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样写生活作文

来源:欧得旅游网


还作文以本真

朗朗曾说:“我们第一次写谎话是从小学的作文开始,而第一次写真话是在我们写情书的时候。”这句话让我觉得老师交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作文教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则因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二则因现代化社会言语交际的功能越加突出。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们谈文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纵使为文,也是敷衍了事。写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实感,要么千篇一律,缺乏生活体会。于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作文上,往往晃来动去,坐不住,磨磨蹭蹭挨到下课,作文本上却只写了几排字,动手习惯较差。

造成此种状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导之方法欠缺,致使学生丧失兴趣;二是学生言之无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是所拟文题太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破这种难堪的局面,本校力求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从生活二字入手,从兴趣一词突破,尝试把生活、兴趣、作文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趣味作文教学的最佳情境,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背离生活,作文找不到回家的路。唯生活是艺术的不竭源泉,只要用心去体会,用慧眼去发现,用灵感去感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都可以成为我们为文的最好的题材。因而,返朴归真,作文一定得回归生活。作文对生活的回归,是为了恢复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力量。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样文字。可见,作

文的关键是要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是对喜怒哀乐情感的表现过程,写作既可以展示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可以倾诉自我的心声。明确了这层意思,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才会慢慢消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我们的作文怎么回归生活呢?

本校一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趣味作文教学的情境,努力让学生轻松作文,愉快表达,自发创作。为此,本校就生活作文作了一些尝试,并有了一定的收获,坚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下面是本校就生活趣味作文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还原生活——原汁原味描写生活

《课标》对低年级段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要求中,首要的就是对写话“有兴趣”,而要想使这个年级段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就要让学生觉得写话是挺容易的事。太难了,兴趣就不会长久。那么,怎么样容易?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课标》)一句话,就是写写他现在了解的生活。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对这个生活的认识是表象的,也就是说,他所感知的生活就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到的、心里粗浅感受到的生活,这就是他的世界。因此,作文回归生活,对于低年级段学生而言,就是能够还原他所认识的表象的生

活,尽量原汁原味地描写这个生活。那么,怎样原汁原味地描写这个生活呢?我们以为以下两点可资借鉴。

(一)什么都可以写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话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小心地呵护他的写话的信心,在写话的内容上不应该作任何地限制,有的就是鼓励:只要自己感兴趣,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此,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里,一场激烈的争吵,一份纯真的友情,一件意外的事情,一次惊奇的发现,一个大胆的奇思妙想??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生活画面。这时候,学生作文的基点应当是个体生命原生态的展示,只要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只要是孩子自己想写的,那就无须引导孩子去做任何遮掩和伪装,让孩子实情实抒,实话实说。虽然这种生命原生态的展示有时不符合成人心中的“常理”,甚至不无偏颇,但在孩子心中它们就是合理的,那么就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呵护。

(二)怎么写都可以

在写话的方式上,我们同样不作要求,怎么写都可以。打个比方,一个初学走路的婴儿,在刚开始走路时,你去告诉他应该怎样迈步、应该怎样摆臂,应该怎样怎样??有了那么多的应该,孩子也就应该害怕走路了。初学写作时也一定不要有任何的约束与框框,有的只有鼓励。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

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从书本上刚刚学得的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对于这个

时期的多数学生而言,用起来多少有点吃力;另一套是自己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口语,也就是与小伙伴们海侃神聊时所说的话,语言很生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当我们的学生在书写自己喜欢的话题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让学生学会选择并“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2、文章长短不限

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个话题,他们写话水平也是有差距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我们说,话的长短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都要表扬。总之,能有兴趣地写出比较得体的话来,这就是我们这个阶段的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好文章。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即我为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的诱因和需要源泉而来的。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由于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就忽视了诱因的设置,让学生为文而文,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地写。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评讲)必然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语言动机诱因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

中,产生自主表达的欲望,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自然流利地进行表达。例如:通过再现生活,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通过表演试验等系列活动过程的展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并深刻体会其内心感受;通过故事图画等艺术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总之,诱因的设置始终不能离开生活。

1、 试验作文

试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试验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对事物会有新的认识。利用试验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巧设疑难可以诱发学生思维,激发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边做边写的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设置语言表达的诱机。通过实验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现、表达。如:试验刚开始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了老师的话,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看到实验结果,同学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由于是刚刚发生的事,加上又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孩子们顷刻间觉得有很多话可说,有许多话可写。教师因势利导,所谓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给别人听,写得越是详细,越是具体生动。读者的感受才越真切。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便不觉头痛厌烦,相反有乐在其中之感。

