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3期 2008年8月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V01.24.No.3 Aug.,2008 SYSTEM SCIENCES AND C0MPREHENSⅣE SIUDIES IN AGRICI 7IT【JRE 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张秋平,郝晋珉,白玮 100094)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摘要: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中国农业中心政策之一,由此引起的耕地转用是当前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的重要原因。同 时,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导致的饲料粮需求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定量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国 家及区域尺度的粮食供应的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预测2010年全国和各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转用空间。结果表明:1998 ~2004年,全国由此造成的粮食供应减少量为10 781.46万t,其中,显性减少和隐性减少分别占约28.8%和71.2%。在国 家尺度上,截至2010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仅有2.9%左右的转用空间,不同省份的耕地转用空间相差很大,因此 各省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图1,表4,参12。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供应;显性减少;隐性减少 中圈分类号:17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68(2008)03—0260—06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on Grain Supply in China ZHANG Qiu—ping,HAO Jin—min,BAI Wei (College ofResource and Environauental Science,China Agricultralu Unive ̄ity,Being 100094,Chia)n Abstract: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ajustment is a core instrument in China’S policy on agriculture,as a resltu of the adjustment,cultivated land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grain supply decreasing in China.In the meantime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of meat,eggs,and milk increas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of and the demand for grain in China.In the paper,the loss of grain supply originating from agricultural structraul adjusmentt Was idvided into obvious loss and recessive loss. l impacts of htese changes on rgain supply between 1998 and 2004 are identiifed and quantiifed ta het naitonal level and regional levels.The data on cltuivated lnd daiverted to ohetr purposes are presented ofr the benefit of he decitsion maker.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olicy had signiifcant impac ̄on China’S grain supply.which declined 1.07×l0s tons from 1998 to 2004.The obvious loss and the recessive loss about accounted for28.8%and 71.2%。respectively.Only 2.9%ofthe culti— vated land Can be potentially converted by 2010 at the nationai leve1.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extent of reduction in grain supply loss and in lnd conversiaon are highlighted wih rteference to dife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policy directions. Key words:agricultural structurla adjusmentt;grain supply;obvious 1OSS;recessive loss 我国粮食生产从1995年起连续4年获得丰收, 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t的历史纪录, 然而,农业结构调整也导致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粮 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人均占有量自1998年起逐年减 粮食供给形势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 少的态势,2004年的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量略有回 3 3。 衡丰年有余的态势。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 升,但总产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困难_1j。为此,我 国政府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 粮食减产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重视, 许多研究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 土地利用的影响,认为农业结构调整造成耕地用途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适时作 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 转变,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引起土地利用结构 4,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研 策。农业结构调整既包括将一部分不宜耕种的耕地 变化_退耕还林还草,也包括对农业内部各构成要素的比 究了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带来的影响,并 例关系的调整_2j。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为增 加农民收入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预测了2010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转用空 间,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收稿13期:2o07—11—18;修徊日期:2008—03—12. 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4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15). 第一作者简介:张秋平(1978一),男,山西陵川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 通讯作者:郝晋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发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秋平等: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261 表1 1998~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们忽略。 