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一、综合性学习考查 (10 分)
班里举办“汉字·经典·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下面一则材料:
2012 年 3 月起,某网站就“繁体字与简化字”做了一个调查,截至 2012 年 5 月 17日,参与投票的网友总人数达74658 人,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分项 票数 比例 调查项目
1.该不该恢复使用繁 体字?
不应该,太折腾,没什么意义 不应该,应让以外华人学简化字 应该,可以重新找回汉字的古典之美 应该,有利于华人圈更好的交流
2.你对繁体字与简化字怎么看?
只认简化字不利于古代文明的传承 文字只是沟通工具,越简单方便越好 汉字简化更便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
17312 票 240 票 15812 票
文字是文化载体,简化字少了很多味道
29304 票 15030 票 23146 票 7178 票 15094 票
39.25% 20.13% 31.01% 9.61% 20.22% 23.19% 35.14% 21.18%
1.仔细阅读材料内容,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调查项目 1”所反映出的结论。(4 分)
截至2012 年 5 月 17 日,参加该网站投票的网友认为不应该恢复使用繁体汉字的占多数。(或:截至2012 年 5 月 17 日,参加该网站投票的网友中,反对恢复使用繁体汉字的比支持的多。)
(答题要点: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若只简单列举数字,不进行比较,酌情扣分。)
2.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变化,而凭借着自古就有的“识繁写简”的做法,汉字成为了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借助上面这个表格的信息简要谈谈“识繁写简”的意义。(3 分)
(3 分) 识繁,有利于传承中华古老文明(“找回古典文化之美”等);写简,有利于普及中华文化(“方便学习、使用、沟通与传播”等)。 (“识繁”与“写简”的意义,能准确理解表格中的某一点或几点意义的指向,条理清楚,没有错误信息、语病等,即可得分。)
3.请你为本次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一则简短、响亮的宣传语。(3 分)
(3 分) 符合活动主题,比较全面、简短、响亮,即可得分。 示例 1:热爱民族文化传统,写好汉字读好经典。 示例2:写好中国字,读好中国书,做好中国人。 示例3:书在口,字在手,中国印记在心头。
二、京北地区大致覆盖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四个区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地,保障全市50%以上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以下两县治理河流流域、涵养京北水资源的两个相同的措施。(4分)
【材料一】
1
延庆县治理白河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围绕白河主干河道,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营造水保林,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山区自然保水;规整河道,修建调蓄水量的橡胶坝、拦河闸等工程,以保护水资源。
【材料二】
密云县治理石匣小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建设蓄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构建拦水、蓄水的三道防护体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以减少水土流失;推行清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以解决生态污染问题;营造适宜生长、具有保水保土功能的林草,以涵养水源。
4.相同的措施: ① ② 4.答案示例:
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
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4.答案示例:
①种植保土保水植物 ②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5.答案示例一:措施得力,京北地区涵养水源功在千秋。 答案示例二:办法多样,郊区两县保护水源造福京城。 三、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案】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 (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2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此时,我发现天空似乎昏暗下来,像要塌下来似的。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 1.选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整体感知,概括信息] 解题思路:分三步走:1、确定答题的区间(范围)2、在全文划出有关句子。3、概括分点答题 (1) 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 (3) 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意思对即可)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再概括性格特点,结合文中的事例或句子。 答:父亲善良厚道,富有爱心,不图钱;手艺高超,做事严谨细致。从文中“父亲做灯笼送给村人不收钱,甚至一年除夕把自己的灯笼送给拴柱”这些事情可以看出。
3、 标题“灯笼”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标题的作用] 解:标题作用:1、品析修辞生动性。如《掌心化雪》 题 2、点明写作对象(内容),点明主题。如《藤野先生》《邓稼先》 思 3、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路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 《喂——出来》《大自然的语言》 5、起线索作用。如《背影》《羚羊木雕》《风筝》
3
答:“灯笼”是全文叙事的线索,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4、 文章中的“这”指什么?[筛选内容] 解题思路:此类题一般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答案,在前面找居多! 答:“这”指“那是所有灯笼中做得最好的灯笼,那是我们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白白将它送人了”的事。
5、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
(1)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的惦记着制造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解题思路 分四步走:1、用了什么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人物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外貌)(有表现力的词语) 2、结合内容分析:(如把 比作 生动地写了 的特点) 3、深层特点、品质、精神 4、情感态度。 答: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惦记”“争着”这些动词把灯笼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灯笼的光的明亮,写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段落作用] 解题思路:段落的作用:1、结构作用,2、结合具体内容和中心。 结构作用:开头:总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答: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父亲那种善良,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7、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插叙。补充写了父亲对穷人富人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衬托出父亲憨厚、善良,富有爱心,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 B )。 解题思路:选择题中特别注意这些词语是否正确:如语言绝对化,如正面、反面、侧面,如倒叙、插叙,如时间、空间、季节,如论证方法不全,即使全有道理,但文章没有涉及就不正确。 A、制作灯笼很费时间和精力,但求灯笼的都是乡里乡亲,父亲当然不能借此赚钱。 B、作者介绍逢年过节挂灯笼和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 C、拴柱来求灯笼,父亲宁可放弃自家新年的喜庆祥和,也要满足拴柱为其父祝福的愿望。 D、文章的主旨是:给人灯笼,必然会有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自己。 9、“此时,我发现天空似乎昏暗下来,像要塌下来似的。”这一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环境描写作用]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作用有三:1、渲染 的气氛,烘托人物 的心情。2、交待背景(如《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兵在操练)。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芦花荡》
4
中写天气热)。为后文写 做铺垫。 答: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压郁、沉闷的气氛,烘托了作者的沮丧、失望、伤心的心情。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