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9. Vol 34. 22 • 3379 •
【临床论著】
浅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辨治思路#
方南元1孙晓琦2 沈佳3
陈广梅1
万凌峰1
摘要:随着生活条件及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非感染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临床症状少且无明 显特.异性,给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病机分析及证型判定带来困难,中医诊治建立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病中湿、热、痰、浊、瘀等病理因素特点、联系及鉴别要点,分析本病正虚与邪实的阶段性特征及病理性质演变,理清病位脏腑, 尤其是本病中肝与脾、肾、肺的关系,系统阐述本病病机特点,以期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辨治;肝癖
doi: 10. 3969/j. issn. 1003 -14. 2019. 22.001
文章编号:1003 -14 (2019 ) -22-3379>0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肝细胞脂肪分布异常增 多,疾病谱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炎,其中后者因出现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日久 可以进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且本病是肝癌的危险因 素之一[U,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改善,本病发病率逐 年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现代医学认识到本病与机 体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2]。当 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多归为“肝癖”范畴, 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 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结5个证型, 2017年该学会更新了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将本 病证型修订为肝郁脾虚、痰浊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 结4个证型[3];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本病分 为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4个证 型[4],至2017年该分会修订了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增加脾肾两虚证,形成5个证型格局;2017年叶永 安等[5]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非洒精性脂防性 肝病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篇文献进行证型分 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发现59篇文献中出现的证型 (含兼夹证、复合证型)合计63种,涉及的总病例数为 11804例,将相似的证型合并后仍存在49种证型。从上述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分析可知,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辨治当前仍尚未统一,既存在对本病 的病机认识差异,也与本病早期临床症状少,且无明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 81403376);中华中
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No. QNRC2-A01);江苏 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 BK20130955)
作者单位: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210029);
2.南京森林学院校医院(江苏南京210023) ;3.江苏 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科(江苏南京210029)
特异性有关,给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病机分析及证型判
定带来困难。王旭高言“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临床 对非酒精性肝病诊治常难人手。本病取效重在证候判 识,而证候判识重在病机鉴别,病机鉴别体现在明确病 理因素、病理性质和涉及脏腑。本病早期显性症状不 多,但潜在病理因素多样,病理因素之间存在内涵相 似,而程度有别,以及不同病理因素之间因果转化关系 复杂,体现于临床时,就会出现病机认识难于准确识 别。故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效与不效之间,多系对肝 病病机、病理因素认知不准确,把握困难。本文拟就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治思路,做一粗浅探讨。1病理因素多
现代医学认识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紊 乱、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相关,该论点与本病的中医 学多从内伤立论相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因 素繁多,可细分为湿、热、火、风、寒、痰、饮、水、浊、瘀、 毒、虚等,其中湿、热、痰、浊、瘀尤为常见,而虚主要表 现为脾虚。本病多种病理因素可相互夹杂,尤其是阴 阳属性相似或相反的病理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胶结,相 互孳生的特点。
1.1湿与热肝胆湿热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尤 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常见证型,其临床表现为 形体偏胖、胁肋不适、灼热、口苦,可合并恶心欲吐、小 便短赤或黄、大便或干或溏,可伴有头身困重、心烦不 安,甚则身目发黄、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从病邪的阴阳属性分析可知,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 阳有互根互用,对立统一的特性,因此湿热相合,形成 一个相对稳定的阴阳小系统,故有“如油人面”之语。 治疗上单纯应用祛湿、燥湿、化湿、利湿之法,有伤阴助 热之虞,而单纯清热、泻热,应用苦寒、甘寒、咸寒之品, 与湿皆属阴性,又有同气相求之弊,导致治疗棘手。1.2痰与浊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曰:“诸痰 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
