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No.1. 2020Sum 206
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张玉萍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 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以热忱的报国之心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更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因此,对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和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14-0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作为担负重大社会责任的群体,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大学生自我发展、高校的价值体现乃至社会的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高校作为大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阵地,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改变培养模式,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完善考评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这样的敦促和感染,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社会责任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
1.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可能有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家庭在最初时让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基本认知,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学生大多与父母亲友异地而居,受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需要大学生群体对责任意识起到引领作用,仅仅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依托于高校,只有通过高校引导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并以此确立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高校社会价值的实际需要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敢于负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勇于面对新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敢于承担责任,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既是高等教育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实现高校社会价值的实际需要。
3.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先进地位决定了其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榜样,引发普通民众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二、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固然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培养,但学生进入大学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依赖于高校。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以大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就业率为教育目的,还要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减轻辅导员身上繁琐事务的负担,给予充足的时间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外资源的价值,从制度和经费上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落到实处。
2.优化培养模式,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优化培养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情感教育、心理学教育相结合,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把外在知识与日常生活行为联系起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促成责任感的形成和深化,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富有新时代气息。对于容易陷入迷茫、困惑情绪中的大学新生,应当侧重于自我责任感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可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社会新闻事件、老一辈的教师们经历的切合生活实际的真实事件让学生了解现实责任故事,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对于心理日趋成熟的高年级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对就业方向的选择极为重要,更需要用
收稿日期:2019-12-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GBB1317078)作者简介:张玉萍(1967—),女,辽宁新民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
2020年第1期总第206期
思想政治教育
No.1. 2020Sum 206
真实的情景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感知和领悟社会责任。可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参观,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基层岗位上去锻炼;也可发挥榜样力量,邀请典型人物到学校演讲,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各类由学生组织自发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当予以支持,指派专门的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实践中的磨炼,提高学生对责任的分辨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3.增强教师素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专业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对专业教师的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把精力都集中在科研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影响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必须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及时与学生沟通,让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
4.完善考评机制,建设文明校园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除了学生内在的养成之外,还需要外在规范的约束。高校应按照社会相应规范体系,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通过外在制度的约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
上接第13页
任意识。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行为记录在档案中,警醒学生反思己过,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事。严格制定评优制度,将德育考核纳入综合测评中,以此为依凭,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进行评价。还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以多种渠道建设文明校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成效。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作了简要说明,并从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责任感的培养、优化培养模式,丰富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素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完善考评机制,建设文明校园几个方面对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参考文献:
[1]吴康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
[2]熊超.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及途径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系列研究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17(3).
[3]慕春梅.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
(责任编辑:李凌峰)
类实践能力提升的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符合自
环节是就业指导,高效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身实际的就业方向,针对就业方向需求,不断地锻炼符合构的完善。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常集招生、档案、就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和企业发展中得到业、信息发布等综合事务于一体,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实现。
2.培养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乏专业化与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
第一,高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就业信息资源有限,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
系。高校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路径的培养。高校从自身办学资源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
断优化学科专业,改革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高校对创新人1.培养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大学生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体系进行积极探索,使大学生培养的职人文素质教育多元化教育载体中,“课堂思政”是其中最有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从地方经济实际与岗位需求出发,对培效的模式,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思想政治教养目标进行制定,凸显培养特色,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大学育的内容一并融入进去,实现教育目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的专业竞争力。
第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的出台支持大学生就业。政府择业观,养成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的道德素质。在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中,教师首要全面解读就业政策,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
求,客观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等给以鼓励。政府加大改革有关配套制度的力度,打破固有
壁垒,提高就业比率。大学生就业政策要落实到实处。大学供支持。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树立就业导生基于实处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细化各项就向,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融入教学日常,进行系统培训。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全面充分的就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形成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具信息提供给大学生毕业生。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通过精准化的思想引领和专业指
参考文献:
导,增强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理解,充分认识自身专业的就业
前景以及行业发展面临形势,使其自我加压,有目的地加强[1]郭欣,娄淑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16(3).实践锻炼和技能水平提升,争取更多就业信息。
[2]杜红芳.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学校党
第三,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企业对人才具有多元化需建与思想教育.2016(2).
求,专业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日益减弱,企业对于大学[3]魏彬.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生综合素质、个人文明素质更加看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责任编辑:李凌峰)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