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来源:欧得旅游网
浙江建筑,第28卷,第12期,2011年12月 Zhejiang Construction,Vo1.28,No.12,Dec.201 1 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P}_J reI“mii mInarnan,、,Di 1.9iscussion on the Characton on the Gharacter of Anci ̄ent  ViViil i,gacles in Shaoxing and Its Protection 张水根 .陈祖铨 ZHANG Shui—gen,CHEN Zu—quan (1.华汇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2000;2.绍兴市建筑学会,浙江绍兴312000) 摘 要:散布于古越大地的古村落是构成绍兴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古城绍兴建城2 500周年之际,在痛感这座历史名城真 实物化遗存缺失的背景下,绍兴市建筑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全市古村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分析了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并提 出了加强保护的对策,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关注和觉醒。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1)12—0008~05 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迎来2 500周年之际,在痛 感这座历史名城真实物化遗存缺失的背景下,寻找 奠定历史名城文化基因的古村落,显得尤为必要。 为此,绍兴市建筑学会会同绍兴日报社进行了为时 一留守洛阳的杨广之孙杨侗被拥立为帝后,大权旁落 终被逼死。其幼子杨白渡江南来,沿古剡溪一路i 到彩烟山下,有爱妃投崖自尽,身心疲惫的荣王杨f 决定“就守此地吧”。于是杨帝后人成了彩烟山 早的定居者,并繁衍出一个世宦望族(见图1)。 年的“走马绍兴古村落”活动,对绍兴市域30余 个古村落实施了普查式踏勘,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 《绍兴日报》对此开辟了专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 鸣。对此笔者感触良多,归纳为三重感受:历史的厚 重感、现实的沉重感和保护的使命感。 1 历史的厚重感——建筑是历史的物化 1.1 每个古村落都见证了一段历史,每处古建筑总 有一个故事 成千上万的村镇都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 的,流传到今天,使之能够被誉为“古村落”的,往往 有古建筑群、古戏台这些被物化的实物遗存。这些 物化的遗存,或印证着昔日的荣耀,或讲述着动听的 故事。 位于新昌县双彩乡的下宅村就与隋王室的杨白 有关。隋大业十四年,一代骄主隋炀帝遭江都之变, 收稿日期:201l一09一l 3 图1下宅村尚书第 如果说新昌下宅的起因很心酸,则诸暨斯宅f 由来很美丽动听。 作者简介:张水根(1960一),男,浙江绍兴人,高级工程师,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 第12期 张水根等: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9 斯宅原名上林。公元884年,东汉廷尉史(斯) 门山腹地,散布着为数众多的古村落,而平原水乡相 对较少。产生这种地域差异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曾有两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一次是东 晋,“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羲之、谢安家族即是当 时晋室南迁的代表。嵊州的华堂村就与王羲之第六 伟的第25世斯德遂游学到上林,这里住着一户宋姓 人家,膝下有一女,年方十八,俊秀甜美,就是从小不 说话,宋父一直以为是哑巴,但其女见到上门讨水喝 的后生,奇迹出现了,小女竞叫父亲款待后生,老父 心生惊奇,遂促成了一桩美丽的“闪婚”,开启了上 子有关,王于公元355年辞官会稽内史后隐居华堂 附近的金庭观达6年之久。如今的嵊州三界镇(古 林斯族的繁衍。自晚唐至今1 000余年里,族人科场 人仕、商贾致富者众多,斯宅由此成名(见图2)。 图2斯宅千柱屋 嵊州“贵门”两字系朱熹手迹。贵门见证了南 宋二位理学大家吕规叔和朱熹的友谊。据史载,南 宋名宦吕规叔因主战遭贬至金华,继而又挂冠辞职, 迁往妻娘家嵊州,创办著名的鹿门书院,广邀天下名 家讲学。6年后,朱熹为寻访老友,亦上贵门小憩并 登堂讲学,手书“贵门”二字,以示对吕公为人和办 学的敬重(见图3)。 图3贵门更楼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散布绍兴各地的 古村落、古建筑,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我们祖先的记 忆,族群的发展史及家园建设史,是一种历史记忆的 物化。看建筑,实则就是读史、读人。 1.2 大户人家大多座落在大山之中的原由 调查发现,越是山区,古村落越是集中。就绍兴 市域而言,北为宁绍平原,系著名水乡,南为会稽山 脉,崇山峻岭。在新昌、嵊州、诸暨所属的会稽山、龙 时的始宁县城)见证了东晋望族谢家的兴衰。除了 谢安、谢玄,始宁还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至死都 魂牵梦萦的地方;另一次是南宋,小康王赵构偏隅临 安(今杭州)。这些中原望族,无论皇室贵胄还是商 贾士族,饱受战乱之苦,携夹着三妻四妾、金银细软, 居家南迁,总想找一处僻静之地安享颐年。 与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原汴京繁华相比,绍兴 (越州)在当时不啻为南方富庶繁华之地,隐匿于越 地山区,大有“闹中取静”之意,是为上策。