• 3380 •
光明中医 2019 年 11 月第 34 卷第 22 期 CJGMCM November 2019. Vol 34. 22
中医之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多为有形之痰, 可经咳吐而出,或见壅结成窠,多有形可征。广义之
痰,泛指体内由于水、湿、津、液代谢异常而成的病理产 物,可停留或随气升降,见于机体任何部位
,一
常见湿热,且痰瘀日久,壅滞伏阳,性味辛热之品有助 热动血之虞,故而临床掣肘,治疗棘手,多宜缓图,难期 速效。另外,肝病之“毒”也非鲜见,毒之来源细分两
端,一为感受疫毒之邪,如各类病毒性肝炎,不在本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讨论范畴;一为诸多病理因素蕴 结化毒。毒之特点,多与他因相合。如外感疫毒可合 并湿热之邪;而湿热、瘀血、寒湿、气滞、风火等病理因 素蕴结日久,根据机体气血盈亏,酿生内毒,最突出的 表现可为面色晦暗或垢腻,其成也渐,其消也缓。其他 病理因素有风与热并,风与痰并,热与痰并,热与瘀并, 瘀与毒并,不一而足。2病理性质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仅病理因素多,其病理性 质随着病情演变,也多兼夹。临证常表现为虚实两端, 虚实互见,虚实相因。可以表现为虚中夹实,以虚为 主;或以实为主,兼有正虚。虚证可有阴阳气血亏虚之 别,初见虚证,多在气血,可表现为气虚,又可细分为肝 气虚、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尤以脾气亏虚为最常 见,也可出现肝脾气虚,心脾气虚,肺脾气虚,日久可见 肾气不足,但凡涉及肾气,多已现阳虚端俛;肝为藏血 之脏,用阳而体阴,故肝病日久多可致血虚。此种血 虚,多兼阴虚,与本病饮食膏粱厚味郁热于内,长期熬 夜不寐生活节律紊乱,导致阴血内耗,肝血燥结、络脉 滞涩有关,临证未必见到面色咣白、或面黄无华、唇甲 色淡这些典型血虚表现,而以肝体失养,肝络失养见症 为主。心肝两虚,心脾血虚等多脏同病也不少见。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现代 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过度、能量剩余、劳逸适度密切 相关,与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导致的气血、血虚之 虚证有较大区别,临证更多见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 主,兼有肝脾肾亏虚。本病实证根据病理因素之异而 呈不同表现,如湿性黏滞重浊,可见乏力纳呆、肢体经 络、头身困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或滑等。热性 柢张,可见面色红赤、急躁易怒、肝区灼灼不适、心烦不 安、唇舌掀红,脉象多弦数、滑数等。瘀性阻滞,血行不 畅,典型者可见肝区刺痛,午后或人夜尤重,痛处不移, 唇甲紫暗,舌质可见瘀斑,舌下经脉瘀曲;又有瘀之不 典型者,多从肝病易伤及血分,易于人络立论,瘀血症 状可不如前述典型,甚者邪正之间无明显偏盛偏衰,亦 无突出阴阳消长不平征象,可仅见胁肋刺痛不舒、舌质 偏红,隐透紫气,容易为临证忽视。3涉及脏腑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代谢紊乱的根本发病机 制,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肝五行 属木,将军之官,喜条达恶抑郁,调畅一身之气机,又为 藏血之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其中脾脏最为突出。 现代医学认识到食物经口咽等消化道上部器官摄人
般无形
质可见,不易察觉且变化多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中痰的特点,疾病早期以无形之痰为主,此时多为单纯 性脂肪肝前后,机体因水谷精微摄纳过度,伤及脾胃, 或过于安逸少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脾阳失展,气血 津液运化失常,膏脂厚腻开始逐渐形成;及至本病中 期,多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痰呈有形之质,结 于皮里膜外,蕴结中焦,进一步阻碍脾胃运化,促进病 情进展。浊之本义为饱含泥沙杂物的污水。广义的浊 泛指体内一切秽浊当除之物;狭义的浊为机体代谢障 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痰、湿有相似之处,但浊更侧 重在气血津液中的膏脂厚腻过剩,气血充养作用、津液 的濡润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常表现为上腹部B超见 胆囊及胆管无明显异常,但胁肋似胀非胀、似痛非痛, 隐隐不适,为肝区络脉失于气血津液充养濡润,滞涩不 通所致,同时可伴有腹围增大、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 笔者认为,痰、浊皆由内生,其鉴别要点在于,内生之痰 形成后,或壅塞气机运行,或结聚皮里膜外;浊则与气 血津液相并,循行脉络之间,灌溉脏腑四旁,现代检查 手段可见血脂、尿酸、血糖升高,都可纳人浊的范畴。 在本病而言,痰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腹围增加,肢倦乏 力,周身困顿,舌苔白腻或罩黄;浊之征象则多为脂膜 壅盛,肌肤丰盈,脂络油腻,滞涩络脉,气机不能畅行, 此“尊荣人骨弱而肌肤盛”之谓也;浊蕴日久可化热, 则见有面色红润油腻,肌肤为蕴浊之气血充养,见有腠 理丰厚,毛囊臃肿,皮肤粗糙等表现。痰、浊之间关系 密切,病程中时有兼夹,如浊蕴甚者可出现脂瘤的局部 沉着,当辨为浊甚析痰。究其根本,痰浊均为阴邪,其 产生均与脾运化功能相关,均为水谷精微不归正化,酿 生而来。不外饮食自倍或劳逸失当,致脾虚或脾困,不 能运化,首先成浊,渐次成痰,痰之与浊,有时难以截然 分开,治疗上可痰浊并提,如本病常用治法化痰泄浊, 就是痰浊并治之例。
1.3痰与瘀瘀之为义,《说文解字》言“积血也”,有 凝滞之意,即瘀滞不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谓 也。瘀之形成,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言,多与“久 病人络、久病人血”相关,病程多迁延较长时间。先以 气血运行不畅、肝络阻滞致瘀;后有血热蒸迫、不循常 道、妄行脉外致瘀之变;另有脾气亏虚不能摄血,中阳 受损、寒凝血脉所致血行瘀滞者。痰乃津液之变,瘀乃 血液涩行,津血同源异歧,故痰瘀可互相渗透,互相转 化,其性同属阴邪,皆有难祛难化的特点,痰瘀相互搏 结这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日久胶结不解,导致疾病持 续进展。痰瘀搏结,非辛热开破之品难以化解,然肝病