2.1粮食供应显性减少 显性减少量计算过程中采用的粮食播种减少面 积,为某地区当年耕地减少面积经复种指数和粮作 比修正的结果。某地区1998~2004年农业结构调 整带来的粮食供应显性减少量计算式如下: 7 = A qi×a 岛 (1) 式中:Q 是某区7年内由农业结构调整引起的粮食 l 研究区域与数据 1.1研究区域 根据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农业 结构调整中,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调整重点是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调整重点 是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 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中部地区的调整重点是巩固粮 食主产区地位。东、中、西3部划分沿用我国传统 的3大经济带划分结果。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 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 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 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 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 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 1.2数据来源 采用的基础数据包括耕地面积数据、农业生产 相关数据、人口预测数据。其中,耕地面积数据来 自《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l31;农业生产相 关数据包括全国和各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 量、复种指数、动物性食品产量等数据,主要来自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l6 ;人口预测数据为各省级人 口普查办公室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2010年 人口的预测结果 j。所有的数据仅包括我国大陆地 区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 2 计算方法 研究中把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的原 因分为两类:一是由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粮食 供应减少,称为显性减少;二是由动物性食品生产 增加导致的饲料粮需求增加,从而间接地减少了作 为居民口粮和工业原料的粮食供应量,称为隐性减 少。显性减少易于被人们理解,而隐性减少常被人 供应显陛减少量;A 是该区第 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净 减少的耕地面积;qj是该区. 年的粮食播面单产;a 是该区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 例; 是该区在. 年复种指数; 表示年份。 2.2粮食供应隐性减少 尽管在动物性产品生产过程中会消耗饲料粮, 但动物性产品本身也可作为食物来满足居民消费需 求。在计算隐陛减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因 此,首先计算了由动物性产品生产增长而带来的饲 料粮量需求增加量,再计算动物性产品作为食物的 粮食当量,从增加的饲料粮量中扣除产品粮食当量 部分,即得到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粮食隐性减少 量。所涉及的动物性产品生产按照肉、蛋、奶3大 类产品的均值进行计算。 根据肖国安的研究E8 J,我国畜牧养殖所用饲料 平均74%来源于粮食,且肉、蛋、奶的平均粮食 消耗率分别为1:4.1、1:3、1:0.35。采用上述比例 和粮食消耗率计算由动物性食品生产增加导致的饲 料粮消耗增加量。动物性产品作为食物的粮食当量 则采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物发展研究组制作的食 物营养成分表中的食物热含量进行折算E9 J。隐性减 少量计算式如下: 3 Q =∑[(0.74×,Sq × )一(△g ×2i)/ j(2) 式中:Q,为某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引起的粮食供应 隐I生减少量;,Sq 表示该区畜禽产品增量,其中, △q 表示农业结构调整肉类增加量,△q:表示蛋类 增加量, 表示奶类增加量;7 表示畜禽产品的 粮食消耗率, 表示肉类的平均粮食消耗率, 2 为蛋类的平均粮食消耗率, 为奶类的平均粮食 转化率; 表示畜禽产品的平均热含量, 表示 肉类的平均热含量, 为蛋类的平均热含量, 为奶类的平均热含量;k表示粮食的平均热含量; 0.74表示畜禽饲料中有74%来自粮食。计算中, 1、 2、 3和k的取值分别为20 996 kJ/kg、2 888 kJ/kg、6 145 kJ/kg和15 027 kJ/kg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2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第24卷 2.3耕地需求量和耕地转用空间预测 表2 1998~2004年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 面积和粮食供应显性减少情况 当前,耕地是粮食的唯一来源,要保证我国的 粮食供应,首要的是保证一定量的耕地。因此,预 测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耕地需求量是非常必要的。 耕地需求量采用人口一营养预测法进行预测,预测 年份为2010年,计算式如下: CA- (3) 式中: 为某地区目标年的耕地需求量;P为目 标年该区的人口预测值;p为目标年人均粮食消 费量; 为该区复种指数预测值;。 为目标年该区 的粮作比预测值;q 为目标年该区粮食作物播面单 产预测值。计算中,各省2010年人口采用根据第 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2010年人口的预测结果; 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来自《中国食物与营养纲 要(20o1 2010年)》;2010年各地农业生产相关 因素(包括复种指数、粮作比和粮食播面单产)的 数值采用陈百明的预i贝0结果[1o]。 在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各地在农 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转用空间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 ×100% (4) 式中:DS为某地区的耕地转用空问,C为该区现 有耕地面积, 为该区2010年耕地需求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粮食供应的显性减少量 从全国层面看,农业结构调整导致我国的一定 量耕地发生了用途转变,造成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表2为1998 2004年各省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数 量变化和粮食供应显性减少情况。1998—2004年, 我国由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耕地转用面积约为 691.44万 ,占该时段内全国耕地减少总量的 91.3%,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 主要原因。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农业结构调整中均出现耕地面积减少态势。其中,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比例较大,东部地区减少比 例较小,中部地区中等。表2中第3栏所示为7年 问由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粮食供应的显性减少量。 结果显示,粮食供应显性减少量规律与耕地面积减 少规律相似,除上海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 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粮食供应显性减少态。 导致粮食供应显性减少的原因在于粮食播种面 积减少,而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就是 耕地面积的下降。从区域尺度看,西部地区地处生 注:l耕地减少面积;Ⅱ耕地减少量占1998年耕地总面积比例; Ⅲ粮食供应显性减少量;Ⅳ粮食供应显性减少占1998年总产量比例。 态脆弱带,坡耕地比例大,政府从保护区域生态环 境角度出发,推行生态退耕政策,耕地面积下降幅 度较大。