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群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出诗歌; 2、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本诗的内容;
3、能说出诗中一些表现力强的字词的含义; 4、能说出杜甫在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中一些表现力强的字词的含义;
2、能说出杜甫在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其中说到了一人一物,谁能最快说出这是何人?何物?
(杜甫,草堂)草堂即茅屋,那么,大家知道这所“茅屋”的由来吗?
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生活,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一所草房,全家安顿下来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了6年,第二年秋,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杜甫一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诗人感慨万分,写下这首著名诗篇。 二、读诗韵
1、 简介“歌行体”。问:茅屋都被秋风吹破了,诗人为何还要歌呢?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断句,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2、读准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你能发现它在朗读节奏上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请同学指出把握不准的句子。 估计难读的: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
三、描诗境
清人陶虞开在《说杜》中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那么,在本诗中你读到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完成:
1
1、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可用第一或第三人称) 2、为本段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派一位同学到黑板写) 四、说诗韵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而诗圣杜甫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诗中的语言,看哪些字词用得精炼,哪些词语蕴含丰富。
请用“‘ ’词用得好,我从这个词读出了 ”的句式回答。 五、悟诗志
1、说说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2、 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我们学过或听说过的忧国忧民的名人有哪
些?(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愿天下无饥寒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 ——别林斯基
六、作业自助餐
以下有三个作业套餐,请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一项来做。 A.1、熟读课文 2、默写第四段。3、口头复述诗歌内容。
B.1、背诵全文 2、不看课本凭印象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概内容写下来。 C.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板书:(根据学生板书调整)
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苦
长夜沾湿 (忧国忧民、悲悯天下)
期盼广厦 忧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