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度过的中秋节随笔多篇

我度过的中秋节随笔多篇

来源:欧得旅游网
我度过的中秋节随笔多篇

中秋节随笔1

中秋佳节,月色撩人。

吃过美味的月饼,话过有趣的家事,老人孩子都已经慢慢的醉入了甜蜜的梦乡,庭院内外显得一片静谧,只有那架葡萄藤上层叠的叶片不时被清风惊扰的哗哗声。

月色如水,静静地铺排在庭院内外,山村之间。

夜,遁去了尘世的喧嚣,给山村带来一份难得的宁谧与和谐,而我却满心兴奋,失眠了。

蓦地,一抹月光款款的,悄无声息的溜了进来,出现在床前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都明亮了起来。

我是喜爱月的,对中秋之月尤是挚爱。于是我重新穿好衣服,寻觅这美妙的月光。

开了门,穿过小路,不远处就是野外。这时整个月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了。八月十五的月是旖旎的,纯洁的,带着款款的深情,撒落一地的清辉。

秋夜,月华如水。远处黑黝黝的山脊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轮廓,越发显得崔巍了。

河流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很突出,溪流是欢快还是悲伤,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它千百年的就是这样流淌着,从来没有改变

过,或许这就是它的初衷吧。

从容的涉河,坐在河的岩石上。我仰头寻找令我痴迷的月光。柔柔地,温润地,不带有任何的纷纭,不带有任何的芜杂。 只是一缕清辉,只是一份宁谧,这就已经足够了。能在这样的夜里,寻找到一个如此的境界,我心已经满足了,无需再满世界的寻找安静。

夜,渐渐的凉了。露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可是我的心里很是愉快,很是高兴。心里觉得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愉快了,于是心底生出一种别样的情绪来。

月光无声的流淌着,河水也在无声的流淌着。夜,消去了所有的声响,让所有的东西沉浸在宁谧之中。

我感到了丝丝的凉。按说,现在不是很冷的季节,为什么在我的心中还是这样的寒冷呢?

白天,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疲于应付,使我焦头烂额。白天的延续,经常使我在夜里不得安宁。我经常的处于失眠的境地,因而显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而月光是公正的,特别是这中秋之夜的满月,它不因我的渺小而鄙视我,它不因我的成功而阿谀我,它一直就是默默的看着你,看着你走的每一步。 中秋节随笔2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

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

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随笔3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

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中秋节随笔4

漆黑的天幕上嵌着一轮明月,散出一圈圈清冽的银色光辉。一抹云挡住了月亮的些许光,却也被映成了青色。挂着“水木清华”

牌匾的红色建筑屋顶插入天空,也被染上了一层银色的神秘。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水木清华度过了一个中秋节。

石头砌成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缠绕着小湖,就像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湖边的柳树宛若一位位欢欣的姑娘。四处都是黑漆漆的。只有挂着“水木清华”牌匾的建筑周围是明亮的。几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坐在石头台阶上交谈着,不时发出嘶哑的笑声。洁白的石头雕刻成的小桥架在路上,青色的地砖绘着淡雅的纹路。“玩儿什么呢?”有人问。“捉迷藏!”“就玩儿捉迷藏吧,我抓。”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好!”大家于是都去暗处躲藏了。我沿着石头路跑着:藏哪儿呢?别被抓的发现啊。就一个人抓,应该不会发现我。到底藏哪儿呢?跑到自清亭,这座只有石凳,没有围栏的小亭子旁。我放慢了脚步。“就藏这吧。”我一回头,看见了满脸坏笑的柴瑞樱。“行啊。”于是我们翻到亭子后面藏了起来。月亮渐渐变成了金色,仿佛一伸手就能碰到她,她似乎在睁大眼睛紧盯着我们,看看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我望着月亮,笑了:即使月亮再亮、再圆,抓的也未必能找到我们,嘿嘿!通向自清亭的小道上传来了淅淅簌簌的脚步声。莫非是抓的?我们屏住呼吸。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抓的藏的?”我压低声音,扒住石凳,时刻准备翻过去。“藏的!”对方同样低声说。“咻。都是藏的。谁啊?”“我!”高源从灌木丛旁冒出了脑袋。“还有我!”朱珠也钻了出来。黑暗中只看得见她们弯弯的笑眼和白白的大牙。“恭喜啊。一起在这缩着了。”“同喜同

喜!嘻嘻。”高源说话有些口音,听起来就像在说日本话”吆息吆息”。“游戏结束了!”有人在喊。“游戏都结束了,走吧!”“赢喽!”我们开始欢呼。那几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出神地望着我们,眼神中分明含着失落。和我们的目光相遇了,他们尴尬地笑笑,嘶哑的笑声便又响起了。

月亮在云层中隐去了,只剩一抹淡淡的光晕。我们仍在快乐地游戏,那几个农民工的团圆佳节却像月亮一样隐去了。 中秋节随笔5

花好月圆共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天的一半。所以故名“中秋”。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所以又有祈求团圆的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中秋节”,“团圆节”。

在我的记忆中,也过了10多个中秋节了。但是今年的中秋节给我的印象最美好。我不仅是看到了玉盘般的明月,更因为这是经历了“5、12”大地震和北京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团结、和谐、坚强,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浮现。 晚上,一轮灿烂的满月,高高的挂在深蓝的天幕上,它那圆圆的脸上,挂满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的望着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薄薄的云萦绕在它的身边。宛如仙女舞动凌绡,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银白色的纱裙,照在那红红地花瓣上,花儿也显得更加娇艳。

我们坐在亲戚的院子里。围着一张大圆桌,桌上的果盘里,

有规则地放摆着各式各样的月饼、水果,一杯清明的绿茶、一盅浓香的酒、一群欢喜的人。真是丰富至极!热闹至极!

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月亮。我看见了嫦娥姐姐在和玉兔玩耍,后异在打猎。吴刚在喝团圆酒。这真是一幅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我吃着一块甜甜的月饼,心里充满祝福和祈祷。我想到地震灾区的孤儿,他们虽然失去了亲人,但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怀;我想到了世界各国的奥运健儿们,团聚在北京时的那个在比赛场上是对手,在比赛下是传递友谊的朋友的感人场面,那首奥运盛会主题曲《我和你》的优美旋律,仿佛又在我耳边回响。

啊,今年的中秋节,是让我难忘的,我会永远住这一天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