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亲亲相隐"制度的反思与重视

来源:欧得旅游网
法律法规ILAWS AND REGULATIONS “亲亲相隐’’制度的反思与重视 罗晓丹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复存在,“亲亲…尊尊”的伦理观念正在改变,但是“亲亲相隐”在我  “亲亲相隐”从一种理想化的法律思想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 国仍然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人文基础和伦理基础。原则,是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法律调控等方方面面相 在柏拉图的《欧序附录篇》中苏格拉底说:“任何普通人都不会去 互适应的结果。“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发展存在不平 认为告发自己的父亲是对的,而仅仅是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才会去这 衡性,笔者在此结合我国现代国情及法治发展状况,对“亲亲相隐”原则能 样做,一个正义的人可能伤害别人吗?因为我们已经明知,任何伤害别 【摘要卜一项法律原则的出台与适用必然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 否适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进行讨论。 人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不正义的。”也即是说正义观点的背后总是有某些 [关键词】亲亲相隐;反思;重视 道德标准作为基础。在我国“亲亲”“尊尊”思想作为基本伦理道德已经 存在了数千年,虽然现在社会已经摒除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权糟粕,然 一、反思:“亲亲相隐”制度的不合理现状 而文化具有继承陛和发展性,尊老爱幼、尊师敬长、团结友,作为社会主 中国自鸦片战争时西方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陷入 义美德在我国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人努力寻找强国的道路,开始了“师夷长 此外,“亲亲相隐”有着良好的法律文化基础。“法律应该认可人性 技以制夷”自强之道。“西体东用”失败以后,人们开始反思更深层次的 并可以容忍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的法律才是良法,才是健康的法律。反 原因,除了体制方之外,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文化层面的因素,于是开始 之即为恶法。”对任何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都不能以牺牲亲属的良心为 了一场抛弃旧文化与吸收新文化于一身的新文化运动。自此,“亲亲相 代价,这正是当代法学呼吁“亲亲相隐”的重要原因之一。 隐”制度的存在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这些质疑传统的先驱没有发 三 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的要点探究 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批判动力和精神,恰恰是“来自儒家孟子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保障人权 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担当精神‘五四’的精英恰恰以这种精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其政治、经济、法律制 神批判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这本身就自己为自己设计了一种难以 度始终以家庭为本位。家庭中的父权、夫权是封建君主的政治基础,家 走出的怪圈。 “亲亲相隐”制度在历史动荡与时代变革中备受争议, 庭经济是统治阶级地租、税收和劳役等的来源,家庭又是法律上权利义 及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亲亲相隐”制度已然退出了中国大陆的法律 务的承担者。连结君臣一百姓的纽带是礼、法,而维系家庭的经纬则是亲 舞台。在历史变革、政治认同及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台湾、香港、澳 情伦理一礼的一部分。保持亲属间的长幼之序、尊卑之别、亲爱和睦,是 门地区的“亲亲相隐 制度得以保存,并分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大 维护社会稳定的伦理基础。“亲亲相隐”亦是统治阶级保护封建家庭中 陆现行的法律原则并未明确表示对“亲亲相隐”的喜恶,民法中的“不告 的伦理亲情,实现“孝治”、“德治”的重要立法举措。产生于这样的历 不理”、刑法中的“告诉才处理 ,可以看做对“亲亲相隐”的隐蔽使用, 史条件中,“亲亲相隐”不免更多的体现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非对人 但其使用方式及我国法律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等 权的保障。然而,保障人权是我国法治的基本特征,“一个人有责任不仅 的类似规定,实际上是对“亲亲相隐”的拒绝。 为本人自己,而且为每一个人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 “亲亲相隐”制度有其本身固有的价值,而且在我国现代部分地区 在构建“亲亲相隐”制度的时候,应当摒弃父权、父权,使“亲亲相隐” 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我国大陆地区却以“欲拒还羞”的方式出现, 不再是“为尊者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而是保障人权的 这种状况是足l 令人反思与重视的。 重要武器与手段。 二.重视:“亲亲相隐”制度的当代价值 (二)从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摒除身份偏见 孔子主张“父子相隐”,孟子主张“窃父而逃”,而据武汉市公安局 罗尔斯《正义论》中指出,“法治所要求和禁止的行为应该是人们 1997年对连续3年所抓获的越狱逃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1.5%的逃犯 合理的被期望能够去做或能够避免的行为,不能提出一种不可能做到 被窝藏过。 古今同理,既然“亲亲相隐”制度可以在我国古代可以延绵 的义务。如果不是严格的按照有无能力采取行动这个标准而动辄进行 千年,并在我国现代部分地区发挥着积极作用,那么其必然有其存在于 处罚,那就会使自由权不堪负担”。“亲亲相隐”本是为了维护‘‘人之天性 当代的价值及其应有的存在方式。 也”,然而在其法律化的过程中,其逐步转变为对封建君权、父权的维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适用性分析 。 护。违反“亲亲相隐”不仅要承担不孝的骂名,更要承担法律规制的严重 哈耶克认为,法律不过是将文明社会中一些并非有意建构的行为模 后果。