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来源:欧得旅游网
NEWSWORLD业务探索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甘玉锋汪莉

【摘要】近年来各种危机事件以空前的速度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对

化解危机至关重要。本文从危机传播的内涵、我国媒体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媒体如何做好危机传播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危机传播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媒体

危机传播

新闻报道

危机频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当量的积累,危机处于酝酿阶段,由于缺乏报的情况。对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危机以警惕,此时危机不易被察觉。第二阶段为往往在危机过后才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出现在人们的视

危机的突发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危机突然新闻的时效性难以体现。此外媒体在报道野。既有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以

爆发,呈现出破坏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上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模式僵化,SARS、禽流感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又范围广等特点,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第片面宣传抗灾政绩,反对具体灾情报道。有地震、雪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媒体作三阶段为危机的蔓延期。此时危机逐渐向危机传播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为“社会的雷达”,担负着信息监测的职社会各个领域蔓延,由局部危机演变为公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应迅速及时地能,媒体做好危机传播,引导,对危机共危机,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向社会播报信息,这既是传媒机构应有的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

的焦点。第四阶段为危机的解决期。经过环境监测社会功能,也是媒体尊重公众知一、危机传播概况共同努力,危机得到初步控制,整个社会情权的体现。特别是在危机爆发的初期,1、危机传播的内涵

从混乱恐慌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复归平静。媒体若不能迅速及时向公众反映危情,谣危机传播是指针对危机事件利用大当危机爆发时,媒体应对整个过程有着清言就会趁虚而入,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

众传播手段对其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醒的认识,针对危机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2、媒体存在过度报道的倾向播活动。尽管西方学术界对危机传播已有的措施积极应对,不仅能够尽快消除危危机事件通常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自深入研究,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起步较机,也能打造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的权威然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危机发生晚。我国媒体对危机传播缺乏清醒的认性。

后,媒体要向公众反映实情,但这并不代表识,一直将危机传播等同于灾难报道。危二、危机传播中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着媒体可以随意报道,全然不顾其负面影机发生时,媒体并不是主动地参与报道而回顾我国传播事业的发展史,新闻媒响。郭小平在《风险传播的悖论》中指出:是等到危机结束后才做总结性发言。大众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有赖于媒体的呈传媒作为传播的载体,在危机发生时采取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传播生现,但受制于传播机制与风险语境的信息

隐匿瞒报的态度只会加剧事态的严重性,态环境的改善、在信息公开化程度上传播本身,也可能牵动风险或危机”①

。危

只有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对危机做全面及的努力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我机事件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媒体对时的报道,才能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

国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危机事件不同程度的报道会使公众陷入2、危机爆发的阶段

决。

“知识依赖性”矛盾中,再加上受众在接受危机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从1、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时效性差、危情后的“风险想象”,这就会使媒体公布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其发展的过程可信息不透明

过多的危情,不但起不到稳定人心的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危机的潜伏改革开放前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果,反而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目前媒体期。整个社会或组织内时间处于矛盾

尤其是对天灾人祸的报道,存在着隐匿瞒

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存在过度传播的倾

26

2014年第12期.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业务探索NEWSWORLD向,认为只要对危机进行全面的大规模一机制,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全。记者在现场采访中是把扶危济困放在报道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一些媒体开展工作,快速高效调配人力物力资源,第一还是把新闻采访放在第一?是吸引眼甚至将涉及危机事件的字眼当做炒作的完成新闻采访,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球、追求轰动效应还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实噱头,大肆报道,以求在竞争中立足。如2、设置议题,引导公众

情?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新闻从2012年世界末日传言中,一些媒体大肆报美国传播学家唐纳德·肖(Donald业人员出了道难题。危机传播中,媒体应道玛雅预言的准确性,连篇累牍的新闻讲Shaw)和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在议该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职业精神贯穿于述群众应对末日的自救方法,对玛雅末日程设置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采访过程始终。在采访事件中的受害者时预言的过度传播反倒加剧了民众的恐惧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赋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他们的不幸表心理,上演了一幕幕闹剧。