光明中医 2019 年 11 月第 34 卷第 22 期 CJGMCM November 2019. Vol 34. 22
• 3381 •
后,经胃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通过小肠微 绒毛吸收人血,由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发挥营养吸 收、转化、利用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中医脾脏为 水谷运化的重要脏器,在功能上涵盖了解剖学肝脏的 部分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细胞脂肪沉积, 必然会影响到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在生理结构上,因 脾胃为中州,与肝相倚,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 功能有赖于肝气的正常疏泄,仲景言:“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最常见波及脏 腑多为脾胃,甚至为首发症状,如纳差、乏力、厌油、大 便干结或便溏、口干口苦或口中黏腻不爽或口甜。另 一方面,肝为五脏之贼,五脏相因,其中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肾气亏虚,清浊不分,精血不 生,使痰湿、瘀血蓄积于肝,形成脂肪肝,或是肾阳不 足,精微失于输布,脂浊郁积于肝。故而有学者认为本 病根本在于肾虚,肾水不能涵木,肾阳不能暖土,而致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阻于肝则形 成脂肪肝[6’7]。肝和肺存在五行生克关系,其一体现 为金能制木,肝为甲木,内寄相火,本病中湿、痰、浊、瘀 等病理因素,郁结日久,从而化火,易出现木火刑金,故 清金可以制木;其二体现本病脾虚土不足无以生金,当 培土生金以制木。另外,肝胆互为表里易致肝胆失疏, 而肝胃郁热之吞酸嘈杂,心肝火旺之性急易怒,肝阳上 亢、甚则扰动内风之眩晕头痛,均可见于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病的病程中。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非感染性肝 病之一大类,发病率高,在我国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 势。中医诊治本病有其自身优势,从病因病机切人,把 握本病常见病理因素,如湿、热、痰、浊、瘀等及各自鉴 别要点,掌握以脾气亏虚、肾气不足为主的正虚特点, 围绕正虚邪实主次,厘清病位脏腑,是取得较好疗效的 重要前提和基础。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 消化杂志,2017, 25(11): 805-81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 家共识意见(2017) [J].中医杂志,2017, 58(19): 1706-1710.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2) : 155-158.[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 18(4) : 276-279.
[5] 李志国,姜韩雪,焦云涛,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
布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10): 47134715.
[6] 沈佳,薛博瑜,方南元,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体质辨识及
益肾运脾、化痰泄浊法的干预作用[J].河南中医,2016, 36 (12) : 2120-2123.
[7] 万勇,林云华.从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光明中医,
2019,34(5) :683-685.
(本文校对:薛博瑜收稿日期:20丨9-06-10)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刘嘉莹刘
蔚么王景春
摘要: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方法使用互联网技术对CHKD以及CNKI数据库中2001 年一2018年发表的关于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文章内容,探讨该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结果本次 研究一共检索到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文章篇,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280例,其中,男患者有124例,占比为44.29%;女患 者共156例,占比为55.71%。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引起全身损伤以及过敏反应,分别占比32.70%、25.14%。结论 将红花注射液应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进而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症状进展较快,严重威胁 着患者健康,医务工作者要明确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防范,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做到临床用药的安全、规范,保 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doi : 10. 3969/j. issn. 1003 -14. 2019. 22.002
文章编号:1003 -14 (2019) -22-3381 -03
临床工作中,红花注射液被应用于心肌梗死、冠心
*基金项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孙思邈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No.药教
协授字[2016]第1-8号)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75000)
病以及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中,效果卓著,同时对糖尿 病、血脂异常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应用十分广 泛[1]。但是,随着该药物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其不良 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了该药物的进一步应 用[2]。为了探讨该药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临床应用
A通讯作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