2、 游戏作文

孩子们由于对过去经历的事情往往不会有太深的记忆,因此,有时想写也写不生动,写不细致,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深度。比如《记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样的命题。孩子们参与过许许多多的活动,说起来不少,可写起来就感到为难。原因是在于缺乏观察。对

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乃至整个过程的记忆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往往可以先通过几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实时实地观察,体会,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生活有真实的体验。由于事情刚刚发生,孩子们表达得比较清楚,到位。在这之上,作为教师再进行详细的指导,引导他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进行刻画。孩子们把观察到的说得津津有味,气氛非常热烈。话说清楚了,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以情作文,在作文中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关键。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才会自己的个性。

三、发挥想象力 激发表达兴趣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追求形式,束缚思想,反复仿写,压抑兴趣。这种作文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说:写作本身就是富于创造的一项工作,缺乏想象就像缺少一对会飞的翅膀,永远不会有高质量的作品。针对少年儿童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童话故事为题,或采取续写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龟兔赛跑是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我们启发孩子们想象龟免第二次、第三次赛跑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又如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画面是一本黄色的、破旧不堪的古书。启发孩子们想象这本古书的来历、作用和由此书引起的争斗。孩子们兴致勃发,浮想联翩,编写出了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因为是自编自写,加上彼此之间的相互启发,这些故事写

得都极富有现代气息,有的还充满了神秘与幻想,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敢想敢做的天性。想象力的发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开启了他们的智力,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想象专题训练。如:看到一朵花,你会想到什么?看到一片白云,你又会想到什么?看到天边的一抹晚霞,你又会想到什么??通过想象训练,孩子们写作的基本功得以提高,同是养成了见物思情,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四、设计新颖鲜活的命题 开拓学生的作文思路

传统的作文教学命题单一、死板,使人一见生畏,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记我的同学》??这样的命题因不能激发学生从文兴趣,不能调动学生表达欲望,从而使之产生拒绝抵制的情绪。在消极态度下,所写的文章也就显得非常的枯燥,看不出半点的灵性,读不出半点新意。

为了增添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不失实用性,我们在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力求命题的新颖。

1、 命题贴近生活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体验、兴趣,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教师们在设计作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的思路大为开阔。

2、 命题切忌空泛性,讲求实用性

学生害怕作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无从下笔,有时是无话可说,但有时却是无从说起。

因此命题切忌空泛,如《庆祝六一儿童节》《记一次运动会》等,这样的命题太大,太空,太无边际。那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试着以他们的思维去设想。我们就会发现大题小作,宽题变窄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五、倾吐真情

现在最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作业就是作文,学生无话可写,教师无从下手。学生作文往往是“编”、“搬”、“套”,教了几年书,也批到了几次相同的作文,这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新的课程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作文。”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扎根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然后有所感悟,再将这种观察、发现、感悟的过程记录下来,经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录,才会使学生的作文和童年的色彩一样五彩斑斓,洋溢着个性!

我们面对的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的小学生,但他们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人、事、物,再现于作文中。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将作文的根牢牢地扎在生活中。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材料,就是能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对于上述的即兴作文,只是一种方法,毕竟生活中不会经常都有这样的例子发生。那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条件、创造条件,让他们写出好作文来。

六、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模式

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改革作文教学,关键要从观念上入手。传统的作文教学,一味强调言之有序,往往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内容的提炼,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教师就启发,包括撰写提纲,提供词语。这种启发实际是口授,是你照我的意思写。于是高考,中考就出现了令人难堪的局面:千人一面,如出一辙。长此下去,即束缚了学生的语言的发展,也桎梏了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现阶段,各科教育都提出要创新,这所谓的创新,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则是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会,写出自己的个性,真正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因此创新的前提必须是以生活为内容前提,以体验为认识过程,以表达为思想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才会产生富有思想的作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路遥的《人生》??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使他们对人生和艺术有更深的领悟,从而终生受益。

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生活,从异彩缤纷的生活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会贴近生活,才会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套话的弊端。

总之,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材料,要让作文扎根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才能畅达地表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生活,从异彩缤纷的生活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这样,学

生写出的文章,才会贴近生活,才会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套话的弊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