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眼神驾驭语文课堂

来源:欧得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眼神驾驭语文课堂

作者:邓进英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9期

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则是眼睛的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讲课不仅仅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说话,更重要的是对着学生的眼神说话。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神去捕捉和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善于审视和洞察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和反馈信息,并时时以灵动而神采的眼神关注到每个学生,那么,课堂的气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渲染,从而更好地驾驭语文课堂。 关键词:眼神;驾驭;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09

眼神,是眼睛的神态。人们通过眼神可以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意。但有时候眼神所能传递的许多细腻微妙的情意,是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述出来的。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艺术性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各种微妙的情意,从而更好地驾驭语文课堂呢? 一、用传“神”的眼神架起新课桥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那么,如何选准最佳入口,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呢?用眼神!此时我们只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善于利用眼神,用传“神”之眼和学生交流,不但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距,而且能在新课和学生之间架起情感之桥。

例如,在上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上课铃响过之后,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立即稳定下来,甚至持续到笔者走进教室之后。这时笔者站在讲台上,什么也没说,而是用忧伤的眼神环视教室一周,默默地注视学生,欲言又止。学生很快注意到了笔者的眼神并且迅速安静下来,同时用镇静、期待的目光看着笔者。笔者意识到眼神起了作用,于是顺势用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有一位老夫人不幸去世。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老人,延安各界却都为她举行了公祭,就连周恩来、毛泽东都为她写了挽联。她是谁呢?她就是人民的母亲——朱德同志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文章的感情基调就通过这种眼神印刻在学生心中。

所以,课前如能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目光语言传递给学生,不仅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透过你的眼神来建立和课文相对应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二、用敏锐的眼神捕捉学生的困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就是眼神。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的眼神,观察学生对自己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如果学生欣欣然,则说明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心领神会了,就可以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流露出迷茫或困惑的眼神时,则说明学生有些地方没听懂,这时就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所以,在课堂上,笔者每讲完一个问题后,总爱观察学生眼神,看他们是一清二楚?还是一知半解?或是茫然不解?而后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如,笔者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学生归纳了“其”字做副词用,表揣测、反诘, 相当于“难道”时,学生满脸困惑,眼睛睁得很大。从他们的眼神,笔者看出了他们的不懂。于是笔者什么也没说,而是让眼皮下垂,双眉紧锁,表示出自己已经进入思考、回忆的状态。于是学生自然地随着笔者的眼神变化,而自觉地跟着走进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之中。一会儿,当笔者睁开双眼,看到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时,立即结合具体事例,从多个角度给他们提醒:“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耶?”这两个句子中的“其”字都做副词用,相当“难道”时,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露出会意的微笑和飞动的眼神,笔者也松开紧锁的双眉,流露出充满喜悦的神采。 因此,教师讲课不仅仅是在对着学生的耳朵说话,同时也是在对着学生的眼神说话。如果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眼神,并能灵活教学,学生就会在这种积极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三、用多情的眼神表达作品的真挚情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调和语态(表情和动作)来表达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中学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语文教师如能把教学内容中的有关情感,通过多情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那么就既能达到言未语而情尽显的效果,又能增强课堂感染力。

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除了动情的语言之外,还必须借助一双传神之眼。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教师岂可无动于衷?除动情的语言外,无比崇敬的眼神中闪烁着点点泪光亦可让学生为之动情。“此时无声胜有声”,闪烁着点点泪光的眼神让学生沉浸于文章氛围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再如讲《孔乙己》,可以用悲愤的眼神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讲《最后一次讲演》,可以用正义凛然的眼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爱憎分明;讲《春》可以用充满憧憬的眼神表现出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讲《桥梁远景图》可以用充满幻想的眼神表现出对未来桥梁的遐想……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眼神这一媒介,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如同使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透过你的眼神:到沧州,跟林冲雪夜上梁山;飞天庭,瞧孙悟空大闹天宫;进大观园,看林黛玉葬花,站赤壁,望诸葛亮草船借箭……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以说,眼神的巧用是一种教学艺术。掌握了“眼神”这种语言的特点,就可以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表现自己,更加完美地展现语言的内涵,使语文课上得更加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罗宾斯(美).激发无限的潜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王永惠,梁崇科.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贾雄编,储惠芳等译.教学·教育技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欣悦.妙用肢体语言(行为语言自我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平南中学 5144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