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雾霾天气引发的思考

来源:欧得旅游网


自然辩证法与人工自然

——由“雾霾”天气引发的思考

摘要:雾霾天气是最近中国很多地区普遍出现的问题,其中人类追求经济发展已经生活便利导致污染气体排放过度,造成环境问题。这也突出了自然辩证法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工自然。根据自然辩证法,人类只有在充分认识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利用好和创造好人工自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人工自然 环境污染

最近的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几乎笼罩了中国,覆盖了中国近一半的地区,已经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雾霾天气,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状况。例如杭州等地区连续几天发布雾霾橙色预警信号。江苏中西部、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有大雾,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有的地方达6级,大部地区有中度霾,其中,江苏西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专家认为,触发雾霾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天气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导致污染的加剧。而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对自然产生了一些污染等负面影响。

一、 雾霾形成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来说,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空气的气压低,空气不能流动。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再加上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城市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作为主要的污染物排放的汽车尾气也成为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还有包括工厂制造出的工业废气污染,以及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有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雾霾的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污染物的持续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也是这次南方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以北京为例,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虽然说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城市容纳人口较多,所以拥有大量的汽车在城市里通行,大量汽车行与城市内,造成尾气排放量依然很大,所以这种污染也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从这个材料中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人类的活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恩格斯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人类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 他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 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的”[1]。自人类的产生开始,自然就不再是完全的天然自然。 而是不断被人类影响和改造下的自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无时无刻地不影响着自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也指出“我们如

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远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2]。现实的各种科技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污染的出现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必然产物。现在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实实在在地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过的自然。

二、 自然辩证法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反映。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则是通过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从而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随着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也与时俱进。根据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重:第一重是人将自然界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出相应的自然图景的关系方面;第二重是人通过自然学科的具体研究行为与自然界发生的认识自然的关系;最后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来发现和解释自人界的规律性与整体性,从来利用所有发现来更好的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另一方面,通常所说的人工自然是指人利用或改造自然后的自然,创造出自然本身所不存在的人类技术和文明。这种改造的结果包括人工生态系统,比如说人造森林,人造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或者是人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通过技术从而制造出各种物品,比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等。人工自然的产生是必然的,自人类产生开始,人类的活动就时刻影响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再者人类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即使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有着重大的影响,自然的天然性依然存在,永不改变。这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达不到的范围或人类还无能为力的地方;而且,在人工自然中,各种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律性依然会起着主要作用。尽管人工自然不断扩展,人类生活还是离不开自然,人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性,人类活动的前提还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性。人们在改在自然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但是,在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在中,如果处于盲目状态而不顾及自然规律就要以巨大的破坏作用对人类进行报复,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便是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具体表现。

人工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建议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 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渗透到自然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

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所以自然不再只是自在自然或者说是天然自然。同时,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自然是人工性和自然性的统一。这是人工自然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自然进行规划和改造,形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生存环境。人工自然既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自然的客观规律性。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雾霾现象的反思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几次产业革命,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变化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人们陶醉于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开始走向极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便利,各种工厂废水废弃肆意排放,汽车尾气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奴役自然的有力武器。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强大力量之一。造成这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正在于忽略了自然的客观性这一事实。

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这种依存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客观上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主动的认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并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自觉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利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搞得更好,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5]。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67, 274, 383, 384

[2] 西蒙. 人工科学[ M] . 武夷山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手稿[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85, 52 [5] 江泽民文选(二)[ 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