于是这 些名门望族相继择地而居,形成了众多的“外族” (见图4)。 除了两次历史的大迁移,这些当时的交通相对 封闭之地,亦成了“株连九族”、“满门抄斩”时代官 宦人家的避难之所。嵊州竹溪据说就是和坤后代的 避难之所。徽南的西递、宏村也有类似故事,这些昔 日南方的深山野岙成了一个个“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的桃花源(见图5)。 ■ 图4 崇仁古建筑 图5竹溪古台门 1.3 院落式集群而居是古村落的主要布局形式 在绍兴这些古村落中,古建筑的规模形制都相 当大,往往几个十几个院落紧挨着次第演进,形成了 宏大的古建筑群,诸暨斯宅的千柱屋就是一例。 诸暨藏绿村的马鞍山古民居群,远看像村庄,其 实只是一幢房子。建筑群坐东朝西共三进,每进北 10 浙 江建筑 四抱、南五抱,每抱各有五问房。整座建筑有无数的 石柱和木柱支撑,仅中庭就有粗大柱子36根。据说 该建筑群落曾有九个兄弟合住。这种家家、又 户户相连,分户合族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人聚只一 家的治家理念。 同在诸暨的同山“七幢台门”更创造了民居建 筑单幢规模之最。有6个天井,前后7幢,东西向一 字排开。20世纪70年代,台门里共住了两个生产 队计100余户人家。清一式的徽式马头墙,造型规 整而多变的门楣门窗,无不显现出曾经的辉煌和气 派(见图6)。 图6诸暨寿氏古台门 嵊州崇f■镇的五联台门,五组规整的台门建筑, 共同围绕始祖玉山公为子孙读书而建的敬承书房展 开,各由卵石街巷分隔,二层分别由过街楼依次相 连,不下楼梯也可相互串门,反映出裘氏家族团结和 睦、耕读传家的思想(见图7)。 图7 崇仁裘氏古台门 聚族而居,也有深刻的社会原【 绝,土匪扰民,深宅大院有利于防护 宗族集居还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旺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宗族集居可能还与风水有关。 要请风水大师堪舆,家族集群而居、: 很自然了。 1.4古建筑雕琢精美,让当今的快 走访中,大家无不为那些精美 雕、砖雕所折服。不管建造年代早 度如何,凡有遗存的,都显得那么精、 山的溪北古宅,“雕刻如海,造作精 凡是有木结构的地方,无一处不雕亥 面,层层叠叠、排排挤挤,雕得密不j 有花卉、人物,有连环的故事,有缜霍 嵊州竹溪的旗杆台门,梁下牛删 硕大而精致,人物、动物、花鸟造型 嵊州廿八都一台门 建筑,沿内天井所有木窗 保存完好,每一扇窗户, 上部是各种花色的拼花, 下部雕刻或一二句唐诗, 或一个传说典故,既有很 强的观赏性,又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 化艺术价值。据村落中 的老人讲,当年雕作这样 一扇门窗,要木匠干上大 半个月,足见认真和不易 (见图8)。 图8 峒 上虞丰惠的通明村,尽管有几 残,但笔者惊喜地发现它的窗臼、门 雕细刻。一叶知秋,从小小窗臼、门 的精致和气派。 东浦古镇的石销墙(见图9), 圈、洗衣台板、石花架都是那样精 联台门内发现的夜间防盗石窨井更 别说象征宗族地位和权势的宗祠了 匆匆走马古村落,与其说是实 料,社会责任使然,不如说是一次心 次对先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一丝不 现时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的反思 第12期 张水根等: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2.2 经济越发展,古村落的历史遗存越少 如果把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古城、以至于腾冲 和顺古镇等的完整保存归功于经济落后,未免有 失偏颇,地方主政者的远见和慧眼独具一定是主 要原因,否则中国就不会只留下平遥、丽江等几个 屈指可数的古镇了。名城绍兴在经济起飞的20 世纪90年代初也有整体保护的动议和机会,遗憾 的是没有把握时机,名城风貌随着经济发展几乎 图9 东浦石销墙、新昌石雕花窗 2现实的沉重感——发展的代价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带给我们的,除了欣喜,更 多的是惋惜,是沉重。 2.1 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的古村落 被调查的33个古 村落中,有比较完整的 历史遗存和成片古建筑 群的已不足三分之一, 有的仅剩几幢破残的旧 建筑而已,昔日的古镇 名村,已风貌不再,地是 物非。一些古村落几乎 取不到任何可以反映过 去岁月的镜头,留给今 人的只是乡间老人口中 的叙述或县志、家谱中 图10三界古街楼 的点滴记忆。 古始宁县城三界只留下一残存街楼(见图10)。 嵊州白泥坑村,笔者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陪 同世界银行的专家做过专程考察,对白泥坑优美的 生态环境和精美的古建筑赞美不已,而如今已是风 光不再。零散的古建筑已被幢幢豪华新宅所淹没, 如同历史的碎片。在外表古老的台门里面,则是程 度更重的破败和荒凉,满园的荒草、倾颓的披屋。 作为全国文保单位的崇仁镇,是保存最完整的 古镇,即便如此,外围也早已被各色新洋楼和大马路 所包围 荡然无存。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也难以抵挡高 楼大厦和大马路的诱惑,何况是这些古村落。发展 的代价是肯定的。柯桥是一座著名的水乡古镇,古 桥纤道,白墙黛瓦、乌篷船、长檐廊,然而这种小桥流 水人家的水城图画(见图1 1)已经被现代化的中国 轻纺城所替代。 图ll柯桥古运河 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上有秦始皇的“焚书坑 儒”,下数“”的十年浩劫。所谓的“扫四旧”运 动,祠堂毁了,庙宇拆了,连门窗、床架上各类所谓封 资修意味的精美木雕都无一保留地“割了头”,这是 一种精神的洗礼。当然,历代战争的破坏、自然的年 久失修,曾经辉煌的古村落已经多是风烛残年,即便 如此,古村落生存的物化环境还存在。这种物化环 境乃至整个古村落文化的遗失还得归因于经济发展 的“魔力”。