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艳;赵姣文;王洪英;刘燕;潘海芳
【摘 要】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handicapped in family ca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nder,age,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ethods: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e was adopted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244 handi-capped people,among whom there were 153 males and 91 females.All of them were divided into youth group (63 cases,from 18 to 44 years old ),middle-aged group (94 cases,from 45 to 59 years old)and old-aged group (87 cases,over 60 years old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3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education level:lower education level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secondary education level (junior middle school)and higher education level (high school and above).Among them,174 were married,59 unmarried,8 divorced and 3 widowed.SDS,SAS and SSRS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psychological status such as depression,anxiety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 handicapped.Results: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156 (63.9%)handicapped people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The percentage of thos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in old-ag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s(2 =9.300,P =0.010).The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94(38.5%)handicapped people suffered from anxiety,in whom the percentage of woman suffering from anxie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n suffering from anxiety.The score of SAS showed
sig-
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P
=0.031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support of the handicapped,and the dif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In SSRS assessment,the married handicapped people scored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single handicapped people while the lower-educated handicapped peopl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or lower)scored lower than the higher-educated handicapped people (junior middle school or above)(t =6.242,-2.466;P =0.000,0.014);the middle-aged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old-aged group in SDS,SAS and SSRS assessment (P =0.003).Conclusions:Generally,many handi-capped people suffer from psychological problems,especially old-aged
handicapped people.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handicapped to get social support.%目的:探讨参加家庭养护的残疾人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家庭养护的244名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53人,女性91人;并分为青年组(18~44岁)63人,中年组(45~59岁)94人,老年组(≥60岁)87人;受教育程度:低学历(小学及以下)90人,中等学历(初中)94人,较高学历(高中及以上)60人;已婚174人,未婚59人,离异8人(3.3%),丧偶3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残疾人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社会支持等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调查中有抑郁情绪的156例占63.9%,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60岁)有抑郁情绪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χ2=9.300,P =0.010);有焦虑情绪的94例占38.5%,性别不同的残疾人焦虑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 =0.031),女性
有焦虑情绪的比例高于男性;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婚残疾人得分明显高于独身的残疾人,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t =6.242,-2.466;P =0.000,0.014),中年组得分均高于青年组和高于老年组(P =0.003)。结论:残疾人存在普遍心理问题,其中老年残疾人心理问题居多,婚姻和受教育程度是残疾人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
【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423-426)
【关键词】心理;残疾人;抑郁;焦虑;社会支持 【作 者】沈红艳;赵姣文;王洪英;刘燕;潘海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1806;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1806;上海市嘉定区和谐家庭服务中心,上海 201822;上海市嘉定区和谐家庭服务中心,上海 201822;上海市嘉定区和谐家庭服务中心,上海 2018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4
目前在全世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残疾人口规模不断上升,据2012年统计,全球共有6.5亿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的残疾人口也在迅速增长,1987年和2006年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987-2006年中国残疾人口的总规模从5 164万上升至8 296万,残疾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由4.90% 上升至6.34%[1-2]。据推算2010年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 502万人,其中重度残疾2 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 984万人[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活动少,社交面窄,社会关系松散,社会支持水平较低,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教育与就业、婚姻等方面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以参加家庭养护的残疾人为对象,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某区参加家庭养护的残疾人(无能力答题者除外)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后进行检查,剔除未完成的或无效问卷(例如全部填上同一数字),共回收有效问卷 244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其中男性153人(62.7%),女性91人(37.3%);年龄21~86岁,平均(53.38±13.69)岁;青年组(18~44岁)63人(25.8%),中年组(45~59岁)94人(38.5%),老年组(≥60岁)87人(35.7%);受教育程度:低学历(小学及以下)90人(36.9%),中等学历(初中)94人(38.5%),较高学历(高中及以上)60人(24.6%);已婚174人(71.3%),未婚 59人 (24.2%),离异 8人(3.3%),丧偶3人(1.2%)。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4]编制,共20个条目,分为精神-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和心理障碍4组症状;1~4级评分,标准分=原始分×1.25,总分≤49为无抑郁,50~59为轻度抑郁,60~69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2)焦虑自评量表(SAS)由 Zung[4]编制,共20 个条目;1 ~4 级评分,标准分=原始分×1.25,总分≤49分为无焦虑,50~60为轻度焦虑,61~70为中度焦虑,≥71分为重度焦虑。(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4]
编制,共10 个条目;2、6、7 为客观支持分,1、3、4、5 为主观支持分,8、9、10为对支持的利用度。(4)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人口学资料。
