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王戎阅读题答案
《晋书 王戎列传》阅读答案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 核心提示: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浚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 王戎列传》)注 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16.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20.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1.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它的含义。它是山东卷历年阅读的必考内容。根据考试说明,应注意三点: 一是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包括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实词及初课本中出现的实词。 二是考查重点为“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而不是在词典中的解释。 三是考查层级为“理解”,是指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从命题实践看,命题有三个特点: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120个常见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2)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
要问题。另外,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将不可忽视。 (3)题型稳定。一是在选择题中单独设题考查,多为“四选一”,经常设置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二是在主观题(即翻译题)中重点考查。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数量虽不及实词多,但它们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义,多性,表多种关系、多种语气,其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都远胜过实词,因此,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我们理解文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山东卷一直单独设题,作为必考点每年都考。从命题看,山东卷考文言虚词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明确:只考18个常用虚词,绝不超纲。 (2)考试重点突出:在18个虚词中重点考查核心、高频虚词,如“而”“以”“之”“其”,重现率高。 (3)意义和用法皆考。所谓“意义”,就是虚词的义项;“用法”,是指它属什么词性及其在句中的功能。 (4)题型稳定:①单选题;②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③与课本关联度高,设题是在一组题目中对一个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一句是选文当中的,一句是课文中的;④一次考四个虚词。3.筛选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此考点的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作为山东卷的必考点,它的命题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内容、格式较为固定。 (1)内容: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②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2)题型:采用客观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为一项,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4.分析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考查题型为选择题。对应原文顺序,依次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选项的表述往往是以意译为主,只说出原文相关层次或段落的大意。 这类题通常在人物传记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上设陷,其错误项设陷点通常为时空错位(如2010年高考卷)、无中生有(如2009年高考卷),又因为多为文意意译的表述,也有在关键性文言词语翻译理解上和文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上设陷(如2008年高考卷)。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点很细小,需要细心和一定的做题技巧。5.文言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考点,是高考考查中的一种综合
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山东卷在这方面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语句。 (2)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要虚词及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关键实词和特殊句式的考查。 (3)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在难以直译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晋书 王戎列传》阅读答案
16.d [d.“坐”表被动,被判罪。]17.d [a.而且,表并列/并且,表递进;b.介词,跟/连词,和;c.助词,的/主谓之间;d.因为。]18.b [②表现其镇定,④表现其廉洁,⑥做事认真。]19.c [c.“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不当,“容貌憔悴”主要是因母去世哀伤所致。]20.(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晋书 王戎列传》阅读答案译文
王戎,字浚冲,是琅琊临沂人。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王戎幼时聪明过人,神采清朗。看太阳而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崖下的电光。”王戎六、七岁的时候,在宣武场看杂技表演,猛兽在牢笼中怒吼,吼声震动天地。众人都逃走,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态自若。魏明帝在楼阁上看见以后认为王戎很奇异。又曾经和一群小孩在路边嬉戏,看见李树上有很多果实,同辈的人都争着奔向那棵树,只有王戎自己不前往。有的人询问其中的原因,王戎说:“树长在路边却结了很多果实,一定是苦涩的李子。”摘取果实后的确这样。 阮籍和王浑是朋友。王戎十五岁时,随父亲王浑在郎舍。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岁,阮籍却和王戎交往。阮籍常常到王浑处,停一会儿就离开,去看王戎,很久才出来。阮
籍对王浑说:“王戎清逸可赏,不是你这类人能比的。和你一起谈话,不如和王戎一起谈论。”等王浑在凉州去世,以前官吏赠给王戎治丧的财物达几百万。王戎推辞不接受,因为这名声远扬。王戎曾经和阮籍喝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座,阮籍因为酒少,没有给刘昶倒酒,刘昶也不怨恨。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阮籍说:“对(酒量)比公荣大的人,不可以不和他喝酒;对酒量不如公荣的人,也不敢不和他一起喝酒;只有对公荣,可以不跟他喝酒。”王戎常常和阮籍到竹林游玩,王戎曾经来晚。阮籍说:“庸俗的家伙又来败坏人的心情。”王戎笑着说:“你们这类人的心情难道也容易败坏吗?”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说‘有功而不依靠’,不是成功难,而是保成功难。”等钟会失败,商议的人认为他深懂古人的话。 被征召做侍中。南郡太守刘肇在筒中装了五十匹绢贿赂王戎,被司隶检举,王戎因为知道而没有接受,所以没有被定罪。但是议论的人认为王戎有过错。皇帝对朝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有私心不当而得吗,这正是他不想做奇异的事情罢了!”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王戎在职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各种事情做得很有成绩。后来升迁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离职。生性很孝顺,不被礼制约束,喝酒吃肉,有时看别人下棋,但是面貌憔悴,拄杖才能起身。当时和峤的父亲也去世,他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悲伤的程度比不上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过度,让人担忧。”刘毅说:“和峤居丧时虽然睡在草垫上,吃粥,这是用生进孝。至于王戎,是用死进孝,您应当先担忧他。”王戎以前有吐痰的病,居丧期间更加厉害。皇帝派遣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绝宾客来往。
篇二:王戎阅读题答案
篇三:王戎阅读题答案
篇四:王戎阅读题答案
1、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 2、陈太丘舍去的原因: 3、客人不守信...---中国俗语 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及答案_...(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2 题(6 分) 诸小儿取李 王戎①七岁,...
初一阅读考级题目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适合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测(含答案)杭十五中第五届...14、王戎说: “和___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①我劝母亲散步 ③ 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 ⑤母亲...(两种意见都行) 19、王冕四岁作画;骆宾王七岁作诗;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曹冲...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及答案_专业...(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2 题(6 分) 诸小儿取李 王戎①七岁,...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小学语文病句修改练习题及答案_学科竞赛_小学...___ 3、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啊? ___...
篇五:王戎阅读题答案
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王戎,字睿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睿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ǜ),赠送财物助人治丧。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
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高考真题1.d2.d3.b4.c5.(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
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
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二、常见题型: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
“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若(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者(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而“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