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21年第20卷第3期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刘

雷陈祥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本文对3起高职

院校网络舆情典型案例的管理过程进行了描述及分析,通过案例洞悉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过程的现状及问题。在对案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得出了网络舆情事件潜伏期、扩散期、爆炸期、回落期等阶段的发展规律,以期对提升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典型案例【作者简介】刘晶(1985~),女,湖北仙桃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何凡(1986~),男,湖北汉川人,武汉地铁地产联合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管理学雷陈祥(1982~),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地铁地产联合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网络舆情引导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催交就业协议书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某高校一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匿名发表了关于他所在的学校妨碍学生正常毕业的帖子。原因是在六月毕业季时,他所在班级的辅导员由于第一次带毕业生,经验不足且与教学秘书沟通不够,没有按时收回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或者工作,致使全班的就业协议书无法按时上交,从而影响了毕业生鉴定会议的如期召开,进而导致全校毕业生无法正常毕业。辅导员无奈之下,通过网络与学生干部及班级成员解释相关情况。辅导员多次催促部分还未提交的学生,引发某名学生的不满,该学生匿名在班级社交群里责骂辅导员,辅导员教师请这位同学去他办公室当面解释清楚。该学生疑心会辅导员会报复他,于是在微博上面晒出聊天记录,并自己添加了一些主观性很强的语言,他声称:辅导员因为与学生之间的私人矛盾,而不给其发放毕业证书。这样敏感的字眼出现在在毕业季的网络上,仅半天就被多家新闻媒体转发,跟贴人数不断增加。

考虑到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多变性,学校立即召开了会议,成立了应急小组并启动了紧急预案。舆情治理人员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舆情治理情况,同时向社会新闻媒体寻求帮助。应急小组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积极采取线上引导的方案,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一是学校组织了学生群体中学校的有关科研类活动以及时刻关注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培养有意义的兴趣,学会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

为从事科研课题打下基础,推动科研项目的发展。综合素质,

五、结语

由于国家对专科院校发展科研不够重视,加之科研资金学院学生缺乏教师指导,很多学生科研意识薄弱、资源不足,

知识储备量低导致他们科研参与度不高,然而可以通过培养

学生科研兴趣,增强教师科研能力素质以及加大学院对科研的投入等方式,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升高职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参与率,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意识,院校的科研发展。

学生意见领袖们纷纷表态,将全力积的意见领袖集中开会,

极配合在网络上澄清事情的真相。二是学生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了正向的引导,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安抚了受此事影响的学生的情绪。

线上线下多多沟通,缓解学生情绪,网络舆情事件初期公众习惯从新闻媒体及官方报道中寻找事实真相的,学校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一是应急小组积极同发帖新闻媒体联系,告知其转发的帖子与事实不符,并提供证据佐证。当天晚上学校接到了该新闻媒体核实该事件的电话,学校进一步予以澄清事实。晚上部分新闻单位陆续撤帖,直到晚上十点,网上的负面新闻全部撤销。二是学院利用学校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的契机,召开了全体毕业生会议,校领导就出现在网络上负面帖子的事项澄清了事实。

事件发生后,锁定了发帖同学,应急小组安排其宿舍同学和学生干部密切关注其动态,直至该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全校毕业生有序离校之前,学生工作处书记亲自来找该生谈话,该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诚恳表态,在今后的生活中会谨言慎行,不辜负教师、校领导、学校的教导。

(二)案例二:“求职女生被杀害”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小布丁”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某高校周围发生了多起血

“一名大三女学生外出求职后遇害被抛尸于案。微博上传言

【参考文献】

[1]冀玉敏.河北省独立学院学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及对策研D].河北科技大学,2019究[[2]罗嘉婧,张益源,付玉荣,伊正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现况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J]2018,26(1):104~108[3]J].教刘歆,赵娟娟.新疆高职院校科研现状评价与分析[2017,19:253~254育教学论坛,[4]D].扬州大徐婷.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2012学,

·118·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1203山上”。发帖人“小布丁”表示,有家长在学校闹事,由此可以证明“事情存在”。在“小布丁”发帖之后,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加上此事经知名媒体人转发后,点击量激增,就短短三天内,转发量突破1万条。有记者致电该学校宣传部,工作

人员告诉记者

:“此事纯属虚构,根本不存在这个事情”。事情发生的第三天,地方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此事件做出回应,对该案件进行了解释。在该事件中,学校借用权威的媒体发

声,

向学生及社会公众反馈了真实情况,减少了负面信息的传播。事实证明,此事件纯属造谣,但在网络舆情爆发前,校方并未采取措施控制不实舆情扩散。

由于网络传播环境有匿名性的特点,有利于传播者自由地发表意见观点。若学生强烈要求澄清事情真相,且网上信

息无法使学生信服的情况下,

学校网络舆情治理部门要主动澄清事件,引导学生回归理性。对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学校对此事的处理存在反应慢,应对能力不足,在网络舆情爆发的前期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该事件爆发之后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在该事件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

