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角度谈高校思政课创新

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角度谈高校思政课创新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舳1只业 第31期(总第851期) 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角度谈高校思政课创新 杨飞 刘海华王向华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文章提出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运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等途径,内化大学生价值选择,完善大学生人格,激励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校思 ̄Li,Y-社会责任教育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杨飞(197 3一),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育;刘海华(1974一),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与技术;王向华 (1965一),-k-,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O11年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课题编号:JYGH2011 058)和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项目“基于微视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H141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1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 5(2015)3卜0059-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责任的有无、强弱关 习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 系着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 使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学 社会责任培养。 (二)教育阵地创新 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巩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 (三)机制体系创新 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两课”教学是高校思 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构建校园 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两课” 网络信息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条例,监控相 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育内容,创新教 关网络信息,健全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对于基于新媒 学形式,与新媒体保持同步,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提 体对外公布的校园网络信息应严格审查,确保信息 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利用多媒体 准确、导向正确,对于失实、虚假、、暴力等不良 技术以及新媒体资源,实现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开发 信息及时澄清或删除,避免激化、扩大。另一方面, 基于超文本结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多媒体 高校需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倡导文明网络环 控制系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集图像、声效为一 境,宣传网络道德基本规范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引导 体,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大学生自觉规范个体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2.依托新媒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与行为,营造良性校园新媒体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作者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境,抵御新媒体负面效应。 l 体现于新媒体,利用校园论坛、主旋律网站、微博、博 客以及飞信、微信等实时通信工具,长期、广泛渗入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网络舆情密切关 [1]邓秋萍.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J]. 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大学生良眭互动,对于突发事 科技管理研究,2o13(16). 件及时澄清、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宣传 [2]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 正面信息,确保主流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红 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o]3(2). 色教育网站宣传先进文化,及时过滤失真、虚假以及 [3]赵定贵,梁芷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波动、变质的不良信息,使大学 策[J].教育与职业,2013(s). 生在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潜移默 ◎教育与职业 第31期(总第851期) 一、“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 (二)高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和 大课,授课形式一般是课堂灌输多,社会实践少;一 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生活实 社会责任指每个社会个体在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教育 过程中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它包括对自己的生 体、社会、国家负责。 命、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负责,也包括对他人、集 主渠道,但思政课的教育力量有限,多是一百多人的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在主 些思政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政治化,很少 观上都有很好的社会责任感,认为社会责任很重要, 也想为社会做些事,但涉及具体问题时,他们的价值 际,“假大空”的理论灌输往往被社会上流传的某些 取向往往就会偏离社会而倒向个人本位,过多地注 社会丑闻抵消,许多道理大学生并不认同,不利于其 重自我理想、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利益。问卷 人格塑造。大学生常常在做与不做的纠结中丧失最 调查中,有73.9%的大学生选择为自己为家人而读 起码的基本社会责任。而有些思政课教师对主流的 书,这种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特征,不少大 学生过于注重个人的努力拼搏、价值实现,而忽略了 对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问卷调查中选择毫不犹 豫地服务国家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不到1/3。对西 方的民主、自由、,也有许多大学生存在模糊认 识。他们更多关注社会新闻,时事新闻却在其次,而 对时事的关注状况关系着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 在调研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时,他们的选择 依次为:高校教育缺乏实践;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 环境的影响;自身素质高低。这反映出影响当代大 学生社会责任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学校。调研同时发 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途径方面,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效果不太好,选肯定能提高的没有超过 40%。接受调研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各种形式的志 愿者活动或班级活动更能提高社会责任。因此,高 校思政课要想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不能 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游离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之 外,要通过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使他们在各种实 践活动中通过切身感受去体会责任,并内化为一种 自觉的行动。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教育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 教育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成绩轻品德的倾向,在教 学_T作中往往忽视了社会责任这一软实力的建设, 没有很好地体现德育为先的本体功能。在这样的教 育环境中,思政课的课时被缩减让位给专业课,思 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和家长常常自觉或 不自觉地强调成才与个人前途、个人利益的关系,很 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责任 意识。