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婉婷张灵枝王登良 (华南农业大学,510642) 茶叶香气物质成分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随着科学 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微量易挥发香气物质的分析能力, 等分析的结果是,苯甲醇、橙花叔醇、水杨酸一3一己烯酯、邻苯 二甲酸二丁酯和两种未鉴定成分是乌龙茶特征香气。萜烯类 芳香物质是构成乌龙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橙花叔醇、吲哚、紫 罗酮、d一萜烯醇、2一苯乙醇、茉莉内酯等香气成分含量中占 主导地位,尤以前两种物质更为突出。 乌龙茶不但香型多,而且不同香型有各自的特征香气成 分,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异。山西贞研究 包种茶发现,包种茶中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苯甲基氰化物、 吲哚含量均很高,芳樟醇氧化物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 3一醇比绿茶高,茉莉内酯和茉莉酮酸甲酯比茉莉花高得多, 橙花叔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吲哚比茉莉花高。高级包 种茶香气成分主要是具有花香的茉莉内酯、橙花叔醇、苯乙 基甲酮和吲哚等。骆少君等分析了铁观音、黄旦、毛蟹和水仙 乌龙茶的香气,发现乌龙茶特征香气成分还含有较多的法呢 烯、乙酸苄酯等。陈荣冰用GC/MS法分析了丹桂与肉桂、铁 观音、黄旦、毛蟹的香气组成,发现 一法呢烯、吲哚、香叶 醇、B一紫罗酮、(Z)一茉莉酮、2一苯乙醇、芳樟醇、(Z)一3一己 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对茶叶的香气物质成分、香气物质 形成以及转化机理等作了较广泛的研究。本文就加工工艺对 乌龙茶香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一、茶叶香气成分 香气成分按有机分类法可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 酸类、酯类、内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 合物等,这些香气物质中以醇类、酮类、酯类、醛类和碳水化 合物为主,分别占香气成分的21%、14.2%、14.2%、10.5%和 13.6%。茶叶香气及其成分的研究最早是从红茶中发现水杨 酸甲酯和8,^y一己烯醇开始的。上世纪30年代,研究重点 是芳香油的分馏、纯化、元素分析以及成分鉴定。研究所需样 茶达数吨之多,大约发现了30多种香气物质。上世纪60年 代开始,应用了气相层析、红外线分光光度计、质谱分析仪等 设备,香气成分分析有了跃进。迄今为止,已从各种茶叶中分 离出700多种香气物质。其中鲜叶中芳香成分近100种,绿 茶中有200种,红茶中有300多种,乌龙茶中有300多种。 到目前为止,茶叶中凡能检出的高含量成分定性多数完 烯酸己烯酯、茉莉内酯等均是构成福建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 的主要成分,其中橙花叔醇含量最高,是构成福建乌龙茶品 种最主要的香气成分。戴素贤等对岭头单枞等7种乌龙茶进 行研究后认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吲哚、植醇、法呢醇、法呢 烯、香叶醇、吲哚是岭头单枞茶特征香气;橙花叔醇、吲哚、植 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戊酸a一甲基醇、法呢烯是肉桂香单 枞茶特征香气;法呢醇、吲哚、植醇、法呢烯、芳樟醇及其氧化 成,剩余的多数是结构较为复杂,或分离制备困难,或含量甚 微,甚至是超微量的成分。 二、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竹尾忠一研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认为,橙花叔醇、茉莉 内酯、茉莉酮酸甲酯、吲哚等高沸点成分是乌龙茶的特征香 气成分。