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舆情管理机制,

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倡导社会主义正向价值观,提高网络舆情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案例三:“保洁阿姨护送女大学生”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在5月的一天下过一场暴雨,某高校教学楼门口积

水较深,

很多学生无奈之下只能淌水而过,一名女生却站在教学楼门口迟迟不走。教学楼保洁阿姨主动上前询问,帮其背书包并将其搀扶到了没有积水的地方。

这一幕刚好被几名学生看到,便拍下照片发到微博上。

该微博发布后,有博友“遗失的美好”评论说

“今天看到一个特别可笑的照片,一名保洁阿姨帮女生背书包并且扶着她走

路。大家都觉得很感动,

但我不觉得,难道学生就比阿姨高人一等,难道学生自己没有手,不会背书包吗?”这位网友的

评论,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微观讨论,“自己有手,干嘛要阿姨帮她背书包”、“也太娇生惯养了吧”等。还有许多人从此事

件中预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部分网友甚至用“道德沦丧”

来评价此事。在短短三天内更贴转发人数接近3万。有一位匿名学生说:“网络讨论出现后,照片中的学生感

到非常有压力”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她是因为生病身体虚弱,想等人少的时候再走。保洁阿姨知道了此

事,她对媒体说:“这些都是我自愿的,是我要主动帮助学生

的,

她甚至都不肯接受我的帮助。学生们平时都对我特别礼貌,真的不是像网络上面说的那样的”

。网络舆情事件中存在着很多的非理性舆论,在事件持续发酵的情况下,会出现偏激言论、暴力语言等。本网络舆情事件观点按照内容划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赞美保洁员老师;二是对事件中大学生进行批评;三是批判当今教育制度和大学生道德素质。在这几种言论类型中,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大众最大的关注。受大众的影响,许多网友在不了解事

实的情况下,

发表十分激烈的言语,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很多事件都是由于

学生的非理性、

视角单一引起的。如果高职院校不加以管理,很容易滋生网络舆情事件。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等,以避免此类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12032021年第20卷第3期二、比较分析得出网络舆情事件发展的过程规律通过对案例的比较分析,可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从爆发到衰退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高校需要正确地把握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及各阶段的典型特征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处理网络舆情各个时期出现的问题。高校网络舆情大体可以分为潜伏期、扩散期、爆炸期、回落期。

(一)潜伏期。网络舆情事件的潜伏期即网络舆情事件

的相关信息刚刚在网上发布的时期,

这个时期具有发散、无序、信息量少且模糊的特性,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在此次网络舆情事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宣泄自己的情绪,不会引起很多的学生对此次舆论事件的关注和大规模的转发讨论。当学生无处表达自己的诉求、发泄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学生通常会选择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无处宣泄的情绪及诉求。虽然网络舆情事件的潜伏期从表面上看没有

很大的威胁,

但实际上网络舆情事件会由于互联网传播迅速、不可控制及学生的情绪多变等原因在互联网上爆发,所以学校在这一时期不能松懈对网络舆情的预测和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扩散期。此时期网络舆情信息会从之前的分散无序逐渐变得完整、

人们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探究讨论会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更多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使网络舆情信息十分迅速地风靡网络。在此时期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力逐

渐增大,

人们会在网络上、生活中对网络舆情事件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期也会爆发出一些网络谣言,且网络谣

言具有吸引观众、

煽动人群的作用,加快了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大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压力。所以,各大监控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舆情扩散期的控制,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爆炸期。网络舆情事件的爆炸期即学校在潜伏期和扩散期时没有有效地控制住网络舆情的传播局势,导致网

络舆情事件彻底爆发出来的时期。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

各方观点互相碰撞交汇,交织、融合、扩大后即形成网络舆情。此时网络舆情治理部门如若不及时处理,网络舆情进一步演化、

膨胀,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此阶段,互联网上的舆情信息和学生情绪会全面爆发,从而引发新的舆论危机和次生

灾害,

增大了学校的舆情引导管理工作的难度。(四)回落期。即公众被其他新的热点问题所吸引从而将注意力转移的时期。网络舆情处于回落期并不等同于网络舆情影响的彻底结束,

处于该时期的高校网络舆情从表象来看得到了缓解,但是事实上还存在长尾效应。网络舆情事件如

果得不到彻底解决,

则同类社会事件有可能再次发生,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反复。有可能滋生新的舆论,转换到新

的网络舆情演进方向,

以致舆情事件更加复杂难以解决。三、结语

高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必须树立未雨绸缪的思想,从基于舆情衍生的网络舆情发展的四阶段出发,分析和把握高校

网络舆情发展规律,

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研判的精准性,防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滞后或者缺失。

参考文献】

1]范志芬.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政教育引导工作—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7·1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