式的建设让古村落这种物化环 境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 2.3 摇摇欲坠的建筑、不堪入目的环境 嵊州竹溪,这个越王勾践的保栖之地和吴越王 钱缪王的决战之处,一晃千年,小溪依然川流,山岗 依然苍翠,而故人远去,建筑凋零。 上虞丰惠的通明村,远看还是一座很有规模的建 筑,进入庭院,只能是一声声遗憾的叹息,原有三进民 宅,二进已拆旧建新,只剩下一堵做工精致的院门,即 使还算完好的一进,中堂也已完全垮塌,瓦片散落,粗 壮的木桁架任凭风吹日晒,岌岌可危。 街河是水网古镇的一大景观,清澈的河水,穿梭 的小船,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景象已不复存在。无 12 浙江建筑 2011年第28卷 论在东浦、道墟还是小越,进入视野的只是肮脏的河 水,杂乱的建筑和冷清的街道。 今天还能看到越地的许多古村落、古建筑,虽然 自然生态和空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但传 统的社会环境早已被现代文明浪潮冲刷更新。文明 需要延续。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 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作为物质文化遗存的古建筑、 3.2保护修复要慎重 经过上百年的自然退化和近20年的建设性破 坏,从实地考察情形看,已很难找到完整保护的村落。 所以,对古村落及古建筑群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 地步,必须对古村落、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 然而,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 工作,需要有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士和 古村落的保护,更是现今时代的责任。 3保护的使命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 “老古董” 《雅典宪章》: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 引起某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应予保留)。 《马丘比丘宪章》: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 族特征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3.1和社会的责任 面对日益消亡的古村落、古建筑,各级应该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有为”,把它作为一项复兴 乡村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明确古村落保护的责任,落实 主管部门的责任,着手保护立法,制定保护规划,建 立保护基金。尽快实施全面的古建筑普查,像古树 名木那样建立档案,划定保护内容和范围,安排一定 的资金定期维修保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 建筑学会、文化社团等非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 和组织建筑及文化界人士参与到古建筑保护工作中 来,为子孙后代留一些珍贵的遗产,使历史从我们这 一代人身上得到传承。 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保护办法,如通 过补助奖励等措施鼓励原住民自行维修维护,以增 强后代的自豪感。对于后代无力维护的,可考虑腾 迁另辟为公共活动用房。也可鼓励热心的有识之 土,认养或长期租用、维护这些古建筑。 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所在镇、村委要充分认识 古建筑和古村落保护的价值。结合古建筑古文化研 究和生态旅游开发,使村民尝到古建保护的甜头,从 而使之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拥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专业操作。从这次 调查走访的情况看,一些乡村修建古建筑的热情较 高,但一是集中于宗族祠堂、庙宇的修复,二是粗制 滥造的多,这种新古董无论怎么看都别扭,与祖宗留 给我们的遗产相差甚远。所谓建设性破坏就是指这 种好心办坏事。所以,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要慎重。 要努力做到修旧如旧,使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人文 景观,在保护和发展中得以延续和升华。在保护工 作中,要多一点蕴含理性的文气和典雅,少一点“暴 发户式”的造作和浮华,使我们的保护和发展相得 益彰,既对得起祖宗,又无愧于后代。 3.3 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对古村落、古建筑自然 不会引起社会主流的关注,因此,有一批社会热心人 士关注、呼吁乃至投入显得尤为重要。诸暨臧绿村 有位女士从苏州一居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后,主动 回到原籍,全身心地投入到臧绿古村的保护和宣传 之中。斯宅则是有一位从岗位上转行干起热衷 于斯宅古村的保护介绍。这次走访,接待大家的大 多是一些文化站干部或退休老师,多数年事已高,有 些村落连这样的热心人也找不到,祖宗留下来的遗 产遗存已无人问顾。 4 结 语 这次绍兴市建筑学会与绍兴日报联合发起“走 马绍兴古村落”活动,用通俗的语言,精彩的图片, 对绍兴古村落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 解读,就是为了激发社会大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觉醒 和关注,以期形成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良好社会氛 围,这是本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