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青年学者论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7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王世海赵爱琴

要: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等,其包含技艺层面、态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三个层

次。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和兴国之器。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开启中国产品高品质时代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产学合一、做学合一、车间课室合一、老师师傅合一、校企文化合一”为特点的“校企双主体,工学五合一”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词:中国制造;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王世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广东广州510520);赵爱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广州51065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JKDY30)、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研究”(编号2016GZMZYB37)、201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7GXSZ091)、2016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珠三角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DGZ16Y054)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8-0013-02

心课程的教材也可以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编制。这种校企合作量身定制课程体系的方式,更加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更加强调课程体系所起的综合作用,突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课程的设置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目的。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在实训实操方面,高职院校不仅要引进企业先进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而且也可以采用企业的一些管理理念和实操实训的运行机制,在学校重现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让高职学生熟练地掌握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

[1]

术技能。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

“工匠精神”的内在涵义,目前国内外的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等。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对所从事的工作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对所做的事情严谨钻研、精雕细琢;对所生产的产品认真执着、咫尺匠心,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神,它体现的是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市场的主体,它与作为商品市场的主体——企业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因此,要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解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错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入手,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任。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学合一:校企双方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要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吻合,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考虑校企双方一起开发,专业核

可以实现高职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无缝对接,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养成。

二、做学合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课程设置“企业化”,与企业、市场和行业接轨是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产品设备的特点,这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讲授校企合作课程的老师最

2019·081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7期好经过企业资深专家的培训,目的是为了符合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规范。要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方式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熟”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到“优秀匠人”的角色转变,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三、车间与课室合一:“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从业过程中在职业岗位上养成的。“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可以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实践平台。校中厂”是指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建在学校,学生在车间进行实训,让企业参与教学。“厂中校”是企业用自己的设备、师资和课室等资源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实际。高职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实操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工作车间现场完成,实行“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车间与课室合一的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化融合,既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设备场地等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了学校的成本投入,提高了办学的实效性。另外,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可以全方位“零距离”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老师和师傅合一:学校老师考核与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

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名师和能工巧匠给高职学生授课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老师和师傅合一的教学可以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解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转变,这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要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与校内老师进行1∶1的比例配置,与企业共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承担教学实训任务,导师们要定期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的考核和培训,以确保教学质量。名师具有较高的工匠技艺,具有专门的培育高水平学生的方法。让企业名师带学生实操实训有助于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对职业的敬畏和对技艺的执着。

142019·08中青年学者论坛比如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可以共同指导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对实习的考核,可以由以试卷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调整为以企业师傅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跟着师傅,先看再做,由浅入深,在技艺上切磋,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实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合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供”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求”的“无缝对接”。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就是校企双方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渗透,把在校的大学生逐步培养为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过程。这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双方定期举办“校企文化高度融合”“企业家风采”和“零缺陷文化研讨会”等系列论坛,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往与互动,同时把企业文化的精髓如“事情一次做好,质量顾客满意”等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基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相通的文化气质与积淀的基础上的,例如,二者所属的文化都代表着各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同属“为人”的文化:一方面两者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建设层面都体现着“人本管理”,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二者都围绕着“人才”来进行文化的构建,在形成中相互取长补短,注重吸收和融合对方的文化精髓,并最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目标。

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中华民族亟须重拾,高职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基础,是“中国创造”的灵魂。当前,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这既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国家的需求,更是时代的呼唤。参考文献:

[1]赵爱琴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

2011,(1).

责任编辑

朱婧婧

“工匠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