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01-05 CDDDB 06-10 CACCA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七发》 2、《文心雕龙》 3、莫言 4、司汤达 5、海明威 6、才,土 7、单纯,合成 8、通感或移觉 9、23点至一点 10、纵横家 三、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有关问题。(共15分)
1、修辞格:比喻。(2分)作者用父子两代人的生命延续来比喻麦子从大地向上生长、拔节、(2分)生动、形象(2分)
2、作者从季节、天气和物候三方面描写“谷雨”这个节气来临之后自然界发生的变化。“季节”答“从春天到夏天”或者“夏天来临”;“天象”答“色彩”和“阳光”;“物候”答“麦子”、“树叶”、“鸟”和“农事”也得分,但每方面只能得1分。 3、通过“谷雨”节气来临时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作者赋予“谷雨”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尊重和顺应、
4、沉睡的生灵在雷鸣中被唤醒。(只要答对“万物被唤醒、惊醒”就给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有关问题。(共15分)
1-5 CDAAB
江苏省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试卷(二)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 A 4.C 5.D 6.B 7.C 8.C 9.C 10.A 11.B 12.A 13.A 14.D 15.D 16.C 17.A 18.C 19.B 20.B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创造社 2、鲁迅 3、春风吹又生 4、美学 5、《家》 6、柳永 7、文治武功都兼具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8、用或拿 9、母亲 10、陆游 三、阅读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 6
专转本语文冲刺资料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什么?论点是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十分重要。(5分) (2)、这段话贯串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主要是比较法。(5分)
(3)、这段话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联系?这两句前呼后应,进一步强调了节骨眼上细致加工的重要性,因为“画龙点睛”之处要“特别强烈和细腻”,与“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是同样意思的不同表述。(5分)
2、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1)这个故事表现了张良什么样的品质?(5分)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张良能够忍辱、尊敬老人、遵守诺言的优良品质。
(2)这个故事写人物用了什么方法?(5分)这篇短文在描写人物上的最大特色,是用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曲折逼真地写出了张良由惊愕到忍耐,再到惊异好奇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5分)这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特点,一是短句为主,二是对话很多,三是用语准确。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谁写的?为何能千古传诵?它对后愁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答: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句子,作者在靖康之难中避乱金华,回忆往事,写下此词,表达了她当时孤独凄凉、愁绪满怀的心情。金华双溪是著名风景区,春光“尚好”,因此“也拟泛轻舟”去玩。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再也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说实际上并没有游玩的心情,并非真的顾虑船太小。说“愁”重得连船也载不动,构思新颖,生动美妙。把无形的愁绪比喻有重量,使人可以感受,容易理解。后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之句,王实甫《西厢记》也有“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句子,都是由此发展来的,可见影响之大。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后两句有什么寓意?
答: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题是《出塞》(其一)。诗作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前两句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开展,境界广阔。明月在天,关山在地,拉开空间距离,月光普照关山,上下一体,整个天地一派苍茫;“秦时”、“汉时”互文见义,拉开时间距离,将明月、关山、战争、流血、思乡、念夫,都溶进一个无限的历史广度和深度;“万里长征”又拉开空间距离,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相思情景都暗含在字里行间;而“人未还”则又包蕴着一个不知何时能还的时间距离,令人想到白发苍苍、遗骨沙场的可悲情景。显然,时空的极度拉开,也就是容量的无限增大。后两句的主要特点是借用典故,寓意多重。作者是有感于当时唐将、边患剧烈,才呼唤汉将李广的,因而诗人明写汉将,而实际用意却在于唐将。这样,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能与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而与此相应的,则是诗人情意的多重:既歌颂李广,又讽刺唐将;即失望于当前,又希望于今后。由此可见,典故用得好,也有“一以当十”的表达作用。
五、作文(60分)(略)
江苏省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试卷(三)
2 / 6
专转本语文冲刺资料
一、选择题:
1. 答案:C。难度不大,语料都是常见词语,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A项“独挡一面”中的“挡”应为“当”,B项“合盘托出”中的“合”应为“和”,D项“膨涨”中的“涨”应为“胀”。 2. [答案] A
[解析] [B项“省察”的“省”应读“xǐng”。C项“奋而辞职”的“奋”应为“愤”。D项“披沙捡金”的“捡”应为“拣”;“琅琅上口”,一般多写作“朗朗上口”,“琅”应读“láng”] 3. 答案:B。
A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不合逻辑;C项属于成分残缺,“诗一般的语言”前面缺介词“用”;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岐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4.C 5. C 6. A 7. D 8. A 9. B 10.A 二、填空题:
11、功亏一篑 12 、顺天致性 13 、欲扬先抑 14 、燕乐 15 、手持尺牒榜乡村 16、雕栏玉砌应犹在 17、欲辩已忘言 18、述说 19、社会环境 20、汉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 21、AC 22、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23、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24、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3 / 6
专转本语文冲刺资料
(二)阅读理解: 【试题解析】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循吏在史书中是与滥用刑法残虐百姓的酷吏相对的,正如廉吏之于墨吏相对一样。但后代史书中表彰的“循吏”已与太史公的说法有异,实指“循良”,即指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辛公义属封建官吏中忠于职守者,为官一任,遗惠一方。他入选《隋书·循吏传》名实相副。阅读文字选段与试题难易程度适中。
25、【解说】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 26、【解说】
此题答案为A组。两个“为”都读作“wéi”,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其余,B组前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后一个“若”,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项庄(《鸿门宴》)。C组前一个“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D组前一个“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么”;后一个“乎”,句末表示揣测的语气词,“吧”(《庄暴见孟子》)。 27、【解说】
此题答案为D项。“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 28、【解说】
此题答案为B组。A组D组中的①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②“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⑥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 29、【解说】
此题答案为D项。“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 五、作文(略)
江苏省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试卷(四)
01-05、DCDAB 11、积毁销骨
4 / 6
06-10、CACCB 12、决胜于千里之外
13、为有源头活水来 14、阿巴贡
专转本语文冲刺资料
15、欧·亨利 书》 19、《搜神记》 16、《秃头歌女》 17、刘大魁 18、班固的《汉20、《在人间》 21、祈求人们珍惜、爱护大自然中的生命;祈求人们尊重、理解鹰真正的灵魂;通过对鹰的灵魂的思考,祈求中华民族精神中高傲、敏锐、无我、奋进气度的回归。 22、对于鹰落寞的痛苦与无奈,对于蝉得志的憎恶和愤慨;中华民族精神当中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命运;然而现实的沉闷使作者感到无比压抑。 23、天地间 只有 蝉 在 不停地 叫 只有 蝉 在 不停地 叫 蝉 在 不停地 叫 在 不停地 叫 不停地 叫 24-28、BBCCC
江苏省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试卷(五)
01-05、BDAAB 12、穷则独善其身 丹亭》 16、哈姆雷特 文 20、论据
21、应当正视生命的挫折,在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中谋求发展。
22、看待感情的挫折、痛苦,应视如大火燃烧后的灰烬,虽有淡淡的痕迹,但再不会被回忆伤害,因为那份感情已死去,永远成了过去。
23、①借喻,喻指感情付出过多,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使自己或紧张或颓废;②明喻,喻指对生命中的挫折不可以投入过多的感情,被回忆所伤害,应该“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客观、理智的面对。这两处比喻,贴切自然,是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4-28、BDAAB
5 / 6
06-10、BCCBD 13、却话巴山夜雨时
14、警世通言
15、《牡
17、意象 18、普希金 19、沈从
专转本语文冲刺资料
四、作文(共100分) 【应用文解析】
(1)格式应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成文时间。 (2)正文应包括:请示目的、理由及要求,要突出充分而具体的理由。 (3)语言要准确、简洁、得体,语气要诚恳委婉。 【材料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71~80分,内容充实,立意新颖,行文流畅,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巧妙; 二类卷:61~70分,内容较充实,主题明确,语句流畅,较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合理; 三类卷:48~60分,内容尚充实,立意较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
四类卷:47分以下,内容空泛,立意不明,病句、错别字较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不完整。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