林正奎等分析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认为,乌龙茶特征 物、香叶醇是玉兰香单枞茶特征香气;新植二烯、法呢醇、吲 哚、法呢烯、2,3一辛二酮、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亚 麻酸甲酯是黄枝香单枞茶特征香气;新檀二烯、戊酸a一甲基 醇、吲哚、顺式茉莉酮、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烯是芝兰香 单枞茶特征香气;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吲哚、法呢醇、2, 5一二氢一2,5一二甲氧基吠喃、顺式茉莉酮是蛤古捞单枞茶特 征香气;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 烯、顺式茉莉酮是八仙过海单枞茶特征香气;芳樟醇及其氧 化物、顺式茉莉酮、法呢烯、新植二烯、吲哚、2,3一辛二酮是桂 花香单枞茶的特征香气。戴素贤等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发现, 香气成分确实含有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等化合 物。Yuriko Nobumoto等通过GC—MS和GC—FTIR定性检测 出茉莉内酯等一些内酯类香气成分,同时也鉴定出2一已烯一 醇,5一辛烯一4一醇,2一壬烯一4一醇等一些醇性香气成分。周昱 等仅在铁观音中检出的香气成分就达58种,其中醇类物质 占香气成分的39.75%,酮类占9.38%,醛类占2.31%,羧酸类 占20.42%,酯类占11.39%。王欢等综述了绿茶、红茶和乌龙 茶香气成分的研究结果,指出乌龙茶香气的主要成分为芳樟 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醇、2一苯乙醇、顺一茉 莉酮、茉莉酮内酯、茉莉酸甲酯和吲哚等。这些香气成分一部 分来自鲜叶,一部分是在做青期间酶促反应的结果,一部分 不同的茶种,香型不一样,并且各香型茶皆有较为突出的赋 香物质存在,萜烯醇类为其主要的赋香物质,肉桂香的主要 赋香成分为橙花叔醇、吲哚、植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玉兰 香的主要赋香成分为法呢醇、植醇、吲哚。梁晓岚等从八仙乌 龙茶鉴定出27种香气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碳酸二乙酯 32.5%、橙花叔醇25.2%、十三烷酸5.8%、十八碳烯酸5.4%、 植醇5.4%,3,7一二甲基一1,3,6一辛三烯4.9%、芳樟醇4.4%、亚 则是烘焙、复火等工序中热效应引起的反应形成的。王日为 ・10・ 中l厨餐案 ・专题・综述 麻2.7%、吲哚2.6%。伍锡岳等分析认为,清花香型乌龙茶是 以橙花叔醇、芳樟醇为主导芳香物质,浓香型岭头单枞茶是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乌龙茶以其特殊的天然花果香和独特的韵味而负盛名 这幽雅的香气是以挥发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茶叶中的。我国 乌龙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一晒青一做青一杀青一包揉一干燥。 当鲜叶从树上采下来时,由于机械上的刺激,使不挥发成分 以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芳樟醇为主导香气,黄 金桂是以橙花叔醇为主导香气:苗爱清等研究认为,柠檬烯、 吲哚、3一己烯醇苯酯是白叶单枞茶特征香气,6~甲基一5一庚 烯一2一酮、法呢烯、橙花叔醇、植醇、(顺)一己酸~3一己烯酯、 转化为香气成分,如在鲜叶中萜烯类芳香物质是以糖苷形式 存在于晒青(或萎凋)叶中,摇青过程,在适宜的温湿条件 下,促进了糖苷酶的活化,从而促进糖苷类物质的水解,生成 (顺)一3,7一二甲基一1,3,6一辛 烯是黄金桂的特征香气,法呢 烯是翠玉特征香气,1一庚醇、芳樟醇氧化物Ⅲ是金萱特征香 气。游小妹等对瑞香、黄旦、铁观音、肉桂、毛蟹五个名优乌龙 茶品种鲜叶及其成品茶的香气组成进行了GC/MS分析,成 品茶中的主要香气组分为橙花叔醇、吲哚、仅一法呢烯、苯甲 萜烯醇类的游离芳香成分与葡萄糖,既增加了茶n十的香气, 又提高厂茶汤滋味的甜醇度, 在于燥过程中,高温促使生成 具有烘焙香的香气成分,它们直接参与乌龙茶香气的构成。 