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解析1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将选项填入上面的表格内) 1.(2分)(2013•张掖)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3•张掖)2月29日,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 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C.D. 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私家车越多,燃烧的化石燃料越多; B、太阳能热水器不需燃烧化石燃料; C、煤属于化石燃料; D、液化石油气也属于化石燃料. 解答: 解:A、私家车越多,燃烧的化石燃料越多,生成的微小颗粒物越多,会增加PM2.5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热水器不需燃烧化石燃料,是洁净的能源,不会增加PM2.5污染,故符合题意; C、煤属于化石燃料,燃烧生成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D、液化石油气也属于化石燃料,燃烧生成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 3.(2分)(2013•张掖)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是( ) A.B. 熄灭酒精灯 C.过滤 D. 将固体药品装入试管中 稀释浓硫酸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B、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 C、稀释浓硫酸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取用固体药品要一横、二放、三竖. 解答: 解: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故A错误; B、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无玻璃棒引流,故B错误; C、稀释浓硫酸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C错误; D、取用固体药品要先横放试管,再把药品放入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竖起试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4.(2分)(2013•张掖)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考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分析比较法. 分析: A、根据防触电的原则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判断.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解答: 解:A、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关闭用电器的电源,再用水灭火,所以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C、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提供了更多的氧气,所以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5.(2分)(2013•张掖)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C.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而通过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①某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等. 解答: 解:A、从甲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故A正确; B、在t1℃时,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 C、由于在t2℃时,N点在甲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代表的是甲的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由于在t1℃时,乙的溶解度是25克,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5克乙,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的应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6.(2分)(2013•张掖)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在钢铁制品表面涂油漆﹣﹣可防止钢铁锈蚀 B. 水通电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可以闻到花香; B、铁制品容易生锈,根据防止生锈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解答: 解:A、花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便闻到了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制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生锈,人们常用涂油漆的方法防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通电分解,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不一定是CO2,氮气也不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综合性比较强,涉及了多个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7.(2分)(2013•张掖)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B. 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C. D.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对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从这个角度分析本题;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情况; C.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来分析灭火的条件; D.从碱溶液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 解:A.对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A的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后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前也应有三种元素,又因为反应物质中有氧气,故只能判断蜡烛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故B的说法正确; C.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灭火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故C的说法错误; D.碱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但它是盐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化学思维方法,难度不大. 8.(2分)(2013•张掖)丽丽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 B C D 选项 A 实验 区分羊毛绒和棉线 区分食盐水和稀盐酸 区分硝酸铵粉末和氧化钙粉末 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要求 方案 灼烧闻气味 滴加酚酞试液 加水 灼烧闻气味 A B C D A.B. C.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塑料及其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羊毛绒和棉线燃烧气味不同判断; B、根据食盐水稀盐酸使指示剂变色情况判断; C、根据硝酸铵与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判断; D、根据聚氯乙烯与聚乙烯灼烧情况判断. 解答: 解:A、羊毛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时迅速,灰烬易碎,故可鉴别; B、食盐水呈中性,稀盐酸呈酸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故不能鉴别; C、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升高,故可鉴别; D、聚氯乙烯灼烧有臭味,而聚乙烯没有,故燃烧闻气味可以鉴别; 故选B 点评: 物质的鉴别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9.(2分)(2013•张掖)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水资源 B.化学与健康 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人体缺乏维生素B﹣﹣引起坏血病 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检验 铁、锌、钙元素﹣﹣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C.微观粒子 D.食品安全 春天处处闻花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工业酒精﹣﹣含有甲醇等有毒物质,不能饮用 黄曲霉素(C17H12O6)﹣﹣属于有机物,食用霉变 后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可能诱发癌变 硫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硬水与软水;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水污染的途径和硬水、软水的特点分析解答; B、根据人体的微量元素和引起坏血病的原因分析解答; C、了解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D、根据甲醇和黄曲霉有毒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生活污水要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故A错误; B、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钙不属于微量元素,故B错误;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工业酒精﹣﹣含有甲醇等有毒物质,不能饮用;黄曲霉素(C17H12O6)﹣﹣属于有机物,食用霉变后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可能诱发癌变,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整理归纳,是学好化学的可取方法之一.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从而帮助自己学好化学. 10.(2分)(2013•张掖)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适量NaOH溶液 洗气 HCl( CO2) B NaCl (NaOH) 过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点燃 CO2(CO) 足量O2 D 稀盐酸(稀硫酸) 适量硝酸钡溶液 过滤 A B C D A.B. C.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气体的净化(除杂). 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根据酸性气体会与碱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盐酸会与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硫酸和硝酸钡生成硝酸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也会除去主要物质,故A错误; B、过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氯化钠,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剩余的盐酸在蒸发结晶挥发出去,后就只剩氯化钠固体,故B正确; C、一氧化碳是少量的,和二氧化碳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的,不能被点燃,故C错误; D、硫酸和硝酸钡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生成的硝酸对于盐酸也是杂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杂质和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