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示同情,激励他们早日走出阴影。在报道3、灾难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响着大众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及重要性的

的过程中,要顾及受害者的情感,对报道危机事件因其自身的特性具有较高判断。”

大众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决定的内容认真取舍,防止内容不当对受害者的新闻价值,自然成为各大媒体的报道对了媒体在危机传播时对危机事件的报道造成二次伤害。危机爆发后,媒体要与公象。但灾难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出现血腥、不是直白的反应,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众做好良性互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安慰,死亡、惨烈的场面。一些记者在突发灾难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媒体扮演着‘把关人舒解他们紧张的情绪。

现场采访时,为了追求现场实况,镜头直’的角色,对信息进行筛选,为公众设置议

结语

指血肉模糊、尸体横陈的现场,全然不顾程,引导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

危机“危机的出路在于传播”,只有端正姿观众的感受,对生命缺乏敬畏和尊重;还爆发之初社会上会有多种小道消息流传态,积极从容地面对危机才能化解危机,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并且呈爆炸式增长,这些小道消息会混淆变危机为转机。反之,媒体集体失声和掩其家属的悲痛,毫无顾忌的触碰受害者已视听、误导公众、不利于危机的化解。因此盖危机只能加剧危机使事态恶化。媒体作经很脆弱的情感底线,直到采访出眼泪才

媒体要在第一时间设置议题,选择性地报为信息的监测者、环境的瞭望者,在危机算罢休,”②这种做法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

道,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起的传播和化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伤害,丧失了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甚

到明辨是非的作用。

危机来临时,媒体要担当起责任,做好信至有些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采访中为了吸3、要以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取胜息的把关人和的导航者,积极引导公引受众,强调恐惧诉求,过多的渲染血腥危机发生时,受众的认知平衡结构被众,做好有效的沟通。危机传播既是对新悲惨的场面,这些做法对死者及其家属都打破,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对媒介的依闻工作者的一次历练,也是对媒体整体运缺乏尊重。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采访,对受赖程度也大大加深,他们希望通过媒体报作能力的一次挑战,做好危机传播既是媒害者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他们的情感,触道对危机事件及进展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体业务能力的体现,也能为社会的和谐稳碰他们脆弱的神经,不仅会增加采访的难了解。由于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媒体在首定增添一份力量。□

度,而且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次报道中难免有所遗漏,不能详细报道危【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三、媒体如何做好危机传播

机爆发的前因后果。这就要求媒体在后续——危机传播中新闻报道行为规范与次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把握信息发布传播中,拓展延伸报道的广度,丰富报道生灾害预防研究。项目编号:13SA0017】

的主动权

的内容,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为受众参考文献

快速反应机制又称应急报道机制,是提供更加详实的信息。新闻的受众涵盖了①郭小平、秦志希,《风险传播的悖论指“在危机事件爆发后,新闻媒体能在最多个阶层,其年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论“风险社会”领域下的新闻报道》[J].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并组织开展有关

而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媒《江淮论坛》,2006(2)

新闻报道活动的运行机制”③

。它既是媒体

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不应仅仅关注报道②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在危机传播中最重要的传播机制,也是媒的数量,还要优化报道结构,满足受众对[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体开展危机传播的保障。危机爆发的初期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媒体在对危机事③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清华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事态的发件进行深入报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舆大学出版社,2009

展,有关危机的信息开始扩散,引起公众论监督的职责,正视危机背后的各种问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的关注并形成各种。危机爆发初期的题,将告诉公众的同时还要唤起社会民大学出版社,2008

这些特点,对处于漩涡中心的媒体提的关注,强化公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构⑤叶淑兰,《新媒体:政治传播变革的出了严峻的考验,它要求媒体在高度的时建。

新契机》[J].《社会观察》,2014(3)

间压力下作出紧急反应,这就需要媒体建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立一套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新闻报道机危机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发生学院)

制。一旦危机爆发,媒体能够迅速启动这

时必然会带来财产损失、危及人们的安

责编:周蕾

2014年第12期27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