做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重要环节,也对乌龙茶香气物质的 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各类乌龙茶的加工丁艺不尽相 同,但加工工艺流程大体相同。 1.晒青对乌龙茶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 醛、13一紫罗酮、(Z)一茉莉酮等l5种,其中最主要的为橙花 叔醇,分别占到香精油总量的65.9%、26.8%、46.1%、61.5%、 6I.2%。林智等采用HS—SPME/GC—MS法同时对东方美人茶 和铁观音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方美人茶的香 气成分比铁观音丰富,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醇类、酮类和酚 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铁观音,而酯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 于铁观音;东方美人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香叶醇、2,6一二叔 丁基对甲苯酚、p一芳樟醇、反式一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 I、2,6一二甲基一3,7-辛二烯一2,6一二醇等;而铁观音的主要香 晒青是乌龙茶加工中关键工序之一,是形成香和味的基础。 传统乌龙茶加工中,经过晒青的,其制成的成品往往香高味醇、香 气幽长,而不经晒青的往往香气低闷,这就是光对香气的影响。 时友裕纪子等比较了萎凋和摇青对包种茶香气形成的 作用。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处理苄基氰、吲哚含量增加,芳樟 醇氧化物(吡喃型)、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香 叶醇、苯甲醇、苯甲醛含量呈线性增加;各种顺一3一己烯酯、 d一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及吲哚呈不规则变化。周巨 气成分是反式一橙花叔醇、d一法呢烯、吲哚、丁酸一2一甲基一 2一苯乙酯、丁酸苯乙酯等。一般来说,发酵程度重的就形成接 近红茶香气的组成,发酵程度轻的,其香气特征就形成包种 茶的风格。如在发酵较轻的福建铁观音中检m橙花叔醇、茉 莉内酯和吲哚;而发酵较重的台湾乌龙茶中未检出或检出量 很少,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苯甲醇很多。 由于茶叶香精油含量甚微,仅占茶叶干物质的O.O2%~ 根、杨贤强研究认为,日光萎凋或人工光照可使氨基酸及芳 香醇、醛、酸类物质随萎凋进展而增加,其中对香气贡献十分 重要的萜烯醇类、脂肪族醇.己烯类大量增加,并增加了11 种挥发性成分的检出,从而为乌龙茶香气提供了先质。王日 0.05%,且目前香气分析尚无标准方法,重演性差,定量分析又大 多数为相对含量,特征香气成分绝大多数以含量高的来认定。而 为等研究认为,晒青使柠檬醛、苯甲酸顺一3一己烯酯、橙花叔 醇、水杨酸顺一3一己烯酯、顺一3一己烯酯、乙酸顺一3一己烯酯、 各种香气化合物单体的香气强度不同,单以含量高低来确定特 征香气是片面的,故乌龙茶特征香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芳樟醇、乙酸苯甲酯、已酸顺一3一己烯酯、 一法呢烯等含量 增加,乙苯含量减少。伍锡岳等研究认为,晒青使橙花叔醇、 芳樟醇氧化物、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顺茉莉 酮、香叶醇等含量增加,使2,6一二叔丁基对甲酚、d一萜品 醇、芳樟醇等香气物质减少,总的趋势是使低沸点香气成分 减少,使高沸点香气成分含量增加。苗爱清等研究认为,晒青 加工工艺对香气的影响 概括起来说,茶叶香气大体形成于三方面,即鲜叶中固 有的游离态香气,鲜叶在加工过程中由酶促作用产生的香气 使己醛、(顺)一3、7-二甲基一1、3、6-辛l一烯、橙花叔醇、 一 以及加工过程中经热物理化学变化所形成的香气:据日本研 究,茶叶尚未从茶树上采下时.基本上没有香气,仅有极其微 法呢烯、植醇等含量增加。另外加温萎凋比不萎凋或室温萎 凋香气成分含量高,人工光照可代替日光萎凋。王登良等研 究了不同光照强度晒青对单枞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 明,光照强度为16774、13725、11230Lx时,毛茶中含有大量 量的香气成分,茶香的青草气成分和花香以不挥发性化合物 的形式存在于茶叶中。