衡山王太子刘爽因告父而坐不孝之罪,被处弃市。在现代社会重构 式,用一般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一切是与非都是永恒的,成文法对不 “亲亲相隐 制度,应当结合实际并以史为鉴,在未来的立法之中应该 同种类行为的伦理标准并没有增添新东西,只不过提供了有效实施的手 废除封建社会对“亲亲相隐”所设定的义务性规定和权力规则,代之以 段。情理是法的生命,法合乎情理则兴,法悖于情理则亡。“亲亲相隐” 权利性设定,以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和公平正 制度虽然带有较为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但是其对家庭稳定和社会和 义的法治精神。 谐的巨大作用即使在现代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均衡实体权利与诉讼权力实现公平正义 前文已然论述亲亲相隐制度具有社会调解功能,而且制度本身也 在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中,基于维护君权、父权而做出不同 体现着法的秩序价值、效率价值与及人权保障价值。在当代社会,法律 的法律规定,体现了身份的等级差别,掩盖了』人们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 是消除无序状态、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保障人权 求。例如,梁武帝时建康女子任提女犯了拐卖人口的死罪,其子景慈违 是我国法治的基本要求,而“亲亲相隐”发自人类天性,其中包含着法律 反“亲亲相隐”的规定,证实其母的罪行,法官虞僧虬认为:“子之事亲, 正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法律对^、性良善的认同和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 有隐无犯,直躬证父,仲尼为非。景慈素无防闲之道,死有明目之据,陷 的尊重和保护,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同时,商品经济与民主意识的发 亲极刑,伤和损俗。…”景慈宜加罪辟。 将景慈流放于交州。我国古代 展也在呼吁这着“亲亲相隐”制度的回归,因为法治要求的不仅仅是秩 的“亲亲相隐”制度,维护了家庭伦理社会稳定,却牺牲了 人的基本诉 序井然,也要求一个具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 求。在唐律中,父告子可以无罪,或虽成立犯罪,但却可免除处罚,或处 (二)。亲亲相隐 制度的实施可行性分析 罚较轻;而子告父,则属“十恶”不赦的犯罪行为,罪至极刑。基于对我 亲亲相隐在中国古代存在了数千年,所以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 国古代“亲亲相隐 制度的负价值分析,在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的过程 文化渊源。虽然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已然改变,家国同构的管理模式不 >>下转212页 - ~一… k^^^ 法律法规ILAWS AND REGULATIONS 对于社区矫正对象也可以采取类似取保候审的保证制度,防止出 现失联而导致脱管的情况,提高社区矫正的有效性。保证制度是指法院 或者其他监管机关在拟对罪犯判处或决定适用非监禁刑时,应当要求罪 犯提供合格的保证人或者适当的保证金,保证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能 <<上接210页 防范和反击工作。一是要唱响主旋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武装学生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从根本上瓦解宗 够保持联络畅通、不失联,遵守社区矫正的相关制度,接受矫正教育,同 教渗透的思想宣传。二是占领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 时保证人应当出具《担保书》。 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理论学习,深化思想政治理 但由于目前对保证制度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社区矫正保证制 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高学生 度应当是在非监禁刑判决或决定机关、监管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 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相互工作配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健全的。 (二)构筑组织防线加强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组织建设, (六)加强宣传.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充实社区矫正工作 健全完善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用强有力的组织 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 力量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活动。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应该成立思 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 域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 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 齐抓共管,党团学分工负责,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组织领导体系。同 信任和支持。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来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多方面 的动用社会力量来支持、教育、感化和援助社区矫正对象,缓解矫正工 作的压力。同时,重点引进心理专业人才和人事技术部门人才,加强对不 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和再就业指导,根本上解决他们的 心理问题和就业生计问题。 时成立抵御和防范联络员队伍,形成全覆盖组织体系。二是加强党团建 设。不断完善基层党团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不断强化 党团组织在思想引导、服务师生方面的重要优势作用。 结语 (三)构筑感情防线 校园宗教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感情笼 络,利用贫困资助、奖学金资助等形式,从感情上拉拢和腐蚀大学生思 社区矫正检察制度是一个新生制度,存在很多细节不完善的地方, 想,从而达到传教和渗透目的。