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学楼的工程特点,应建立独立矩形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控制网络等级为Ⅱ级。
当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网为方格网或轴线网形式时,采用直角坐标法放线最为方便。如图所示,G1、G2、G3、G4为方格网点,现在要在地面上测出一点A。为此,沿G2-G3边量取G2Aˊ,使G2Aˊ等于A与G2横坐标之差ΔX,然后在Aˊ设置经纬仪测设G2-G3连的垂线,在垂线上量取AˊA,使AˊA等于A与G2纵坐标之差Δy,则A点即为所求。
从上述可见,用直角坐标测定一己知点的位置时,只须要按其坐标数量取距离和测设直角,用加减法计算即可,工作方便,并便于检查,测量精度亦较高。
G1 G4 A Δy
G2 ΔX Aˊ G3
直角坐标放线图 图-3
5.1.2 高程传递
用钢尺直接丈量垂直高度传递高程,若开挖基槽不太深时,可设置垂直标板,将高程引测到标板上,然后用钢尺向下丈量垂直高度,将设计标高直接画在标板上,既方便施工,又易于检查。当需要向建筑物上部传递向程时,可根据柱、墙下部已知的标高点沿柱或墙边向上量取垂直高度,而将高程传递上去。 5.1.3 标桩形式
5.1.3.1 三角点和导线点。三角点和导线点采用图4所示形式的标桩。用直径30mm以上的粗钢筋,将上端磨平,在上面刻画十字线作为标点,下端弯成钩形,将其浇灌于混凝土之中,桩顶尺寸为15cm×15cm,桩底尺寸与埋设深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5.1.3.2 轴线网、方格网及厂房控制网点,由于轴线网、方格网及厂房控制网制作,都必须进行点位的归化改正或调整,因此标桩形式与三角点、导线点有所不同。在标桩的顶部安放一块10cm×10cm的钢板,钢板下面焊有锚固钩,然后将其埋固于桩身混凝土之中(图4),以便作为调整点位使用。在标板上最后标定点位时,最好在钢板上钻一直径为1~2mm的小孔,通过中心画一十字线。小孔周围用红漆画一圆圈,使点位醒目。
图-4
5.1.4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5.1.4.1 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①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
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
a.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安装柱子、房架、砖墙每砌筑一层楼、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工业炉砌筑期间、烟囱每增加15cm左右等),均应进行观测。
b.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c.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
工程投产后的沉降观测时间:
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② 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沉降观测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a.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b.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c.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d.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③ 使用仪器的要求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m(有符合水准器的可放宽一倍)。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但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当于N2或N3级的精密水准仪。
a.确定沉降观测的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为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最后,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沉降测量,不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而且由于路线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度。但应注意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他沉降观测点。
b.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
初测精度不够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如有条件,最好采用N2或N3类型的精密水准仪进行首次高程测定。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夔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c.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
观测应大、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