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
老师们:
今天我和大家聊的话题是“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从去年的一师一优课到市数学年会,再到绍夷和振康老师的讲座,“互联网”在课堂中的运用我们并不陌生。
前一个星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作了一期《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的演说,雷动全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挑战面前 痛点就是起点
在这场活动中,老师们积极踊跃报名,把握住了起点,我相信活动的开展一定也会有亮点。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9月1日,教育部向各省市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具体到学校课堂教学“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促进教学活动更具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 移动化 社会化 数据化”的特点。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要把传统教学置身何处?是否因为技术的干预,而导致本末倒置?让技术唱了主角,而忽视学生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是这样说的:“在互联网下,教学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成另外一种不是教学的东西。无
论是已有的现行教学形态,还是互联网下的新型教学形态,本质还是要搞好教和学。”
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是用微课、网络平台等技术支撑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对传统经典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与流程再造。胡小勇教授提出了互联网下课堂教学的四个落脚点:资源准备 课前自学 课堂深化 课后拓展;五把金钥匙:教学微视频(微课)——开启“内容之王,个性学习”之门,学习任务单——开启“有效引导,主动学习”之门,小组合作学习——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网络平台——开启“有效混合学习”之门,让学生分享经验,交换方法,服务课堂。第五把金钥匙则是“学习评价”——开启“调动动机,激励启智”之门。
这样说来是抽象的,如果要承担“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呢?
一、 选题
此类教学的背景是互联网。教学时间由40分钟拓延为课前预学、
课中引导和课后延伸。教学空间由教室拓宽为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学习信息量的加大,探究学习的必要性。执教的课题要能承载大信息量,适合开展探究学习,便于组织学习活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提出选题要符合以下标准:
第一, 讲述性强的知识点。
第二, 可以迁移类比的知识点。
第三, 方法过程需要演示的知识点。
第四, 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及知识拓展。
语文学科哪些可以这样上?
(1) (2) (3) (4) (5) (6)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而互联网下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置身于网络背景之下,可分为课前教学目标、课中教学目标、课后教学目标。
首先,要将课题置身于单元主题甚至整册书中,从单元目标入手找切入点,确定本课题的总目标。再一一细化为课前学习目标,即预学(微课学习及进阶练习的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如何解决预学的问题,采用何种策略达到这种目的),课后学习目标,还特别要注意各个目标之间的链接。(介入案例——单个分享)
1.微课——乃课中重点,学习任务单——告诉了学生他要做什么,两份进阶练习则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在Q群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动,老师也能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人机互动,制定教学目标
在Q群空间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后我们会洞察到很多学情:老师在给予适当帮助的同时也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3.以学定教,回课堂解困惑
在交流中,小组同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而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引导,一方面可以捕捉一些共性的问题,展示的过程中,将此问题抛给学生,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平台的建立
1. 课前Q群平台的建立
实现学生微课学习及课前学习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实现教
师对学生学习的了解。
推荐“问卷星”,可以用此软件制作进阶练习,用问卷星的数据生成了解学生预学情况,使课堂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如此一来,教师“教什么”由学生“学得如何”来决定,教师靠数据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2. 课堂中使用何种平台与学生互动
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
互联网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利用,要把握两个原则:互联网的使用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真真正正为教学服务。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