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来源:欧得旅游网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栾川县叫河小学 李富强

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说教学方法:层进式引读法、情境渲染法。

教学准备:古曲《阳关三叠》、《渭城曲》、以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

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二、读古诗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明白“使、浥、更尽”等词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颇具规模。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此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看着大屏幕(课件出示:饮酒)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我随即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雨中分别图),你觉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相机绘画:雨。(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

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绘画:柳。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同时播放《渭城曲》,学生也会触动离绪,而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与送别相吻合。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和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板书:以景衬情。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 ,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的独特魅力。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我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课件出示),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我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课件出示)如高适的《别董

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说板书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

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