此外,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山西、河北 两地,由于地处环京津生态圈,为保护和改善京津 唐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 向华北平原推进,退耕还林力度也较大,耕地面积 减少也较为明显,相应地该区粮食产量显性减少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秋平等: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较大。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 地,担负着粮食外调的任务,结构调整中耕地减少 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原因,在本轮农业结构调 整中动物性食品生产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相应地 面积不大。东部沿海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耕地转用空间很小, 加之生态退耕任务较轻,因此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 减少幅度最小,少数地区由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 高,农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成效突出,耕地面积 还有所增加,因此,粮食供应显性减少不明显。 3.2粮食供应量隐性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的 比例逐年提高,动物性食品消费比例从1985年的 10.8%增加到2001年的17.4%l1 。政府为提高农 业生产综合效益和满足百姓动物性食品需求增加, 均将发展畜牧和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 重要方面,除上海和广西外,1998~2004年全国和 各省的动物性食品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动物性食 品生产增长必然引起饲料粮需求增加,相应地减少 了可以作为居民口粮的粮食供应,即产生粮食供应 隐性减少。粮食供应量隐性减少的根本原因是用于 生产动物性产品所消耗的饲料粮量远大于动物性产 品的粮食当量,这一差值主要由粮食和肉、蛋、奶 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能级差异造成的,因为相对于粮 食而言,动物性食品在食物链中处于更高的能级, 而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是不断耗损的[ ]。 表3是按式(2)计算出的1998~2004年各省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粮食供应隐性减少量结果。表中 数据显示,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除东部的上海和西 部的广西外,我国其他省市均出现了粮食供应隐性 减少的现象。在区域尺度上,粮食供应隐性减少呈 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规律。 各地区粮食供应隐性减少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高,食物消费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大,肉蛋 奶需求旺盛,在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等因素作用 下,东部地区动物性食品生产增长迅猛,粮食供应 的隐性减少量最大。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畜牧养殖得 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过去该区许多地方为实现粮食 自给,毁林毁草、开荒造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 坏,政府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资 源可持续利用,在当地推行生态退耕政策,政策的 实施使得西部省份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牧草地,动 物性食品产量增加,造成粮食供应的隐性减少也较 大。中部地区在我国为传统的种植业优势地区,各 省均需要承担一定量的外调粮食生产任务,加之当 粮食供应的隐性减少量也最小。 表3 1998~2004年农业结构调整中动物性产品 增加量和粮食供应隐性减少情况 注:I增加的动物性产品产量;Ⅱ动物性产品增加量占1998 年该类产品总产量比例;Ⅲ粮食供应隐性减少量;Ⅳ粮食供应隐性 减少量占1998年粮食总产量比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第24卷 3.3显性减少和隐性减少比例 ∞ 舳加∞卯柏如加m O 从前节计算结果看,无论是全国尺度还是区域尺 在本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普遍采取的措施 度,由于畜牧养殖业生产规模扩大造成的粮食供应 隐性减少量都要显著大于由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的粮 食供应显性减少量。图1显示了自1998年以来的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全国和各省的粮食供应 是生态退耕、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发展畜牧养 殖业,这3项措施都会对我国的粮食供应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前两项措施对区域粮食供应量的影响 表现为显性减少,第3项措施则表现为隐性减少。 的显性减少和隐性减少比例情况(除上海外)。 、一 丑 镁 圈显性减少比例口隐性减少比例 图1 1998~2004年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各区显性减少和隐性较少的比例 从图1中可以得出,在国家尺度上粮食供应的 耕地转用空间受地区人口规模、耕地规模和种 隐性减少量占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粮食供应总减少 植业条件多因素综合作用。上述8个已无耕地转用 量的70%左右。从区域尺度看,东部地区隐性减 空间的省(市)中,前6个是位于东部地区,该地 少与显性减少的比例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粮食需求量 区最低。 大,因此耕地需求量大,耕地转用空间小;另外2 3.4截至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转用空间 个省地处西部地区,耕地转用空间小的主要原因是 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对我 当地生态环境较差、耕地质量不高、单产水平低, 国的粮食供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农业结构 加之生态退耕规模大,所以现有耕地的粮食产量已 调整作为我国政府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 不能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基本没有耕地转用空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实施,因此从保障国家 间。我国耕地转用空间较大的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 粮食安全角度出发,控制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转 粮食主产区的中部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安徽、 用规模对保证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十分重要。 山东、湖北等省,耕地减少空间在30%一60%。 表4为采用3.2节中的方法预测的截至2010年各省 4结论和讨论 在保证区域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条件下的耕地需求 量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转用空间。 1998 2004年,由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我国粮 表4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国家尺度上, 食供应减少量约为2 154.85万t。其中,由耕地面 我国仍有一定的耕地转用空间,但是比例不大,仅 积减少导致的显性减少占29.21%,由农业结构内 为2004年耕地面积的2.94%。在区域尺度上,东 部调整导致的隐性减少占70.79%,粮食供应减少 部地区转用空间最小,西部地区居中,中部省份转 主要由隐性减少造成。东、中、西部的粮食供应减 用空间较大。从省级行政区看,各地耕地转用空间 少比例略有不同,西部地区最多,东部次之,中部 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 最少。