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卷】2022年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中考卷】2022年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22年中考冲刺模拟试题(二)

语 文

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1.全卷共8页,共25道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一律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

一、书写水平(5分)

1. 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题小题,20分)

2.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4分)

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bù qī ér zhì ①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篇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míng jì ② 、点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在学习上,学生要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 ....B.历史上,泰山因其巍峨挺拔而备受历代帝王推崇。 ..C.看着他那滑稽的表演模样,大家都忍俊不禁笑了。 ....D.你好好掂量老师这句话的分量。 ..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效果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其中,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舞台提示组成。 B.《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代表作品之一。 C.《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D.《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己》都是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作品。 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 ,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朱自清《春》 )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③ ,静影沉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④夕阳西下 ,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⑤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孟子三章》 ) 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⑦高尔基的《海燕》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 这两句从形、色两个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 高尔基《海燕》 )

三、阅读能力(共16道小题,50分)

(一)名著阅读

6.《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 朝花夕拾》 的一篇是(3分 ) ( )

A.《五猖记》 B.《故乡》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二十四孝图》

7.下面《水浒传》语段中,A是 (人名),数日前,A因为 (情节名称)令众泼皮一齐拜倒在地。(2分)

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A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混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A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

(二)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冬天

卜庆萍

母亲在村头拾柴禾,抖动着手将一根根柴禾拢在怀里,一小捆就拾了大半天。柴禾把影子拉得细长,像母亲的身躯一般瘦。一阵寒风呼啸而来,恶狼一样扑向母亲,母亲像一片单薄的秋叶,随时都可能被大风刮走。

没想到这个冬天来得这么早,没打招呼就径直闯进了母亲的生活。母亲在遥远的路上,想象着家里的温暖气息,艰难地使出全身力气,冒着寒风,踉踉跄跄地把一小捆柴禾背回家。

母亲平凡得像一根小草,又渺如毫发,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寒风却从没把母亲疏忽掉。它掠过草原,趟过河流,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弯腰,都躲不过它的视线。冬天对母亲来说,是一个无边的梦,母亲在这个梦里跌跌撞撞,倦鸟一样,于天空的一角低回。寒冷熟知母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还知道她头上有多少根白发。院门被刮得一开一合,寒风先是故作温柔地把院门推开,在一声熟悉的开门声中,母亲的眼睛忽地亮了一下,才半个身子走进来,寒风就凶狠地合拢院门,门板重重地打在身上,柴禾撒了一地,肩上留下了一道久不愈合的伤痕。

进了屋,母亲用力关好门窗,把每道缝隙全部封闭起来,但冰冷的寒风还是从看不见的缝隙里钻了进来,怎么也摆不脱。捂着隐隐作痛的胸口,母亲想事情想得出神。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着,无论挪步村头,还是蜷缩在屋子里,都躲不过冬天。冬天在母亲心中结着一层厚厚的冰。母亲点燃柴禾,想把火烧旺,把屋子烘热,可湿漉漉的柴禾冒出浓浓的青烟,剧烈的咳嗽顺着青烟飘出来,飘得很远很远。

简陋的屋子在大风中飘摇,像汪洋中的一条船。院子里那棵小树,想把冬天挡在外面,冷风用尾巴轻轻一扫,便拧歪了它的脖颈。尘封的屋角横着蛛网,冷得瑟瑟发抖。母亲张了张嘴,似乎要和冬天对话,但一个字也没吐出来。话语被冻成了冰块,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方能化成消融的冰水流淌出来。母亲用围巾裹住嘴,却裹不住阵阵强烈的咳嗽,咳嗽从胸腔内发出,像重音鼓,能将肺击穿。在寒冷里,母亲裹紧绽开棉絮的袄,来回跺着脚,脚步蠕动的轨迹,像一个潦草的字,这个字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却不忍心抚摸它的含义! 在冬天里行走,母亲麻木得已经不再感到疼痛,冷风能把疼痛刮来,似乎也能把疼痛带走。母亲坦然地想事情,平静地看着风,风反而收敛了威力,飞扬的尘埃也渐渐落定。母亲突然挺起腰,凄冷仿佛受了惊吓,缩着尾巴溜了,刚才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仿佛一下子全都随风飘逝,泯然无痕。

