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一、导入新课

由名言导入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

“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王安石却公然表示“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胆和狂妄,他为什么会有此惊人之语?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封王安石写给朋友的回信,来了解王安石的为人和他不同流俗的精神和气质。 二、相关链接 1.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

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了解王安石,回顾学过的王安石的

诗词:《梅》(墙角数枝梅)《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等,感受王安

石坚定的内心和执着的勇气。

2.

关于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3. 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生了解司马光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对,就是那个小小年纪就懂得砸缸的小

朋友,他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儒)

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 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

4. 题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勾画疑难问题。

3.概括每段主要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脉络。

生了解,明确: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生自主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勾画不懂之处。

生概括段意,梳理脉络。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逐一驳斥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四、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1. 分析第一段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措辞有何特点?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师补充: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说:“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

生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措辞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 ②语调含蓄委婉 ③暗藏锋芒

王安石: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

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邵伯温) 2. 分析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师补充:关于名实之辩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4)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

生思考,交流: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明确: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生梳理辩驳思路: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

总结:一方面,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另一方面,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可谓针锋相对,无懈可击。

5)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

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明确: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3. 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关于盘庚之迁 师补充: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

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 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

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 阅读《与王介甫第三书》(节选),思考: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

生思考,交流: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生明确: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生明确: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5)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的成就

6)根据上述表格,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明确:

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明确: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生回答: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4.分析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5.总结全文: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五、课堂拓展

1.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2.你是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的?

生讨论,交流: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生明确:

观点一: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

3.课堂活动:

①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

②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中国11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所以明人茅坤说:“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