这就强化了个人动机,弱化了思政课的吸引 力,导致大学生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自身 修养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可有可无, 使大学生接受社会责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 折扣 回 价值观、利益观介绍不明朗、不肯定,甚至在讲授中 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不正确的内容,不仅容易造 成那些缺乏辨别力的大学生的迷茫,还会和一些不 负责任的宣传一起迎合西方意识形态,产生适得其 反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的素质现状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 任教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言传不如身教,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师 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以高尚人 格和丰富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但是实际上,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 识对个人的重要性,却不肯定知识对社会进步的作 用;有的思政课教师甚至公然宣扬西方的某些错误 观念;也有些思政课教师向大学生传授的知识本身 存在错误,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形成。 三、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 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校思政课应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问 题探究法等进行授课,对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 理论问题不能回避,应结合典型事例,答疑解惑,寓 教于乐。在五门思政课中可选择某一方面的社会责 任来重点讲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要激 发大学生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而尽己所能的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辩证法分析当 今的热点、焦点问题,形成判断;在“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感受中国的 发展和强大,自觉为和谐社会出力献策;在“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体会如何做人,怎样活着,坚 定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在“形势 与”中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面应对和解 决大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 领域,提升他们抗演变的能力。 ◎教奇与职业 第31期(总第851期) (二)恩政课社会实践的加强 思政课社会实践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焦点、热点、难 点现象的讨论能明辨是非;通过在社区、农村、敬老 成。第三,提高讲课的艺术性。思政课教师的教学 语言能展现其讲课艺术性的高低,教师授课生动,语 言风趣幽默,有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自然能在课 堂上吸引住学生。当然,讲课的艺术性要服务于内 院等地的社会实践调查,能了解和感受社会,增强对 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喧宾夺主。学生被思政 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性 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吸引住了,教学内容就会内化为 认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建议高校思政课的实践 他们的思想,指导他们的行动。 教学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讨 (四)思政课中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运用 论。期间应注意正确的指导和引导,通过讨论发现 大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思政课教学才会更有针对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公民,社会责任培养的目 标也有所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性。第二,让实践教学的形式为思政课的内容服 务。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去布置实践 教学,而不能太随意。不管用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只要能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并理解相关内容就是成 功的、有效果的。第三,社会实践的模式除了热点讨 论和社会考察、调查外,还可以读“红书”、唱“红歌”、 看“红电影”、拍摄“红色微视频和照片”、进行“红色 区域”旅游、自导自演“红色小品和相声”等,这些模 式一定要结合思政课,把相关内容挖深、讲透,内化 给大学生。第四,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督和 保障。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从酝酿、计划、实施、考 核都要加强监管,以防流于形式,走过场。同时还需 要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一系列的保障,包括组织保 障、经费保障、后勤保障等,以顺利解决实践教学过 程中出现的困难。只有不断发展实践教学,思政课 教学的理论才能持续创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才会 更加坚定。 (三)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 高校要通过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来 教育、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 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进行德育。教 师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 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时代,与祖国和 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缔造快乐而6-意义的人生。而 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还有提升的空间,第一,是政治方 向性,要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根基。思政课教师如果不信仰马克思主 义,就没有资格去教授和引导学生。第二,要拓宽知 识面,多读经典和原著。五门思政课涉及道德、法 律、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军事、外交、党建、社会等 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读经典和原著能让思政课教 师“根深叶茂”,进而可以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结 合到课堂上,从多角度去讲解问题,启发学生,答疑 解惑。这种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可以增强课堂教学 的可信度和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形 天下”的社会责任教育,而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都体现了古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到了 近现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时期 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更有长征精神、抗日精神, 无不洋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当代的“两弹一星”精 神、“98抗洪”精神、汶川抗震精神、奥运精神、航空 航天精神,也都时刻激励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中 华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 的源泉,对内化大学生价值选择及价值判断准则,完 善人格,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家庆.大学责任: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J].教育与职业,2012(33). [2]邵妍,王永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3(3). [3]康树元,颜小燕.增强高职高专思政课大班教学实效性的探 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2). [4]杜丽华,范学林.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的高职生现代公民 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15). [5]杨飞.活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4. [7]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核心能力为目标的 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8). [8]王春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职业道德教 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