大雪倾泻下来,落在那些年落过的地方,母亲已不再注意它们了,也不再倾听落雪的声音,她似乎对这个骤然而至的冬天漠不关心。母亲瞥了一眼雪花,没有任何交谈的欲望,任由它们飞舞。大雪单调地下着,尴尬地降临大地,鸟雀不再与它们结伴而行,半弯惨淡的月也不再照面。冬天执意要来,穿再多的棉袄也没用,母亲把仅有的一点温暖保存起来,苦心经营一个轻盈的梦。这个梦,从吱嘎作响的纺车里缓缓走来,披着昏黄的灯光,抚摸着枯瘦而飘忽的身影,在母亲心里一掠,种子一样在孤寂的冬夜里萌动。

窸窸窣窣的屋子里;母亲穿针引线,僵硬的手指染上破碎的灯光。声声咳嗽,在灯光里蔓延,撞击着斑驳的墙壁,叩击着岁月的门楣。母亲不顾一切地张大耳朵,心灵奇异地洞开,昏倦的双眼微微眨动,视觉里涌出三五成群的梦。母亲在这些梦里吃力地走着,要一直走到春天。渴望春天的来临,可春天真的来了,母亲却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里,但母亲还是渴望春天。

我对冬天的记忆尤其深刻,母亲的一生都是冬天,冬日的时光水一样漫上来,母亲却没有被淹没。看着母亲枯瘦飘忽的身影,我就看到了冬天怒放的腊梅!

8.对标题“母亲的冬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在冬天的艰难生活。 B.母亲坎坷的一生。

C.母亲经历的大自然中寒冷的冬天 。

D.母亲一生都生活在冬天,她对生活很失望。

9.本文写到母亲在冬天拾柴禾的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在村头拾柴火禾。 B.母亲背柴禾回家。 C.母亲背柴禾进院门,进屋后关好门窗。 D.母亲入睡,做了很多梦。

10.请分析“一个人的岁月,无论在村头,还是在屋里,都是冬天。”和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有何不同?(3分)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母亲的一生都是冬天,冬日的时光水一样漫上来,母亲却没有被淹没”的理解。(3分)

读书有秘诀吗

邓拓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 ,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

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12.下列关于古人读书态度和方法的解说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B.读书要读活书,要做到灵活运用; C.读书要不求甚解,不必把书读懂; D.读书要有批判的眼光,去糟取精。

13.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 B.不要为了某种功利而读书。

C.读书重在理解精髓而不在于死记硬背。

D.读书就是为了实际需要。

14.文中第二段谈到明代学者吴梦祥的学规,请问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的

例子,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15.通读全文,你认为读书的秘诀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与顾章书

[南朝梁]吴均

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②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③,于斯已办。③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去月:上月。②幽岫:幽深的山穴。 ③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16.文章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崖壁与云霞一争高下 B.山峰遮住了太阳 C. 深谷小溪聚集着潭水 D.猿猴啼叫凄切哀婉

17.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B.“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林间因鸟儿猿猴的参与而显得热闹。

C.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

D.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

18.本文与吴均的另一篇《与朱元思书》都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但所表达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概括。(4分)

1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 仆去月谢病 长跪而谢之 (《唐雎不辱使命》) ..