因此,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高校 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l2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 应该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贫困生资助工作、 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 科研配套资助工作等。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 区矫正工作实际,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等相关职能部 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周、心理咨询等活动,加大学生的 门,加强业务交流,频繁召开业务座谈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 心理健康帮扶力度,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构筑抵御和防范的坚固 完善相关具体的工作细则,假以时El,我国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在 心理防线。二是加强帮扶资助力度。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拓宽勤工助 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学渠道,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等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 参考文献 【1】余知越.社区矫正中的法律问题刍议[J].人民检察,2005/20 [2】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2005/09 【5】刘强.中外社区矫正之区别及思考[J]_中国司法,2004年第4期 的人文关怀,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归属感。 (四)构筑文化防线 高校在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术讲 【4】胡泽君.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探索[J].中国司法,2004年第 座、学术报告使师生正确认识宗教渗透的方式、途径和危害。同时不断 9-¥,t 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逐步形成工程化、系列化、品牌 【5】汤啸天.社区矫正试点与矫正质量的提高[J】.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二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师生政治理论学 【6】刘保民,张庆斌,《监狱行刑人道化问题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 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 究》,2oo4 ̄2期 伍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助力学生成长成材。 (五)构筑治安防线 严格加强校园管理,切实阻断校园宗教渗透 作者简介 杨兰苹(1 988-),女,湖南祁阳人,法学硕士,从事法律史和检察理论 的渠道。一是加强校园宗教渗透活动的查处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 研究,就职于湖南省双牌县人民检察院。 警示教育活动,建立校园活动审批制度,强化督导管理,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在师生种广泛宣传抵御宗教渗透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提升师生维护校园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立体化、 全方位的预警机制和防范网络。 <<上接209页 中应当注重对法律价值冲突的调节,注重对公平正义的保护,使每个人 的权利在受到侵害时都能得到并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参考文献 Ⅲ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J].中国社会科学,1997,(5). 【2】万海峰,许红樱.亲属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利弊分析[J].江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参考文献 【1]吴笑韬.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5]孔庆萍,赵秀梅.从“亲亲相隐”制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 社科版),2010,26(i):105-107. 兼论“亲亲相隐”制度于当代重构之法律思想基础【J].北京理工大学学 学报(【2]蔡茂华,吴善添,林佩云.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制度体系反思与重构 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刘宇平.论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J].云南社会科学,2005,(2). [J】.思想教育研究,2oio(7):62--64. 作者简介 【5】顾建平.高校抵御和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 2014(12):91-92. 罗晓丹(1991一),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江 思想教育,【4]田玉芬.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 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理论方向研究方向: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注释 , 会科学版),2012(3):144-I46. ’丁为祥:儒家血缘亲情与人伦之爱的现代反思[J】,哲学评论,2004 作者简介 炱雯(I985--),女,助教,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年,第0g期。 洪道德:《法也容情一一关于现行法可否“亲亲相隐”研讨》,载《法 基金项目 郑州升迭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科研基金2015年校级课题(项目编号: 律与生活》2001年第10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I964年版,第16页。 212 m笛妇传自 SDXM20150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