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房山)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⒈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⒉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⒊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⒋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⒌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⒍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⒎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⒏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⒐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⒑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
1
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5.阅读⒉-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
辛苦打工, 坚持学习
16.阅读12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适应‛的内容:
2
‚慢慢适应‛的原因: 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 (7分) 答:
(一)阅读《天上的那件事》,完成15—18题。(共15分)(丰台) 天上的那件事
⒈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
⒉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回荡。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 ⒊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⒋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⒌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CD《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上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
3
⒍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 ⒎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王世襄⒈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升国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鸽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鸽啊!‛
⒏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⒐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 伤。
⒑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 翼、如履薄冰。其实,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的。 ⑪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
⑫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 ⑬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⑭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
4
⑮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⑯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作者王开岭,原文有删改)
【注】⒈王世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曾编著《北京鸽 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
15.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鸽哨‛二字)(4分)
令人期待的鸽哨
16.阅读⒈-⒋段,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4分)
答:
17.本文⑫-⑮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不超过150字)(7分)
(一)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第15~19题。(共15分)(怀柔)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有删改) 梁衡
⒈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5
⒉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⒊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⒋诸葛亮殿,殿柱矗立,贯大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年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kān)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 (甲);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 (乙)。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a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c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⒌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⒍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6
15.阅读文段⒋,将下面两句话,放回原处(只填序号)。(2分) A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B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甲: 乙:
16.文段⒊交待武侯祠变迁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17.文段⒈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8.文段⒋中划线的句子,写了有关诸葛亮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话分别说出四件事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品格。(4分)
答:a b c d
19.阅读文段⒌,结合‚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的描写,说说你对‚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的理解和评价(5分)
答: (一)阅读《无边的回忆》,完成 15-17小题。(共15分)(石景山) 无边的回忆 席慕蓉
⒈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条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⒉好几次,有爱管闲事的或者好心的女孩子劝我:‚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 ⒊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
⒋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⒌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
7
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
⒍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⒎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⒏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⒐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
⒑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⑪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⑫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旁,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
8
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5.⒈-⒌段的叙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4分)
17.身为专业画家的席慕蓉善于以细致的描写讲述生活小事,抒发真挚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这一写作特点。(7分)
(一)阅读《母亲石》,完成15--17题。(14分)(顺义) 母亲石 梁衡
⒈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⒉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
9
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⒊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地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难过)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⒋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愧疚)
10
⒌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5.面对塔尔寺门前的母亲石,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概括。(4分)
答:
16.作者回忆自己的母亲后,又写到朋友的母亲,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20字,7分)
答: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共15分)(通州)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⒈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⒉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艳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⒊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
11
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⒋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⒌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⒍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何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⒎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⒏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⒐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则》中的第一则说:‚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第四则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15.阅读全文后填空。(4分)
都江堰的水,是一种 ,因为它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 ,因为它
16.文章开篇画线句按常理应在何处加什么标点,说说不加标点的表达作用。(5分) 答:
12
17.‚水之经典‛中‚经典‛一词有怎样的含义?你如何理解‚经典‛?(不超过150字)(6分)
(一)阅读《女兵墓》,完成第16一19题。(15分)(延庆县) 女兵墓
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⑵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⑶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⑷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⑸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⑹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⑺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⑻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13
⑼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⑽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枪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⒁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的感情像海潮一样澎湃起来。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兵,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⒄我给你的坟上盖了一把新土,又深深地给你鞠了个躬,和你告别……
⒅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
14
⒆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
⒇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 16.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时间线索 深秋一个清晨 几十年前 现在 所记事情 寻找(走向)女兵墓 ⒉ 祭拜女兵墓 作者情感 ⒈ 遗憾 ⒊
17.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也‛。文章第⑿段却写身负重伤的女兵死前‚笑了‛,我们也‚笑了‛。请分析两个‚笑‛的含义。(4分) 答:
18.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第⒂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女兵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9.提到女兵,全文用的都是‚你‛。结合文章回答,如果把生前的女兵换成‚她‛,比如把最后一段改成‚我深深地向女兵墓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女兵墓旁……‛。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4分)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