茶鲜叶中虽然检出了如沉香醇及其氧 化物、乙酸苄酯、香叶醇等乌龙茶特征香气成分,但含量是甚 的1,2-苯二甲酸,1,2-苯二甲酸类酯类物质的存在,使茶叶 具有强而持久的香气。光照强度l6774Lx处理毛荼独具香叶 醇,具有稍浓的蔷薇香气;光照强度为13725和16774Lx两 处理毛茶含有的芳香物质种类较多,并且独具甜而浓重花香 少的,不可能达到成品乌龙茶的水平:在茶鲜叶中未检出橙 花叔醇、顺一茉莉内酯、d一法呢烯、二氢海葵内酯等乌龙茶 特征香气成分.而这些物质在乌龙茶干茶中含量很高,说明 乌龙茶的香气主要是在加丁过程中形成的。候冬岩等用同时 的B一紫罗酮、紫罗兰酮。高强度的光照,破坏了芳香物质, 1,2-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明显减少,香 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干茶与鲜茶香气成分,测得乌 龙茶干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3.65%,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 2.40%,并用GC/MS分别从乌龙茶干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 叶醇、法呢醇、橙花醇等乌龙茶香气的主要成分丧失。 2.做青对乌龙茶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 做青是乌龙茶加工最关键工序,由摇青和静置(摊放) 离和确定出42种和l9种化学成分。感官审评和仪器分析都 表明,茶叶香气除鲜叶中原有的为数不多的成分外主要是在 交替进行。乌龙茶品质的香韵、味韵是以做青为主导而形成 : 其厉l格。 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摇青可以促进香精油总量大幅度增加,适 山西贞研究认为,摇青使己酸顺一3一己烯酯、苯甲酸顺一 当增加摇青次数可促进香精油的积累,橙花叔醇、芳樟醇、法 3一己烯酯、顺一茉莉酮、苯乙氰、仅一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 呢烯等主要香气组分相应增加。梁月荣等研究结果表明,摇 内酯、异丁子香酚、苯乙酸和吲哚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后5 青作用是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做青强度的提高有利 种化合物,增加摇青次数,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橙花叔 于乌龙茶特征品质的提早出现。不同做青强度下香气主要组 醇、茉莉内酯含量增加, 一法呢烯、苯基氰和吲哚含量也能 分在做青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高度一致的,表明这些香气组 明显增加;加温萎凋,摇青使顺一3一己烯醇、芳樟醇、苯乙醛、 分的高低对于乌龙茶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乌龙茶特征香 水杨酸甲酯、苯甲醇、 一苯乙醇、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吲哚 气组分,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方世辉等研究表明, 含量增加,1一戊烯一3一醇、反一2一己烯醛、顺一2一戊烯醇、芳樟 在做青程度一致的前提下,摇青次数是决定乌龙茶香气品质 醇氧化物、香叶醇、13一紫罗酮和顺茉莉酮含量也增加。竹尾 的重要因子。春夏秋3季试验结果中,6次摇青处理在香精 忠一认为乌龙茶的典型香气是由萎调初期加温处理诱发,因 油总量,香气物质种类,主要芳香物质如橙花叔醇、吲哚、法 摇青而加速形成的。小林彰夫等研究了不同程度日光萎凋 呢烯等含量都高于其他处理。王尔茂等研究轻重做青方式对 和不同摇青次数对包种茶香气形成的影响,进一步证实13 风凰单枞乌龙茶水浸出物和茶汤呈香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 光萎凋和摇青对香气发展均有积极作用,除芳樟醇和香叶 明,与手工轻做青相比,采用机械重做青使茶汤的主体和特 醇外,摇青作用更大,即使不晒青,摇青亦能使乙烯酯、芳樟 征香气组分及含量发生较明显变化,主体香气组分的芳樟醇 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醛、倍半萜类、顺一茉莉酮、茉莉内酯、苯 及其氧化物的含量降低4.01%,特征呈香物质3,7一二甲基一 甲基氰化物和吲哚含量明显增加。