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舆论阵地的”主战场”,新时期下大学生们通过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网络通讯、社交网站等渠道表达各自的思想与利益诉求,从日常”看得见、管得住”的校园管理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这种转变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应对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已成为各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成因 应对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舆论阵地的“主战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以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2.9%,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是目前网络阵营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微博、BBS论坛、QQ群、社交网站等平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交流情感,而网络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定义的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

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②。刘毅在此基础上对舆情所指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补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多种社会群体组成的公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或关心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互的总和③。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舆情”也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方面,舆情所蕴含的不止是公众隐性的情绪与态度,某些言论还可以导致一定的行为倾向,如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微博在整个事件中进行了全方位的原生态直播,通过议程设置,唤醒了公众对整个事件的高度关注,对铁路部门的质疑与不满、民间自费航拍行为、“高铁体”网络流行语的出现等,均体现出公众由事件的“看客”到“乘客”的转变④;另一方面,舆情的客体不仅局限于公共事务,某些私人事务也被视为舆情产生的催化剂,如2011年6月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这一私人事件因为涉及道德伦理从而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自此事件后,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和社会捐款数均出现大幅滑坡,7月份社会捐款数与6月相比降幅超过五成。

网络舆情可以看作是传统舆情在网络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介传播特性不同,又使之与传统舆情有所差异。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公众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⑤。结合本文对于舆情的分析,笔者认为曾对于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是较为准确和科学的。

二、高校网络舆情及成因

(一)高校网络舆情及内容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内外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知、态度、评价和行为倾向的总和⑥。它是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客体,

经大学生通过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的吸收和传播后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现象与问题,而其又与舆情主体⑦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它是反映高校师生思想、行为动态的风向标。

高校网络舆情关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的触发,如当前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二是关乎学校形象和社会声誉的舆情信息;三是涉及校园安全稳定的舆情信息,校园突发事件分自然和人为两种,前者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者由于人为因素,对学校形象造成的负面效应也较大,能快速形成网络舆情,引发社会关注,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危机事件;四是涉及师生权益的舆情信息,如教学质量、收费、招生、实习、就业、入党、奖惩、餐饮、住宿、职称评定、师德师风建设等。曾润喜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高校论坛上,学校事务管理类和学习生活类的话题容易引发学生高度关注⑧。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呈现多元与分散性,网络的信息传递又具有迅速与虚拟性,恰好满足大学生自由表达与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内容深度探讨不足以及真伪难辨,大学生们由于年龄相仿、背景相似、利益趋同、情感依赖,容易产生共鸣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形成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

(二)高校网络舆情成因探析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热点事件与利益攸关问题的激发。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与之相随的是一体化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各阶层、城乡、地区间的矛盾凸显,如贫富差距、腐败、征地拆迁、公民道德、劳工权益等,客观上造成了社会风险的持续积累,如果有某一事件点燃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极易诱发网络舆情。大学生们虽身处“象牙塔”中,却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瞭望者”,对于这些社会矛盾虽往往有心无力,但作为有

思想、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他们会通过网络进行呼吁与呐喊。如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山西长治环保系统“体检门”事件等,均引发大学生网民的热切关注。

2.学生特性: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积极,热衷于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判,但由于其并未完全步入社会,因此看待问题有着较大主观随意性。从内因来看,他们的年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诉求等具有较高一致性,该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彼此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征⑨;从外因来看,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他们又面临着择业、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虚拟的网络则成为很多学生缓解压力的“减压阀”,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或交流、或倾诉、或抱怨、或发泄,时而理性时而感性,时而众志成城时而水火不容。3.学校管理:学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引导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影响,在彼此沟通上出现“位差效应”——校方习惯于摆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态对学生进行说教,双方难以平等沟通;高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导致高校管理工作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高校舆情的主客体间信息沟通存在障碍,当校园报纸、广播、意见箱、座谈会、领导接待日等常规渠道不能满足学生诉求甚至流于形式时,他们就容易转向网络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引发高校网络舆情问题。而在网络舆情问题出现后,部分高校又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对信息简单地采取删除、封堵等“冷处理”措施,抑制其舆情表达,反而加剧了舆情的不可控性⑩。

4.新兴媒介:为舆情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CNNIC《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其中20-29岁人群占比达到36%,手机即时通信、微视频、微博等新兴媒介应用迅速扩散,成为高校网民发布资讯和召集舆论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网络交流平台如电子邮件、论坛/BBS的用户量均比以往有所减少,社交网站与博客的用户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新兴媒介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无疑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与监管加大了难度。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畅通高校学生利益诉求的常规渠道,保障其舆情表达的权利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它反映出学生受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或问题的刺激而表现出的态度或行为倾向,是学生在缺乏正常诉求渠道下情感的流露与爆发。高校应畅通、拓展与学生间的利益诉求渠道,如学校的报纸、广播、校长信箱、校方深入走访、与学生进行座谈等,也可以通过公告栏、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利益诉求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服务意识。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校(院)长接待日制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倾听学生意见,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一些利益诉求的新举措也值得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于2008年成立了“提案落实委员会”作为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的纽带,提案内容涵盖学校发展建设、校园生活服务、教学管理规划、学生组织发展等方面,并将沟通结果及时向学生通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的“专题议案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收集同学意见,经整合汇总后以工作简报的形式由校党委下发至二级部门,问题的解决与答复也以工作简报和网上公示的形式告知学生。笔者认为,诉求渠道不畅是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原因,校方在其中应扮演“消防员”,而非“救火者”的角色。

(二)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1}。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在于获取信息、消遣娱乐,而对学术资源的利用和网络道德规范知之甚少,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信息分

析和思辨的能力,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自发抵制不良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培养学生信息解读的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媒体开展媒介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不同,培养其正确辨析媒介信息以及使用媒介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高校应把网络道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抵制虚假、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高校还应该精心打造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用先进事例激励学生,如前不久“雷锋传人郭明义发动百万微博粉丝爱心接力救产妇”的事迹,就很好地诠释了在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彰显道德和人性的力量。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培养一批活跃的“论坛领袖”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通常是先从媒体流向受众中的“舆论领袖”,然后舆论领袖再根据自己对媒体报道的理解向周围的受众传递观点,与媒体报道相比,普通受众更容易相信舆论领袖的观点和意见,研究表明,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引导工作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努力来实现,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党团组织、学生干部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就有这样一支网上评论员队伍,他们政治可靠、知识渊博、掌握网络语言特点及规律,日常围绕国内外热点问题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通过正面引导、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有效地引导了网上舆论{12}。通过舆论领袖强化正面言论,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导向,可以有效防止高校网络舆情的泛滥。

(四)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认为,成本最小、最成功的管理方法,就是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会有效避免高校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高校应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同时加强对校园论坛、博客、QQ群等开放式交流平台的监控,并积极研发高校网络舆情智能监控软件,提高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效率{13}。

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可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迅速反应,调查分析情况,做到及时处置。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国务院新闻办将之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准确讲、反复讲、持续讲,这是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可以借鉴的应对办法。一旦发生网络舆情,校方要高度重视,抱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加强信息的披露,尽早争取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