简述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
a) 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b) 丰富中医临床学科 c) 挖掘名医经验 d) 涉及多门学科
2. 试述张从正对吐法的应用。
包括服用催吐药、饮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多种方法。
a) 适应范围: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胃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病胁肋刺痛;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诸症
b) 治疗方药:张氏认为病邪“凡在上者,皆宜吐之。”故用瓜蒂散治伤寒
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治杂病头痛,瓜蒂配茶末治痰食积滞,用三圣散治疗发狂,而膈食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则用稀涎散
c) 注意事项:先予小剂量,不效则逐渐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
可饮以齑汁,边探边饮
3. 王清任气虚中风病。
a) 中风先兆: i. 神志异常 ii. 感觉异常
iii. 肌肉肢体活动异常
b)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
便频数
c) 病因病机:王氏认为元气亏损是导致半身不遂的本源,倡导“无风”论 d) 治疗用药特色:王氏主张诊治中风应“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
滞”。根绝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的病机,在创制补阳还五汤时以补气为主,活血居次,标本同治。
四、论述
1. 简述吴有性温疫学说。 ①病因病机:
1.病因:杂气 2.邪伏募原
3.传变方式:四大类共九种
(1)向表传变:但表不里,表而再表 (2)向里传变:但里不表,里而再里
(3)同时向表向里传变: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 (4)表里先后传变: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②临床表现:
1.邪传于表:症见发热,头痛身痛,烦渴,或有发斑,舌苔白,脉洪而数 2.邪传于里:心腹胀满,胸膈痞闷,欲吐不吐,胸胁腹痛,或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癃闭;或有呕吐,或咽喉干燥,或痰涎壅甚 ③温疫与伤寒鉴别 病因 感邪途径 发病 病位 传变 初起症候 传染 治疗 预后 瘟疫 感杂气(疫气、戾气、厉气)所致 自口鼻而入 感久而后发,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 邪伏膜原 从膜原分传表里,传里内侵于腑,传表外淫于经,经不自传 忽觉凛凛以后,后但热而不恶寒 能传人 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里通表和,下不嫌早 发斑为外解,虽汗不解,汗解在后 伤寒 感风寒等六淫邪气所致 自毛窍而入 感而即法,感发甚晕 邪在六经 自表及里,以经传变 发热恶寒并见 不传人 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 发斑为病笃,一汗而解,汗解在前。 ④治疗用药特色: 1.疏利募原:达原饮,三消饮(“治疫之全剂”) 2.辛凉发散:白虎汤,举斑汤 3.攻里通下:承气汤 4.注意养阴:清燥养荣汤 5.生姜护胃
另外,吴氏创制三甲散活血通经,软坚散结
2. 从中医各家学说的角度论述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① 阅读原著 ② 参考医案 ③ 学以致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