试验还认为,包种茶的花 1,5,7-辛三烯一3一醇降低1.59%,水杨酸甲酯降低0.75%, 一 香以17min晒青和4次做青效果最佳。王日为等研究认为, 紫罗酮降低0.42%,顺一3一己酸己烯酯增加2.81%,香叶醇增 做青过程中含量增加的组分有苯甲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加2.65%,吲哚增加5.7l%。乌龙茶汤主体和特征呈香组分及 橙花叔醇、水杨酸顺一3一己烯酯,含量减少的组分有(E)一 其含量变化不一致。 2一己烯醛、顺一3一己烯醇、芳樟醇、乙酸苯甲酯。伍锡岳等研 在做青期间,随着摇青进程和做青强度推进,橙花叔醇 究认为,做青使芳樟醇氧化物、己醛、庚醛、4一甲基一3一戊烯一 不断积累,在一定摇青强度范围内,橙花叔醇的含量随着摇 2一酮、3、7-二甲基一l、5、7-辛三烯一3一醇、 一法呢烯、香叶 青强度增大而升高。如果强度太大,导致在做青过程中发生 醇、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己酸一顺一3一己烯酯等含量增 过分的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则会影响乌龙茶的特征香气的 加,而使芳樟醇含量减少。苗爱清等研究认为,做青使己醛、 组分和含量。 (顺)一3、7-二甲基一1、3、6-辛三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 (2)不同温湿度做青对香气变化的影响 7一二甲基一l、5、7-辛三烯~3一醇、己酸己酯、(顺)一己酸一3一 做青过程是萎凋与发酵的结合,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己烯酯、(反、反)一2、4一癸二醛、苯乙氰、橙花叔醇、3一己烯 不同温湿度做青对香气变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温湿度对酶促 醇苯酯等含量增加,黄金桂和翠玉两品种做青过程中法呢 反应的调节,其中主要是对萜烯类和芳香类配糖体的酶促水 烯含量大量增加。王登良等试验发现岭头单枞乌龙茶做青 解反应、脂肪酸的氧化裂解反应及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反 过程,香精油总量从53.87%上升至65.6%,香气物质的种类 应的调控。 也从萎调叶的43种增加到做青结束时的54种。由此说明, 张方舟等研究了在相同的温度(23oC)下,不同湿度做 鲜叶经萎调和摇青,蛋白质、淀粉的水解和不饱和脂肪酸氧 青环境生产的黄旦品种乌龙茶香气品质,以做青相对湿度 化降解产生的氨基酸、葡萄糖及六碳醇、醛为乌龙茶香气的 75%较好,香高且持久。王登良等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在不 发展提供了先质。 同温湿度环境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认为高温低湿做青, (1)做青强度不同对乌龙茶香气变化规律的影响 。则茶叶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 摇青是做青工序的关键部分。做青强度在生产上主要靠 中湿做青,则茶叶芳香物质种类多,含量高,且独有一些赋予 茶农的感官判断,经验性强。相关研究表明摇青作用力的掌 愉快香气的芳香成分。金心怡等对恒温恒风和恒温无风两种 握应根据摇青过程青叶理化变化的需要。摇青前期强调“摇 做青环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恒温恒风调控方式能有 匀”和“摇活”,作用力应该掌握“多运动少摩擦”:摇青后 效降低叶层空气相对湿度,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做青投资成 期重在“摇红”,作用力应该掌握“以摩擦为主,运动为辅”。 本和能耗。鲍贵林等模拟正压全面送风空调做青环境和密闭 陈国本等研究表明:岭头单枞随着加工的进行,醇类物 空调做青环境,对做青过程两种环境的气温、气湿、气质等参 质明显增加,做青强度增加,吲哚、已酸一2一已烯酯、植醇、茉 数以及青叶呼吸速率进行在线测定,探明气流对毛茶品质的 莉酮酸甲酯组分等含量增加,而3一已烯一1一醇、苯甲醇、芳樟 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气流条件下的叶层空气湿度、COz 等的组分含量减少。