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读《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欧得旅游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 1年第l0期 (总第198期) 解读《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孙(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伟 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对《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 要求》(试行)进行了认真解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分析了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构成要素和 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对目标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翻译本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 了探讨,以期对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目标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1)10—0058—07 An Analysis 0f P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Programme at Undergraduate Level: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Muli-qualiftication and Applicati0n-0riented Translation Talents SunWei (School of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Shandong 276826,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Programme at Undergraduate Level,the paper explored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multi--qualiicatif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s with the focuses on education aim,curriculum constuctrion,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offer some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1. Key words: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programme at undergraduate level;multi—qual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lation talents;education aim;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modes;evaluation system 口径宽厚、实践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 一、引言 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自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 来,截至目前已有42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 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 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 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 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日 益深化,对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活 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 科学生,以缓解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急需的状 况。如何构建科学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即 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需解 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 本研究同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YY11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070) 的资助。 [收稿日期]2011—4—19 [作者简介]孙伟(1972~),男,汉族,山东莒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 学及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5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 (总第198期) 教学协作组制定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 科阶段培养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要求。因而, 我们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探索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翻译人 才培养机制与途径,这在目前正蓬勃发展的翻译 专业本科教学领域,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 意义。可以说,更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是推动翻 译专业学科发展,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 要务。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求》(试行)(2O11年3月“协作组”广州会 议通过,下文简称“教学要求”),这对新兴的 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无疑将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 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模式,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 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 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 养途径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根据 不同情况对上述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 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翻译学学科承担 着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的任 务,作为这一培养体系基石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 应当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构建复合应 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当前的一项 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教学要求”这一指导性 文件的认真解读,从培养理念、课程结构、教学 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的思考。 二、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2 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有竞争力 的人才需要靠完善的规格和模式来培养。面对飞 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社会赋予的人才培养的重大任 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必须要做到更新理念、准 确定位、不断完善,培养全面发展、专业V1径宽 厚、素质过硬、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专门翻译 人才。为此, “教学要求”提出了如下培养目 标: “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 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 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 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 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 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 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 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 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一般难度的 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转引自 仲伟合,2011:21)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了本 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紧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 脉搏,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课 程,将社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 定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的依据。专业翻译教学和 其它任何学科教学一样,都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市 场的需求形成了一个链条。学习者根据市场的需 求,通过知识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 求;市场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对教学不断提出更 高更实的要求;教学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 反应适时合理地调整制定课程设置(李德凤,胡 牡,2006:62)。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 速发展,翻译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市场 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大,表现在翻译理 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真正所学与社会的实际需 求脱节;学生真正想学与实际翻译教学内容脱节 等方面。因此,我们的专业翻译教学必须有与社 会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意识,做好市场调查,调整 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从而解决上述矛盾。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总括为:培养学 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这也是 翻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刘宓庆,2003: 30)可见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翻译能力的培 养,到底什么是翻译能力呢?沙夫纳(Christina Schaffner,2000:147)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 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语域能力、研究 能力和转换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 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PACTE研究小组将翻译 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 统”(Mariana Orozco,2000:199),提出了 六要素翻译能力构成图式,即转换能力、两种语 5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l0期 (总第198期) 言中的交际能力、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心 理一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方梦之(2004:26) 指出:翻译能力是把源语语篇译成目的语语篇的 能力,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 外的专家学者的论述对译者的核心专业能力结 构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是专业翻译教学的核心目 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 人才的能力构成绝非只有这些核心要素,其它要 素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苗菊、王少爽 (2010:63~67)通过调研归纳出翻译人才应具 的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刘 宓庆参照加涅关于学生“习得素质”的论述,将 翻译能力细化为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 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 表达能力及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等5个维度(刘 宓庆2003:31~34)。文军(2004:1)综合了 备的1 5项职业能力,并将之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 专业职业能力,极具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复合应 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由核心专业能力和外围 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面构成(见图1),我们在 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等环节要全盘考虑上述翻译 人才的构成要素。