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的动物性食品 东、陕西和青海8省(市)已无转用空间,其余省 比例的上升,由食物消费结构造成的粮食供需结构 份均还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可转为他用,但可供转用 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各地政府在今后的农业 比例相差较大。 结构调整中除了应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区域粮食生 产能力不降低外,还应尽量避免畜牧养殖等耗费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张秋平等: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食的产业过度发展,以免出现区域粮食供需结构性 矛盾。 表4截至2010年各地耕地需求量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转用空间 在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截至 府在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耕地 转用空间的大小,确保区域的粮食供应安全。 2010年,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的耕地转用空 间仅为2004年耕地面积的2.94%。从区域尺度看, 中部省份的转用空间最大,西部次之,东部地区可 供转用的耕地面积最小。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退耕 还林还草重点地区已无耕地转用空间,因此各地政 在进行各省耕地需求量预测时考虑粮食宏观调 度对粮食供应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 结果的精确性,尤其是粮食调出区,进行耕地转用 (下转第27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74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24卷 65.86%和61.63%。与之相比,弃耕导致了氮储量 的升高。弃耕7a后,两土层的氮储量已恢复到高 于 水平(均高出O.02kg/m2),且其值分别为未 开垦湿地( )氮储量水平的62.15%和64.o9%。 汪爱华,张树清,何艳芬.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 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637—640. [3] 刘兴土,何岩,邓伟,等.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O2. [4] 王岭,王德利.放牧家畜食性选择机制研究进展[J].应 用生态学报,2007,18(1):205~211. 3 结 论 湿地开垦初期,0~lOom和lOom~20cm土层 [5] 张金波,宋长春.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 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4,35(3):371—373. [6] 袁兆华,吕宪国,周嘉.三江平原旱田耕作对湿地土壤理 化性质的累积影响初探[J].湿地科学,2006,4(2):133 的全氮含量及储量均呈骤减变化,分别下降 78.56%、73.89%和42.38%、4o.9l%,之后递减 幅度降低,在8a~21a后趋于平缓;两土层的全氮 含量和储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均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模 型(P<0.01),说明土壤经稳定而长期耕作,土壤 质量下降,且其全氮含量和储量将趋于相对稳定。 土壤全氮与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说明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是 引起土壤氮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提高土壤有机质 含量将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氮肥力。 火烧地和弃耕地的全氮含量和储量呈相反规律 137. [7] 栾兆擎,宋长春,邓伟.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不同开 垦年限肥力的变化[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 (5):544—547. [8] 李新华,刘景双,孙志高.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 壤硫含量变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 (4):80—82. [9] 郝庆菊,王起超,王其存,等.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及其开垦 后土壤中总硫变化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 14(12):2191—2194. 变化,火烧导致其值的显著降低,而弃耕导致其值 的升高;连续火烧5a后,0~lOom和lOom~20cm 土层的全氮含量和储量分别下降87.30%、83.05% 和65.86%、61.63%。弃耕7a后,两土层的全氮 含量和储量开始恢复至开垦3a~5a的耕地水平, 说明土壤氮库耗竭易、恢复难。 通过向连年火烧湿地输入适量人为氮(如农业 [10] 曾希柏,黄雪夏,刘子刚,等.种植年限对三江平原农田 土壤剖面性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6):1186—1195.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9. [12] 宋长春,王毅勇,阎百兴,等.沼泽湿地垦殖后土壤水热 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J].环境科学,2004,25(3): 150—154. [13] 商丽娜,吴正方,杨青,等.火烧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 排水)可减缓土壤氮的持续损失,进而可防止湿地 植被退化及农业排水大量直接排人河流而引起的许 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兴土,马学慧.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M]. 养分状况的影响[J].湿地科学,2004,2(1):55—60. [14] HenryA,Wright,AlthurBW.FireEcdogy lM』.NewYork:A Wiley Interscienee Pubication John Wiley&Sons.1982. [I5] 孙志高,刘景双,王金达.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 沉降中氮素动态及其生态效应[J].水科学进展,2007, 18(2):182—192. (上接第265页) 时应充分考虑调出粮食所需的耕地面积。但是从国 家尺度上,研究结果对于制定相关政策仍具有一定 参考性。 参考文献: 陈锡文,杜鹰,唐仁建,等.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华,等.中国粮食总量平衡与区域布 雷玉桃,王雅鹏.论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协 调问题[J].粮食经济,2001,(6):8—10.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1998—2005. 朱向东,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 国人口(全国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加05. 梁振华.我国主要食物结构和营养成分计算表[J].农业经 济问题,1989,(1o):53—56. 战略性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0,(1):146—150. [2] 王道龙,屈宝香,张局调整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2005. [4] 刘友兆.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协调研究[J].南京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I(3):29—34. 陈百明.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封志明,史登峰.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 状况评价[J].资源科学,2006,28(1):2—8.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