B. 梅溪之西 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 ..C. 英英相杂 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

D.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庭树作飞花。

【注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0.本诗与韩愈的另一首《晚春》的标题都有“春”字,但诗歌内容和及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比较。(4分)

21.诗作最后一句写出了雪花纷纷落下的情景,由此推断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3分)

A.下 B. 穿 C. 落 D.洒

四、语言应用(共3道小题,15分)

在众多的大灾大难面前,无论是03年的非典,08的汶川地震,还没有过去的新冠病

毒,一次次得磨难,让中国人民更凝聚在一起,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国家说:“人民是中国抗疫斗争点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然而,强大的国家不正是我们真正的底气? 天下国家,

我们与祖国不可分割。此次班级开展了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主题班会活动。

22.在疫情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他们说国难当前,义不容辞,还有无数守护着我们的一线人员,辛苦跑腿的外卖小哥、永不占线的接警人员、火灾当前最美的逆行者……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学生会拟写了一封感谢信,请你找出3处不妥之处进行修改。(6分 ) 感谢信 亲爱的医护人员、警察同志及奋战一线的守护者们: (1)你们好! (2)有一群勇于挺身而出的人,他们走在我们的前面扛起大旗,如果是为了自己, 可能早就倒下了,为了人民,他们毅然前行。(3)你们把苦和累留给人民,将快乐和健康 送给自己。(4)谢谢你们用生命守护生命。致敬每一位与死神搏斗,奋战在一线的所有工 作人员!(5)我向你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6)xx中学学生 2022年4月8日 (1) (2) (3)

23.在此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中,那一条不能作为青少年应自强不信点依据( )(3分)

A.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建设祖国的本领。 B.多学习外国文化,增加对外国文化内涵的了解。 C.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培养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

D.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

24.在此次活动中,有许多的老师和同学写了许多赞美医护人员的对联,可是不小心被小红打乱了顺序,请你和她一起从下面的六个句子中选出四句,整理出两幅联吧。(6分)

1. 良医有术救危人 2.满腔医术为人民 3.银针刺开云千里 4.快刀无声除病患 5.人间青史记良医 6.华佗在世颂白衣

对联一: 对联二:

五、写作能力 (60分)

25.你写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这类话题的作文吧?面对熟悉的话题,你是否能产生新的创意呢?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 (2)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经历、体验、感受中那些富有个性特征的东西。也可写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能让人感受到清新的时代气息。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 (4)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2. ①不期而至 ②铭记

3C(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要发笑,从语法上说,与句中“笑了”重复 ) 4.D( 《藤野先生》出自散文集集《朝花夕拾》 ) 5.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浮光跃金 ④断肠人在天涯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⑦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6. B

7. 鲁智深 倒拔垂杨柳 8.A 9.D

10.答: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冬天的孤独与无助。“挪步”写出了母亲步行的艰难;“蜷缩”写出了家境贫寒的母亲在冬天的寒冷。这句语言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1.答:母亲的一生像冬天一样,生活在艰难和不幸中,但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和不幸,母亲都没有被压垮,她一直在渴望春天的到来。表现了母亲不畏生活的艰难,迎难而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12.C 13.A

14.答:例如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他读书勤奋,刻苦治学,于是有了“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头悬梁:东汉时的孙敬,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 15.答:我认为读书的主要秘诀是要立志用功,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要知入知出,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阅读名著要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再从整体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还应

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再如阅读古人的作品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一味地接受,要有怀疑的态度和精神。

16.D。

17.B.解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林间因鸟儿、猿猴的参与而显得热闹。

18.相同。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希望

寄情山水的情感。 19.C。A.推辞/道歉;B.助词,的/代词,指狼;C.混杂/夹杂;D.向来,一向/白色的

20.《春雪》描绘的是冬末初春,百花未开、青草刚刚萌牙,白雪化作飞花装点春色的景象,表达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晚春》描绘的是暮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21.B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2.

(3) (1)“你们好!”前需空两格 (4) 把(3)处“人民”和“自己”交换位置 (3) 把(5)“我”改为“我们全体同学”

23、( B ) 24.

对联一:良医有术救危人, 快刀无声除病患

对联二:满腔医术为人民, 华佗在世颂白衣

25.作文

评分标准依照贵阳市2020年语文中考评分细则。 依据及出处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出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 考学生的意图

1.学会从多方面审视作文,力求表达有创意。

2.从优秀作品中获得创新灵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3.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意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