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来源:欧得旅游网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

1

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8、二南: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

9、四诗说(二南独立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两个地方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这就是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

10、叠咏体:《诗经》大多数篇章在结构上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方式,每章仅更换少数词语,各章结构、句式、语词基本相同,造成形式的整齐统一。

11、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12、《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13、楚辞体: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

2

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1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15、沈宋体:初唐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做诗讲求声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律诗在他们手中开始成熟,其中以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故称沈宋体。

16、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17、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18、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 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19、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3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20、曲子词:词之初始被称为“曲子词”或“曲子”,这说明词最早主要是配合乐曲的歌辞,后来与音乐的关系渐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1、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22、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23、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

24、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25、长短句:与诗相比,词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乱,故从宋代开始,“长短句”成为词的别称。

26、长调:词从其结构而言有令、破、慢三类,慢词一般为长篇,字数较多,但唐宋时没有长调之称,自明人顾从敬《草堂诗余》开始将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下为短调,后人往往以“慢词”、“长调”同称,词的体制并不取决于字数多寡,所以长调、中调、短调的说法是由很大问题的。

4

27、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

28、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29、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给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三袁”中,袁宏道的成就最大。

30、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3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32、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

5

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3、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

34、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35、话本: 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

36、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37、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

6

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

38、竟陵派: 明代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也提倡抒写“性灵”,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

39、临川四梦: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40、南宋四大家: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41、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南宋中叶流行开来。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42、拟话本: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加工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一型”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

7

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

43、骈文: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44、前后七子:明代中叶出现的文学复古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风,先后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末流陷于一味模拟,了无生气。

45、唐传奇: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46、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47、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人进一步加以发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三祖”。方苞首创“义法”说,认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强调艺术体会,讲求“神气”。姚

8

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其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的提倡,使该派一直影响到近代。

48、晚明小品:明代末期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体制短小,轻灵隽永。它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大多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任情适性,自由活泼,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家有张岱等人。

49、《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50、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51、阳湖派:清代中期产生的散文流派。该派的主张与桐城派大同小异,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刘大櫆再传弟子恽敬、张惠言不满于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主张在学唐宋文的同时兼学诸子百家,强调融合骈散两种文体之长,以健茂的气格来救桐城派的单薄。因二人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亦多是同乡,故名。

52、永嘉四灵诗派:南宋后期诗派。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

9

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

53、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

54、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

55、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56、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10

57、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58、左思风力: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59、“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60、《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61、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

11

克庄。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62、“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63、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4、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65、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