戴素贤等研究认为,白叶单纵茶做青强 含量和青叶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气流控制的空调做青 度增加,吲哚、B一大玛酮、已酸一3一已烯酯、植醇、茉莉酮酸 环境的毛茶品质优于密闭空调做青环境的毛茶品质。孙云等 甲酯含量增加,而3一已烯一1一醇、苯甲醇、萜品醇、芳樟醇等 实验表明,将做青温度控制在22-23 ̄,香气组分以乙酸乙 含量减少,偏轻做青分离出较多香气组分、同时对香气有贡 酯、】一戊烯、6一甲基一5一戊烯一2一酮、叶醇等酯类、酮类为主。 献组分含量较多。黄福平等以武夷肉桂品种为原料,其试验 低温做青有利香气形成,主要是因为低温环境下多酚类 结果表明,做青强度对乌龙茶香气组成有明显影响。在一定 氧化速度适宜,形成的邻醌稳定,能很好地促进一系列形成 ・12・ 熹 ・专题・综述 茶叶香气的生化反应。低温导致的比较弱的呼吸作用使糖分 保留较多,这个基质有利于三羧酸循环。低温和中湿做青均 有利于芳香物质的积累,这可能与恒温恒湿有利于酶促反应 的稳定以及封闭系统做青香气散失较少有关:生产上,利用 燥处理使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等 含量增加。王登良等试验分析了焙火前后岭头单枞乌龙茶 内含成分和芳香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岭头单枞乌龙 茶经过焙火工序后,具有清新花香的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芳 香物质的相对含量少量减少,其氧化物的含量有所增加;具 有果香的芳香成分相对含量增加很多,例如芳樟醇氧化物 Ⅱ、芋烯(柠檬果香)、13一紫罗兰酮(紫罗兰香)、法呢烯 等,并且新增了物质:(Z,Z,Z)一9,12,l5-十八(碳)三烯酸甲 恒温恒湿封闭系统来做青提高乌龙茶的香气是一个值得研 究的课题。 乌龙茶的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产生是物质转化和香 气前体酶解的结果,胞间通道的形成加速了在制品细胞、组 织间生化成分的酶促及非酶促反应,而且促进了其他酶类的 酯、4一异丙基一 一甲基一苯乙酸甲酯、(E)一6,10一二甲基一5, 9一十一碳二烯一2一酮、p一雪松烯,从而其香型向花蜜香型转 化。 释放和底物接触,尤其是与香气形成密切相关联的糖苷酶 类:乌龙茶中脂质降解产物和偶联氧化产物较少,而糖苷水 解产物以及其他高沸点成分的含量较多,长时间做青或者 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众多香气前体发生了持久而复杂 的反应,如醇类氧化、氨基酸和胡萝卜素降解、有机酸和醇的 酯化、亚麻酸氧化降解、乙烯醇异构化、糖胺反应、糖的热转 化和偶联化反应等,形成了许多新的香气物质。 “重摇”都有利于增加高沸点成分的比例。 3.杀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物质转化的影响 伍锡岳等研究认为,杀青使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 醇、香叶醇、己醛、庚醛、4一甲基一3一戊烯一2一酮、3、7一二甲基一 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反一2一己烯醛等含量增加,而使顺茉莉 酮、吲哚、棕榈酸甲酯等含量减少:苗爱清等研究认为,杀青 叶与杀青前比,能使高沸点香精油略减,低沸点香精油略增 加,其香气成分变化是:1一戊烯一3一酮、3、7-二甲基一1、5、7-辛 三烯一3一醇、己醛、反一2一戊烯醛、反一2一己烯醛、(反、反)一2、 4一庚二醛、(反、顺)一2、4一庚二醛、(顺)一3、7-二甲基一1、3、 四、总结与展望 尽管茶叶香气物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大 量的工作需要深入探讨。由于香气物质在茶叶中含量低,成 分杂,易挥发,不稳定,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基团转 移等反应。