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五年级)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摆腰,春花遍地露笑脸。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yí)、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当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当我们遇到风浪时,是妈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这是什么?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妈妈。我的妈妈难道不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吗?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3分)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是用( )比喻( )也是把( )比成( )(1分)
3、照样子写词语。(2分)
香喷喷(ABB)________ _________
谆谆教导(AABC)________ _________
4、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不少于4个)(2分)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名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概括要简洁)(2分)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______顺序写的。
7、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然后再变成陈述句。(4分)
9、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2分
10、文中还有什么修辞方法?请你写出来。(6分)
答案
1、划去“悄悄 喜悦 查问 细细 悄悄 坚定”(3分)
2、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1分)
3、香喷喷(ABB) 黑乎乎 亮晶晶 金灿灿 沉甸甸等(2分)
谆谆教导(AABC)循循善诱 孜孜不倦 翩翩起舞 津津有味等
4、任劳任怨 起早贪黑披星戴月 心灵手巧等(2分)
5、不矛盾,前面说的心明眼睛亮指的是妈妈对我们的观察很仔细,很能了解孩子的心。后面说的妈妈眼睛不好则是因为妈妈年事已高。(2分)
6、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1)订计划;(2)忙团圆;(3)送游子。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写的。(2分)
7、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点明写作主题(或中心)。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
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
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2.第②④⑧⑨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孩子;二是 。
3.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大成一棵大树;另一方面
母亲为残疾孩子的未来忧虑。(意思相符即可得满分)
2.突出孩子的自强(或:志坚)(回答“做事努力、有毅力、认真或执着”等均可)
3.以树喻人。体现了小孩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母亲对他的关爱。(意思相符即可得满分)
作文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选取你在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把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从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2、内容具体,感情真,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