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概论完整笔记(大二下)

来源:欧得旅游网
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的特征的赋予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5.角色:指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6.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的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称为期待视野。

8.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9.共鸣: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0.净化: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1.领悟: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浅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及过程。

12.延留: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3.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答: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科学地揭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1)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a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存在。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如果在阿Q的典型环境中,若没好友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极力维护封建礼教的赵秀才,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就没法造就阿Q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简单的说,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任务的不平等关系,阿Q性格特征就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b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存在而存在。(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式互动性关系。a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

玉就是围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自小多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丧母,失教约束相对较少,个性自由。寄居贾府,客观环境与个性自由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冲突。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典型环境下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2.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思想标准时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时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2)思想标准的内涵指向作品的“三性”状态:真实性高低,倾向性善恶,情感性强弱。艺术标准的内涵指向作品的艺术构成及其三个方面表现状况:一是,问题评价主要涉及形式技巧;二是形象评价,主要设计形象塑造;三是意蕴评价,及主要涉及的意蕴呈现。(3)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基本关系:一是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内涵指向彼此是相互联系的;二是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内在的联系在一起,互为表里的。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浓缩型。而小说都有一定的唱的,可以容纳一个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4.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5.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答: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语言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

6.为什么说“风格是问题的最高范畴和体现”答:风格不等同于语体和载体,它使文本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特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住进生机,获得了艺术生命。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答: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对风格美优不同的选择。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要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答: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阅读作品时,读者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警醒,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9.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称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情趣、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10.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11.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答:误解时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解分为正误和反误,正误是有积极

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12.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而暂时受挫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欲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13.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14.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几级健康的情感性。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性、理想型、象征性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基本特征:再现性、逼真性;理想型文学基本特征:表现性、虚幻性;象征性文学基本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2.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浪漫主义充满了夸张的形象、异常的情节、虚幻的神话色彩和奇特的异国情调。 3.现实性文学创造的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4.美国作家爱伦·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兴起作了准备。

5.文学作品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的分类:悲剧、喜剧、正剧。剧本的基本特征: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6.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艺术表现的中心)、文学意蕴层面。言语层面的特点: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文学形象基本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于不确定的统一。文学意蕴层面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7.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有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8.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特征性: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整个生命“总特征”;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生命的魅力、灵魂的深度。

9.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抒情审美艺术,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10.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境并茂式)、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11.文学意象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12.文学意象的两种高级形态:典型和意境。 13.审美意象的分类:语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14.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15.故事:事件(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事单位)、情节、人物、场景。

16.事件的作用: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事件作用是塑造丰富生动的形象。两类事件的关系:缺少了推动情节的时间,故事连贯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蕴会受到损失。

17.人物自身的二重特点: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人物,即典型人物)。 18.叙事性作品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历时性向度(表层结构)、共时性向度(深层结构、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19.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的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构。行动最典型的形式:首尾连续性、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20.文本时间:叙述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的三个表现:时序(顺叙、倒叙、插叙)、时距(变快:故事时间长于文本时间;变慢:用较长文字叙述很短时间发生的事)、频率。 21.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22.结构中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

2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声与情关系: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景与情关系: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

24.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5.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是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位于日常个性与文学风格的中间环节

26.文学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和谐统一。文学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文体特色与言语组织。

27.风格类型的划分:黑格尔按审美理想分为严峻、理想、愉快三种风格;威克纳格按文体的角度分为智力、想象、情感;简分法:刚与柔;繁分法 28.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

29.当代文学传播呈现出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电子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并存和相互渗透的态势。

30.读者文学接受过程,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三个阶段。 31.“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重要概念。

32.接受动机的分类: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3.文学接受心境的三种情况:欣悦,抑郁,虚静。

34.心境产生的原因:与社会生活状况和个人际遇有关,与读者身体状况有关,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35.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不同接受心境对阅读产生的效果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6.“隐含的读者”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任务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

37.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本文隐含读者的存在,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隐含读者的存在。 38.文学接受的发展就是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39.波兰美学家罗曼 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40.德国伽尔默指出意识存在于得着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 41.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

42.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再创造特征英加登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中国古代的兴味观。 43.作品异变的表现:作品形象的表现,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

44.异变出现的因素:某些政治观念,某些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 44.“前理解”是读者由于期待视野二存在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理解可分为正解和误解。 45.误解可分为正误和反误。

46.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呈现出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47.受阻遇挫给读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其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艺术魅力。 48.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49.“共鸣”产生的三个方面原因,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50“.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形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51.“领悟”的两大特征:基于理解的体位,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的揭示了典型环境

与典型人物的辩证关系。

52.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他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论衡 乱龙》。 53.典型和意境是意象的两种高级形态。

54.在叙述性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同情节相比是第一位的。 55.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的三段式序列是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56.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57.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的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