目前提取香气物质的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取 物不能很好地反映茶样的香气特征,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的 6一辛三烯、吲哚等含量增加,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顺一 丁酸一3一己烯酯、紫罗酮、水杨酸甲酯、仅一法呢烯等含量减 少。 香气组分数、香气总量以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 异。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方法暂时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只重 视所采用方法的分析结果、能否进行仪器分析检测,而忽视 了方法的通用性和可比性。 4.包揉与乌龙茶香气的关系 时友裕纪子研究认为,较长时间的包揉,茉莉内酯、茉莉 酮酸甲酯和吲哚含量似乎减少,Ot一法呢烯和橙花叔醇含量 同时我国茶类多,加工工艺差异大,即使是同一品种, 显著增加。苗爱清等研究认为,包揉使香精油总量减少,使己 醛、(顺)一3、7一二甲基一1、3、6-辛三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研究的结果也不同,这也许是目前茶叶香气研究很多,但 是各个研究报道的可比性和参考性比较差的原因。目前对 茶叶香型识别及鉴定主要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其结果主 (I、Ⅱ、IV)、己酸己酯、3、7一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醇、 (顺)一己酸一3一己烯酯、(反)一己酸一3一己烯酯、d一法呢烯、 6一杜松烯、苯乙氰、2、6一二叔丁基一4一乙基苯酚、橙花叔醇、 观性强,个体差异明显,且易受环境、情绪、工作程序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不少人应用计算机来统计和评定香 气组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但是受到人为感官嗜好的限 制。山西贞曾指出,茶叶中的700多种香气物质是否都真 实存在,在制样测试过程中有否变化,或者说一种茶类是 否只是以某种香气由于协调作用而赋予该茶以特征的香 茉莉酮、13一紫罗酮、吲哚、3一己烯醇苯酯等含量减少,使l一 戊烯一3一酮、(反、反)一2、4一庚二醛、(反、顺)一2、4一庚二醛、 植醇等含量增加: 5.干燥对发展乌龙茶香气的重要性 竹尾忠一研究认为,乌龙茶在干燥过程中,产生具焙炒 香的1一乙基吡咯一2一醛等化合物 伍锡岳研究认为,干燥使 橙仡叔醇、香叶醇、茉莉酮、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一顺一3一 己烯酯、反一2一己烯醛等含量增加,高温复焙使3、7-二甲 基一l、5、7一辛三烯一3一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Ot一萜品醇、 (顺)一3、7一二甲基一1、3、6-辛 烯、B一蒎烯、香叶醇等含量 增加,尤其是3、7-二甲基一l、5、7-辛三烯一3一醇大量增加。使 型,其余的物质只是起“助香”作用?同一种香气物质,比 如薄荷醇,由于它的立体结构不同,香气类型差异极大。除 此以外,人们感官的香气与测试出来的香气物质,也有很 大的差距。 现在也有很多茶叶学者提出建议,最好是在进一步深入研 究茶叶香气物质的同时,参照茶叶生化成分的研究方法,不同 茶类和不同香气分析方法的特点,建立一套茶叶香气研究的标 准方法体系。将人们所能识别的日益增多的茶叶芳香组分信 己醛、反一2一己烯醛、茉莉酮、橙花叔醇等含量减少,尤其是 橙花叔醇。苗爱清等研究认为,高温干燥处理使4一甲基一3一 戊烯一2一酮、柠檬烯、(顺)一3、7一二甲基一l、3、6-辛三烯、芳 樟醇及其氧化物(I、Ⅱ)、3、7-二甲基一1、5、7一辛三烯一3一 醇、4一氨基一2一甲基一苯酚、 一萜品醇、丁子香酚、棕榈酸甲 酯等含量增加,使己醛、橙花叔醇、吲哚等含量减少,低温干 ・息、茶叶香型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紧密结合,构建特定数学模 型,可以为香气分析、香型判断提供全面、可行的方案,为电子 鼻、C.C—O等新型香气分析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就能通过定性和量化的调节,实现人为调 控,增强乌龙茶不同区域名优茶类高档特征香气的目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