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学语
13.夜莺的歌声 文第八
教学课时 册教
2 案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教 2.理解重点句:(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学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目 夜莺…… 标 3.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5.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重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教学重点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与难点 难点“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共享备课( 吴燕峰 ) 主体完善(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体态小巧玲珑,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教学课题 14.小英雄雨来 教 学 目 标 教学课时 1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与难点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共享备课( 吴燕峰 ) 主体完善( ) 一、谈话导入 1.《夜莺的歌声》一课,让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儿童,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板书: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解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四、研讨品读 1.激趣: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出示问题: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为什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六、作业 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所感动,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位小英雄。课后请大家要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两项完成。 1.点击“资料袋”,了解战争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的伤害。 2.仔细阅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听。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教学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 学 目 标 教学课时 1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 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与难点 念。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共享备课( 吴燕峰 ) 主体完善(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幸福地成长,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老师这儿收集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放课件,师解说),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呢 师:战争是多么残酷呀!它夺走了多少无无辜人的生命。今天,让我们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仔细品味,用笔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 二、多方朗读,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读书真认真,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你能说说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吗 指生读句子。 通过学生朗读的句子,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试读,再评价。 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说什么他在说什么“和平。” (出示句子)自由读,体会这两个句子的异同 学生自由谈。 师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师:课文中还有哪儿使你深受感动呢爸爸的为人让我深受感动。 师:如果有这样的爸爸,你会感到怎样感到自豪。 师:请你试着再读一读。(学生自评) 师:你读得真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爸爸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可是战争 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板书> 三、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展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指生朗读。 1、“和平之花”是什么“和平之花”为什么是娇嫩的 2、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说明世界上不太平的事件吗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教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看。让我们感受一下战争的炮火。<板书> 现在,让我们和雷利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共同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生齐读) 四、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写封信;为战区孩子献爱心;努力学习....... 3、总结升华。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做一名维护和平的使者。为了制止战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齐读:“让二十一世纪......人类家园”) 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为世界)和平!!!(为家庭)和平! (为国家)和平!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教学课题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教学课时 1 1.认读4个生字,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读促悟,以读激情,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语、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共享备课( 吴燕峰 ) 主体完善( )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细读第一部分(1-4节),了解战争 1、欣赏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生活的图片 2、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字词质疑,引导全班讨论答疑 游弋:(军舰)在海上巡逻。 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 祈盼:祈祷、盼望。 5、文中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四、1、轻声读文第1—4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地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2、感兴趣的同学请起立朗读相应的自然段 3、自由读文,同桌交流完成下表: 地点原先美好与宁静现在的景象 大海 沙漠 夜空 学生读课文交流(A、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B、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学习内容教学程序与策略学生活动教学随笔与教后反思 草地 4、全班讨论完成表格 (1)说说原先是如何的呢(大海—海鸥的乐园,沙漠—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谈谈现在又如何(游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不速之客;轰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它们的梦幻;频频发射的导弹,搅得很不安宁;散落着地雷的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3)把原先和现在的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4)从这样的对比中你意识到什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5)质疑: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中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在每节末尾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吗(围绕战争的罪恶说) (6)师补充板书:把表格中的“现在”改成“遭战争破坏后” (7)指导朗读:你觉得应该 学生小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学习内容教学程序与策略学生活动教学随笔与教后反思 (8)激情朗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9)作者在课文的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让我们 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来朗读第1-4自然段。 五、激情朗读第5节,升空情感 六、教师总结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话(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1、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的体会,用你自己认为合适的情感读第五节 3、指导朗读: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高声朗读第5节吧! 4、师导:在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5、出示《儿童和平条约》,全班齐声诵读:“儿童和平条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我们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 让饱受战争之 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习内容教学程序与策略学生活动教学随笔与教后反思 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二字概括,就是“和平”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