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点申报整改措施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篇一:硕士点培育学科申报书 硕士点培育学科 申请书 学( 科代 名码 称 : ) 建设起止时间 学 科 负 责 人 :
院系名称(章) : 填 表 日 期
安康学院科研处 二〇一五年五月 填 表 说 明
1. 学科项目名称应以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中的一级学科为准。
2. 所列成果应与方向一致,不一致的成果不要填写。 3.所填内容较多,可增加行。一、
基本情况1 2 3
篇二:关于硕士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的规定 广州大学
关于硕士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的规定 (试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研究生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对硕士学位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做如下规定: 一、 申请时间与要求
1、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硕士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的工作,一般在当年9月份开始申请。
2、新增的硕士点在第一年的招生中,其研究方向数量和名称应与申报材料相一致,原则上不增加研究方向和不改变研究方向的名称;如新增的硕士点确属国家急需发展和倾斜的学科,在第一年的招生中,可适当申请增加1~2个研究方向,并按新增研究方向办理审批手续。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2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32-5个(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除外)。硕士学位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研究方向,但方向总数仍控制在2-5个。研究方向调整时,必须按新增研究方向申报。研究方向三年内没有招收研究生,应予以取消。
4、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点,必须按学校有关要求,修订本硕士点的培养方案。
二、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应具备的条件
1、硕士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应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能为本地区培养急需的人才。
2、硕士点申请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要有相应的导师队伍(每方向应有3名以上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导师),其负责人应不在本硕士学位点内的其它研究方向担任负责人。
3、新增(或调整)的研究方向,学科力量应比较强,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科研项目应与研究方向一致,科研条件和培养条件符合要求。
4、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的培养要求应在确保本硕士学位点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培养特色。 三、申请程序
1、硕士点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点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申请表》,并提供相应的有关证明材料原件与复印件供学院核实情况; 2、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初审;
3、由学位办审核材料,并组织专家评审。超过半数专家同意新增(或调整)的研究方向,进入下一程序;
4、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核,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决定。 四、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有规定如与本规定冲突,以本规定为准。 五、本规定解释权在学校研究生处。 广州大学20___年硕士点新增(或调整)研究方向申请表注:1、凡有教学与科研项目的请附项目证书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教学、研究论文请列出论文名称及出版刊物。 2、此表必须附上本硕士点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及有关审批手续。篇三:评估整改方案 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 评估整改方案
2013年10月21日—24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是一所充满活力、大有可为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善于抢抓机遇,争取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师范生免费教育招生试点等标志性成果,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实属不易。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欠缺和不足。现根据评估专家组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3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一)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专业内涵建设需要加强。要对现有的二级学院设置和专业归并进行优化和调整。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够鲜明。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体化设计,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一步加强调研,改变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架设计和课程建设导向,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三)产学研合作力度亟需加大。学校与教学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合作育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措施没有到位。缺乏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平台,横向研究项目少,缺乏能够真正支撑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平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系不健全。
(四)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才,特别是应用型师资队伍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快新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五)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管理权威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度不足;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的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有待改进;学分制管理缺乏对学生的绩点评价;教学改革课题较少;实验室开放度和利用率不高,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差;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教师的质量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六)开放办学有待提升。学校对外开放度不够,在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强开放性办学力度,要加大和国内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七)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有待提高。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增强顶层设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不够广泛,缺少计划性,引导和培育的举措不多;缺乏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措施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抓手;社团活动覆盖面不广,科技类社团比例低,社团活动没有纳入学分管理。 二、整改工作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按照“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内涵要求,把近期整改工作与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长期建设任务与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重点解决教育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学校评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线,以不断提高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4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为目标,巩固评建成果,注重整改工作的整体性、长效性、实效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扎实地做好整改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教学院(系)和各职能单位为主要成员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马 林 李 星副组长:李 静 李龙锦 钟正平 周运生 吴 孝 梅 军
成 员: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秘书长:梅 军(兼) 整改工作办公室设在评估办 (三)整改进程
我校整改工作计划在一年(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内完成,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机构,全面总结评建工作情况。整改方案报送教育部评估中心。各单位按任务要求分别制定整改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第二阶段:整改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学校和各单位按照整改要求、实施方案逐项完成整改各项任务,适时开展整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学校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完成整改工作报告,经院长办公会审定后,报送教育部评估中心。 (四)基本要求
1. 各单位根据整改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实施方案
和计划,按照“四化三限”的工作要求,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每一项整改任务。2.学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单位签订整改任务书,分步骤、有侧重,务实推进各项整改工作有序进展。
3.加强整改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及整改过程的监管和结果评价。 三、整改内容与措施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 调整二级院系设置和学科专业布局。认真研讨、调研,形成关于院系调整、专业调整、
部门整合的方案,对现有院(系)、学科专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2.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
设置部分非师范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建立院系之间师资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力量,提高新专业建设质量。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5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3. 建立专业评估、更新和淘汰制度,对部分就业前景差、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专业发展前景、就业情况、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等因素,建立专业动态更新与淘汰机制。
(责任领导:钟正平、梅军;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协助单位:各院系)
(二)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3+1”(3年学科专业理论教学+1年学科教
育学或专业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设计,在人才培养上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在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上改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加强社会需求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