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翻译能力细分为三大“分 力”,即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 能力,并认为翻译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上述国内 图1 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能力结构 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 三、优化翻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依据展开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 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 与其它教育要素的关系。施良方(1996:262) 指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3个 的。作为教育学的内容,课程是教育学活动的中 介,并制约着教育学的方法。因此,课程设计和 教学内容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从课程(而不仅仅是教学)角度来提升我 们的翻译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是个不 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与保障,是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我国译界目前关注的重心在“教学”层次,而对 基本要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 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 6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 1年第10期 (总第198期) 课程层面关注较少(文军,2004:3)。 在探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既 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 性,又要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 求,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彼 此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 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另一方 面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来满足学习者和社会 的需要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习者和社会承认教学 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既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 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有着较强的基本功和综合 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那就要强化课 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同时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 分析课程建设的逻辑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规律。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翻译 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 教学计划中增设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项技能 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复合应用型翻译 人才能力构成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基础与应 用、理论与实践、必修和选修等课程进行科学、 系统、有机的优化组合,从而构建目标明确、体 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模块,以提高学 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 性和科学性。 张美芳(200 1)在对翻译专业教学开展较 早且较为成功的香港7所大学的翻译课程体系进 行研究后指出:各校翻译课程有几个共同点:① 注重实务翻译技巧的训练;②注重双语研究(包 括普通话的训练);③注重相关学科知识。这些 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因而也 就具备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以浸会大学为 例,该校翻译专业成立于1 994年,开设翻译荣誉 学士课程,该课程由英国著名翻译教学家纽马克 (Peter Newmark)担纲指导设计,学制4年,独 具特色。该专业的学生经过4年的语言、翻译、 文化、学术研究、专业知识和电脑应用技术的训 练,毕业后可从事政府、商贸、法律等各类部门 的笔译、口译、报纸杂志的编辑、电子传媒(新 闻报道、信息处理)、公共关系、翻译管理、翻 译研究与教学等工作。从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 看,建立系统化的课程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 体多样性,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增强学生能力结 构多元性的必由之路。在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实践 中,我们应通过系统周密的科学论证和分析研 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培养复合应用型翻 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七大相 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模块构成。它们分别是: (1)语言基础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 备一名职业译员必备的双语基础知识。主要课程 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语法与 修辞、古典诗文等; (2)实用语言技能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 生养成翻译能力必备的口头和书面综合语言运用 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口语、听力、英汉语写作 等; (3)理论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 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较高的翻译理论素 养,主要课程包括:中外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 论流派等; (4)翻译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 生具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口笔译翻译能 力,主要课程包括:基础笔译、专题翻译、交替 传译、视译、同声传译、编译等; (5)文化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 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较高的中西文化素 养,主要课程包括:外国国家概况、外国社会与 文化、跨文化交际、公关礼仪等; (6)跨学科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本人 的爱好、特长、职业取向和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 跨学科培养,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 选修某些课程,培养他们的复合专业能力,主要 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经济管理、法律、外交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及实 践课程; (7)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 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实 践创新能力。为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 要系统安排学生到现场实习以及到相关用人单位 进行毕业实习。该模块以实务、毕业设计等实践 课程为主。 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一专 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 6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l0期 (总第198期) 点要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因此在课 程建设上,既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 急功近利,盲目地削弱基础课程,大量增加应用 课程。上述七大模块的设置必须认真论证、合理 安排、周密实施,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四、构建新型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泽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 心”的,其过程大致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 译例阐述某一理论,介绍某一翻译技巧,再给出 大量实例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对学生的习作进行 分析评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固 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有效地掌握翻译理论和 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高水平的翻译技能和实 践操作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 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林克难,2000: 56)。如何解决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是 目前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建构主义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 想为我们进行翻译教学模式革新提供了积极的理 论支持。与传统教学观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 独立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 帮助者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和技能的传 播者和呈现者为主,而是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 帮助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 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传授合理的学习策略;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 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 意义建构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 创造性,促成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生成,成长 为复合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 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 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教 育和学习领域,促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出 现和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强、功 能突出以及资源丰富等特征,非常符合翻译教学 的需要,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大 62 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多媒体网络技 术本身就是现代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必备的 能力要素之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 式的巨大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有效的语料库检索 功能 多媒体网络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而 且可以按照信息类别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素材 库,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 体网络技术(PPT、电子邮箱、个人博客、专题 网页)快捷地检索教学所需的信息并及时呈现给 学生。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又可 以将课堂内容与社会联系起来,保证学习内容的 真实性。此外,近年来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兴起的 语料库研究也给翻译教学以极大的推动,翻译语 料库不仅为翻译教学提供大量客观、真实和有效 的译文实例,而且由于语料库由电子版生成,具 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 化。其中,平行语料库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专业 术语以及特殊文本的翻译规范。以北京外国语大 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创建的通用汉英平行语 料库为例,在检索软件的帮助下,该语料库可以 提供:①某一检索词或短语的丰富多样的双语对 译样例;②常用及特殊结构的双语对译样例;③ 丰富的可以随机提取的一本多译作为对照参考 (王克非,2004:28)。将这些资源与技术运用 到翻译专业教学中必然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 极陛、主动性和有效性。 2.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提供真实多样的学 习资源 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常以文学翻 译为主要内容,教师所选的译例与练习材料大都 是文学名著的句子或段落,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 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这与复合应用 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脱节的,学生毕业后难 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需求。在多媒体网络 环境下的专业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模拟实 际的翻译环境(尤其是在口译教学环节中)并提 供真实的翻译材料,所选择或可供选择的材料应 尽量全面广泛,不仅包括文学,还应包括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外交、法律、商务、教育、 影视、媒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以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