1.2.2 施测过程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家庭养护的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有标准化统一调查指导语的量表由被调查者自填为主,填表前讲明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同意和配合。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当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无抑郁情绪的88例(36.1%),有抑郁情绪的156例(63.9%),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而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00,P=0.010),老年组(≥60 岁)有抑郁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组。见表1。 表1 参加家庭养护残疾人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n,%)Tab.1 SDS scores in terms of age,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项目无抑郁(≤49分)有抑郁(≥50分)χ2P性别 男 53(34.6)100(65.4)0.361 0.548女35(38.5)56(61.5)年龄(岁)18~44(青年) 24(38.1)39(61.9)45~59(中年)43(45.7)52(54.3)≥60(老年) 21(24.1)66(75.9)受教育程度 ≤小学 27(30.0)63(70.0)9.300 0.010初中 37(39.4)57(60.6)≥高中
24(40.0)36(60.0)婚姻状况 已婚 68(39.1)106(60.9)2.282 0.320独身(未婚、离异、丧偶)20(28.6)50(71.4)2.391 0.122 2.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无焦虑情绪的150例(61.5%),有焦虑情绪的94例(38.5%),性别不同的残疾人焦虑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8,P=0.031),女性有焦虑情绪的比例
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焦虑情绪没有明显差异。见表2。 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
不同婚姻状况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和主观支持得分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婚的得分明显高于独身的残疾人(P=0.000),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得分低于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程度得分(P=0.014,P=0.003)。见表3。各年龄段之间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组的量表总得分均高于青年组和高于老年组(t= -3.902,P=0.000;t=2.977,P=0.003)这其中主观支持得分中年组均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7,P=0.000;t=3.316,P=0.001),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
表2 参加家庭养护残疾人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n,%)Tab.2 SAS scores in terms of age,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χ2P项目无焦虑(≤49分)有焦虑(≥50分)性别 男 102(66.7)51(33.3)4.668 0.031女48(52.7)43(47.3)年龄(岁)18~44(青年)40(63.5)23(36.5)2.365 0.307 45~59(中年)62(66.0)32(34.0)≥60(老年) 48(55.2)39(44.8)受教育程度 ≤小学 48(53.3)42(46.7)4.055 0.132初中
63(67.0)31(33.0)≥高中 39(65.0)21(35.0)婚姻状况 已婚 103(59.2)71(40.8)1.331 0.249独身(未婚、47(67.1)23(32.9)离异、丧偶)
表3 不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被检者的社会支持自评定量表评分(±s)Tab.3 SSRS scores in terms of age,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分量表婚姻状况已婚(n=174)独身(未婚、离异、丧偶)(n=70)t P文化程度≤小学(n=90)≥初中(n=154)t P总分 34.27±9.18 26.44±8.01 6.242 0.000 30.08±8.98 33.16±9.68 -2.466 0.014客观支持 8.00±2.75 6.57±2.70 3.698 0.000 7.26±2.52 7.79±2.94 -1.430 0.154主观支持 19.24±6.42 13.40±5.04 6.810 0.000 15.96±6.44 18.51±6.54 -2.958 0.003支持利用度 7.03±2.29 6.47±2.27 1.723
0.086 6.87±2.19 6.87 ±2.36 -0.011 0.991 3 讨论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残疾状况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将来生活丧失信心,表现抑郁、自责、退缩、厌世等症状,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5-6]。洪伟等[7]对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况所做调查认为抑郁等负性情绪在残疾人当中普遍存在,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李文学等[8]对武汉残疾人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本调查中残疾人有抑郁症状超过一半,有焦虑症状也占1/3,亦说明残疾人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以往有关研究结果类似。研究中未发现婚姻与否与残疾人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的相关性,这与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婚姻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未婚残疾人有所不同[7]。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这与董凌琳等[9]的研究结果类似。
本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组(≥60岁)有抑郁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组,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年残疾人日常面临着更多地困难,精力不济,难以更好解决所面临的困境,生活照料更依赖于家属,而此时最贴心的父母大部分离世,依靠父母已不可能,能依靠的小辈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这让老年残疾人陷于两难境地,加重心理负担。调查中女性有焦虑情绪的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性格较男性更敏感有关。 不同婚姻状况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和主观支持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婚残疾人得分明显高于独身的残疾人,说明婚姻对残疾人获得社会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文化程度残疾人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残疾人得分低于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残疾人得分,提示有较高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更能很好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取得别人的帮助。 通过调查,残疾人存在着普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及回归社
会,这是残疾人和家属以及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康复干预研究,分别采用个别辅导、家庭干预、团体咨询等心理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10-12],对残疾人康复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及进一步完善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亦是会工作者面临的长期工作。 4 参考文献
[1]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关于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R].北京:全国残疾人抽样办公室,1987.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北京:全国残疾人抽样办公室,2006. [3]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 -238,127 -131.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98-100
[5]吴文源.慢性病患者常见的抑郁障碍及其处理[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3(3):135
[6]吴清平,龙建.肢体残疾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配对研究[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1998(1):25-27,46.
[7]洪伟,张南平,陈惠玲.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态分析[J].实用老年精神医学,2009(5):89.
[8]李文学,钟宝亮,刘修军,等.武汉地区肢体残疾人群抑郁症状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2):943-948.
[9]董凌琳,吴景芬,肖军.地震伤残人员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12):801-803.
[10]杨竹洁,薛晶.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干预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6):19-21.
[11]黄凌谊,张翔.心理干预对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968-2969.
[12]韩君华,葛军,史京衡.社区残疾人抑郁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4):126-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