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备战2011北京中考记叙文典型题型解答例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备战2011北京中考记叙文典型题型解答例析 北京通州区次渠中学 高东艳

总提示:

1、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明确文章是写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还是借景抒情。然后要大体明确作者通过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文章时应边读边划出重要信息词句,如表文章线索的词,表时间转变、地点转移的词,表作者心理的词句、暗示或点名中心的词句。(暗示或点名中心的词句的判断方法。多是含义深刻的议论抒情词句,有一定的深度,位置多在文章的后30%以内。

3、做题时仔细阅读提干,划出提干中的重点词。明确答题区域,分清是几问。 4、按分值确定答几点,分(1)、(2)„„答题。

5、有字数限制的一定够字数。没有字数限制的能多答要多答。

6、除开放题外,尽量用原文、加工原文,或串原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解答题目。

一:思路题(包括情节思路、心理思路)

方法:1、锁定答题区域,根据提示划分层次。(分层注意时间、地点标志词)

2、仿照例子填空,注意例子的句式、字数等。 3、答题时尽量用原文词句或加工原文词句。

4、概括人物的心理时,如果原文没有明确的词语可划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语句,根据这些揣摩人物的心理。

例1、2010年中考题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回忆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例2、2009中考题

想象、印象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地点 山村里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悲愤痛苦 ②兴奋激动 ④昂奋自豪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黄河岸 走向美好未来 二、某处语句及文段作用

1、在原文中划出语句及文段。仔细读上下文,揣摩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a结合文章的中心作答,表现了什么情感。

b与文章所表现的重点内容作对比,突出重点内容。 结构上的作用:a开头:总起,统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b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或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铺垫。 c 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例1、2009年中考题

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功 ,引起了下文所写的看到黄河的情景 。

例2 2010年西城一模拟

简要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要点:①第⑥段是过渡段,写出了胡杨林与塔里木河的关系(①点内容上) ...........

②上承塔里木河的多难,③下启胡杨林的悲壮。(②、③点结构上) ...........

三、理解语句内容 1、锁定答题区域

2、去原文概括答案,用原文语句加工。

例:2010年中考题

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好奇”的内容: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中引号内的内容是原文中的词句。

四、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事件背景、季节、时令。

2、渲染了一种(宁静、悲凉、悲壮、祥和、欢愉等)的气氛。

3、烘托人物(悲伤、忧郁、悲愤、喜悦等)心情。或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的主要内容作铺垫。) 5、升华主题。

例:2006中考题

简要分析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渲染了肃穆、庄严、神圣的气氛;歌颂了慕生忠将军高尚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慕生忠将军的崇敬之情;深化了主题。

五、品析含义深刻句

1、划出此句,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 2、如有修辞分析。

3、将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原成本来的直接的意义。 4、品析出作者通过此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2010西城模拟

结合全文,品析文末划线句子。(4分)

我紧闭双眼,不敢睁开,生怕惊醒这片苦难的土地思念了千年的无比脆弱的梦。 答案示例:

①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塔里木河“发出幽怨般的低吟”、胡杨林“为捍卫往日的.....荣誉而战,为历史的尊严和辉煌而战”,表明这片苦难的土地渴望雨水的滋养,............②同时写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悲悯之心,渴望它们能实现这个“梦想”,..但又担心这个梦想不能实现。 ..

例:2010海淀二模

文中第16段“树底下还有一个仰视的我,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对加点词“仰视”的理解”

仰视一词写出了向上仰望的样子,也表现出我对玛瑙蝶的敬仰之情。玛瑙蝶只有一年的生命却飞越三四千英里,体现了它的执着无畏;一只玛瑙蝶因筋疲力尽而身死于途中,体现了它敢为理想而牺牲;飞越重洋只把生就的美丽献给蝴蝶树,体现了它的纯洁与坚定。这些行为与精神品质使我心生敬意,因此仰视良久。

六、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和启示

1、划出文章暗示及点明中心的词句。把握好文章的中心。 2、结合文章内容。 3、谈自己的感受。

例:2007中考题

阅读文章,说出“40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40年前,作者从女教师的泪珠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怀、安慰和期待。今天,作者认识到女教师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和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带给我的启示是:莪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纯真和善良。)

例:2010宣武一模

文章最后一段写槐树“从容”“依旧”,“毫无二致”。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其中蕴含了怎样

的人生道理?(不少于120字)(5分)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槐树的命运变化,写出了槐树被虫咬时与再展浓荫后一样从容得近乎无知,坦然得仿佛无识,赞美了槐树面对虫灾劫难,面对交口称赞,所表现的从容坦然的精神品质。人生也应该像槐树那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难得的从容与坦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5分)

七、赏析题 (一)赏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这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什么具体内容

3、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二)赏析句子

方法:1、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写作手法(、

对比、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实写虚等);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写出了什么

2、具体分析:可找出重点词逐词分析。也可展开联想:如使人仿佛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009年中考题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

(答案示例:“(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的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三)赏析写作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

写人记事类:对比、 衬托或烘托、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正面

描写(白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写景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状物类: 托物言志、象征

答题方法:1、锁定答题区域,是全篇还是部分段落。

2、判断出文章运用的突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1、2010年中考题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 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 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